你可以先知道:
(1)醫界已知傳言所說的兒茶素、紅麴、脂溶性維生素、不明草藥具有肝毒性,傳言卻講的像是新知、而且醫藥界隱匿,為錯誤說法。(2)傳言只講副作用、卻不提效用,傳言缺乏保健食品整體宏觀的視野、正反平衡的視角,傳言為片面錯誤說法。
(3)傳言看似衛教,但卻直接點名特定廠商,但傳言所說的產品並非特定廠商所獨有,且傳言不說臺灣相關主管機關的管理機制,為惡性的錯誤說法。
網傳「Costco 藥劑師緊急提醒」、「這 4 種保健品正在悄悄傷肝」,內容提到好市多的藥劑師提醒說綠茶萃取物、紅麴、高劑量脂溶性維生素、不明草藥有肝毒性。傳言全片長達 23 分鐘都是 AI 虛擬人物主講,目前 AI 生成技術氾濫,影像真假難辨、醫藥專業內容對錯難分,民眾應提高警覺。
好市多藥師說不要吃4種保健品?
原始謠傳版本:
Costco藥劑師緊急提醒!這4種保健品正在悄悄傷肝!買的人最多,但醫生自己從來不吃!#Costco #好市多 #避坑指南 肝損傷
主要在社群平台流傳這樣的 YouTube 影片:
查證解釋:
(一)保健食品本來就不能亂吃 也不是越多越好
傳言標題說「Costco的保健品貨架上的明星商品,很多醫生、藥劑師自己絕對不買、不吃」、「保健品正在悄悄傷肝」。MyGoPen 致電諮詢新光醫院健康管理部醫療副主任、家醫科醫師柳朋馳,他表示保健食品的問題,應該從三個方面討論:
(1)吃的目的是什麼
柳朋馳指出,保健食品到底有多少效果其實很難講,可能有一點點幫助、但是沒有強到可以當成藥物成份,這種不上不下的定位,反而被用來宣傳成溫和、不傷身的訴求,賣得通常還比藥品還貴,所以對民眾而言,最重要的還是要反問自己,到底吃它的目的是什麼,身體不適症狀的原因是什麼,這才是問題的重點,而不是一廂情願地以為靠保健食品就能解決困擾。
(2)一般安全性
柳朋馳也指出,2024 年 3 月日本知名的廠商小林製藥的紅麴產品在日本造成上百人死亡、數百人住院,後來調查證實,原因是製程控管不當、產生毒性副產物「軟毛青黴酸」,會對腎臟造成不良影響,柳朋馳強調,小林事件臺灣也曾受到波及而下架回收,可見保健食品的原料是否有農藥殘留、製程技術管控等細節都是關鍵,在擔心副作用之前、光是一般安全性的問題也是要注意的地方,卻也常是民眾忽略的地方。
(3)保健效果、副作用之間的取捨
柳朋馳指出,保健食品很有可能吃了會顧這個、傷那個,顧此失彼也沒有比較好,任何成分在科學界沒有完全了解藥性、沒有建立完全標準的劑量之前,醫生都是不建議亂吃的,保健食品絕對不是很多民眾誤以為的吃越多越好,內容不針對保健食品的結構性、全面性的正確觀念進行宣導,傳言只針對特定成分、特定廠商進行點名,為錯誤說法。(二)醫界已知兒茶素傷肝 傳言缺乏完整性
傳言提到「綠茶萃取物中的高濃度 EGCG 可能導致急性肝損傷」。柳朋馳表示,綠茶萃取物除了有上述第二點一般安全性的茶葉來源有沒有檢驗、農藥殘留等問題以外,傳言說的 EGCG 就是「兒茶素」,其實直接講兒茶素有肝毒性比較清楚明確,而不是又講成綠茶萃取物,兩者並不能畫上等號,柳朋馳指出,過去有很多研究認為兒茶素可以降脂肪肝,但科學家的實驗歸實驗,變成商人做成商品時,在萃取的過程中,到底是用哪種萃取技術、是不是只單純萃取了這個成分、萃取的量多少,很多技術的細節都不明,民眾不能因為國際上有研究、有期刊論文,就認為有科學實驗佐證,而擴大成認同貨架上商品,誤以為自己手上的瓶瓶罐罐,等同於論文中的實驗品、實驗效果,甚至忽視副作用的風險。
MyGoPen 查詢具代表性的公開資料,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於 2024 年的「肝臟發炎時, 為什麼醫師會建議停用保健食品?」衛教中提到:
(1)根據《藥事法》第69條規定,非藥物不得宣稱療效。而根據《健康食品管理法》,「健康食品」是法律名詞,指的是具有保健功效,且經科學證據證實的食品,但並不以治療或矯正疾病為目的。
(2)產品未取得「健康食品標章」,在法律上只屬於普通食品,即使坊間稱為「保健食品」,宣稱效能也只能限於「營養補充」,甚至連聲稱保健功效都是違法的。從「藥力」的角度來看,藥品的效力大於健康食品,而健康食品又強於一般保健食品。
(3)兒茶素因為被發現有抗氧化的功效,所以是保健食品中的常見成分。然而,早在實驗階段,科學家便發現兒茶素可能引發肝細胞壞死、導致肝毒性,進而損害肝功能,致毒風險主要與劑量及使用者的體質有關。
(4)如果是從營養補充品攝取,每日攝取超過 800 毫克的兒茶素就可能存在健康風險,而臺灣的法規要求每日攝取上限不得超過 300 毫克,但每個人的體質不同,相同劑量時有些人沒事,而另一些人卻可能出現問題。
從上述專家說法、權威機構的資料可知,兒茶素的肝毒性風險醫界早就知道、也長期呼籲提醒,傳言假裝是衛教,但卻以誇大聳動的片面內容、針對性的特定品牌等攻擊手法「假衛教之名、行攻擊之實」,為缺乏背景、脈絡的片面、片段說法,傳言為錯誤訊息。(三)紅麴本身就是一種抗血脂的史達汀藥用成分 藥品法規嚴於保健品
傳言提到「雖能降膽固醇,但易有劑量不穩、肝腎功能損傷、麴霉素毒性的問題」。柳朋馳表示,紅麴本身含有類似史達汀的活性成分,而史達汀就是臨床上常用的降血脂用藥,所以在三分級當中,史達汀是法規最嚴格的藥品等級,而紅麴作為「健康食品」或是「保健食品」,最多就是力求不傷身,民眾也不要期待療效,因為保健食品本身就不擔保療效,民眾不想要吃製程品質受到更嚴格規範的藥廠所出產的藥品,卻願意花大把的錢去買規範比藥廠更不嚴格的工廠所生產的保健食品,得失是否划算不無疑問。
柳朋馳提醒,如果病人都已經膽固醇過高,卻想要吃紅麴控制、或降低膽固醇,那是不切實際的,這樣的病人應該去吃藥,藥物的效果才夠好、夠穩定,此外,如果只是想當保養,民眾也應該挑值得信賴的廠牌,這些都是民眾選購紅麴、甚至於所有保健食品應該要注意的。
根據上述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的「肝臟發炎時, 為什麼醫師會建議停用保健食品?」衛教中也提到:
(1)紅麴因含有類似statin(常用於降膽固醇的藥物)的活性成分,能幫助降低膽固醇,因此常被製成調節血脂的「健康食品」或「保健食品」。
(2)因為成分與降膽固醇藥物相似,使用時同樣存在肌肉疼痛、橫紋肌溶解症及肝功能異常的風險。
(3)美國藥物性肝損傷網絡的多中心觀察性研究(DILIN),揭露 6 種常被使用的潛在肝毒性植物,除了綠茶(兒茶素萃取物,green tea)、紅麴米(red yeast rice)以外,還包括:
薑黃或薑黃素(turmeric or curcumin)
藤黃果(garcinia cambogia)
黑升麻(black cohosh)
阿育吠陀(南非醉茄、印度人蔘,ashwagandha)
此外,食藥署也曾於 2019 年公開衛教「發酵食品界的紅寶石-紅麴」,提到:「紅麴的食品裡是否遭受黴菌毒素-橘黴素(citrinin)污染的問題,引起大眾關心。橘黴素是一種黴菌毒素,對肝與腎具有毒性,所以必須盡量避免攝取。目前法規針對橘黴素的訂出限量,依照《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橘黴素在紅麴色素的限量為 200 ppb 以下,原料用紅麴米為 5 ppm 以下,使用紅麴原料製成的食品為 2 ppm 以下,而依據《紅麴健康食品規格標準》的健康食品,橘黴素也是限量為 2 ppm 以下。」
由上述專家說法及權威機構資料,可知傳言不講紅麴與史達汀的關係、管理法規及限量標準,卻只強調副作用,缺乏正反並陳、平衡敘述,傳言為錯誤說法。(四)脂溶性維生素本來就不能無限量 疊加風險常被忽視
傳言提到「脂溶性維生素會體內儲存,過量會毒害肝臟,有肝毒性」。柳朋馳強調,一直以來的建議就是脂溶性維生素 A、D、E、K 等,不能無限制地吃,脂溶性不是水溶性,不像水溶性維生素那麼快地經由尿液就排出體外,過量吃脂溶係維生素會有肝毒性,對身體反而不見得是好處、甚至反而可能是壞處。柳朋馳提醒,通常脂溶性維生素會過量的主要問題在於「疊加」,例如一顆綜合維他命的「複方」裡面就有 A、D、E、K,但是民眾可能又覺得某一樣成分不夠、想要再多補充「單方」,結果東補一顆、西補一顆,既沒仔細看清楚標示,又沒去查每種成分的每日建議劑量,疊加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就提高了風險,這個問題在水溶性或脂溶性上都可能發生,只是水溶性容易排掉、脂溶性不容易排掉而已。傳言只是將醫界已知、臨床都在衛教的內容再重說一遍,但卻以誇張聳動的標題,隱然說成醫師、藥師都不講,民眾都不知道,傳言說法錯誤。(五)不明草藥就已經是「不明」 根本不應使用
傳言提到「成分不明草藥 / 排毒產品不只可能沒幫到肝臟、甚至可能有肝毒性」。柳朋馳指出,既然都已經知道「不明」,本來就不該吃來路不明、標示不明、成分不明、功效不明,各種「不明」的保健品本來就都不該吃,柳朋馳指出,傳言如果是想要提醒民眾不要吃不明的保健品、這樣的出發點就算立意良善,但是不應套在誰的頭上,強調哪個賣場、品牌賣很好的其實不要吃,問題的根本不是哪個賣場、哪個品牌,而是產品的本身,傳言所說的保健食品市售品牌、產品一大堆,而且不管是廠商出產、賣場上架,都有政府法規管理、都要維護商譽,傳言空泛的指出大家早就已知的「不明就不要吃」,卻針對性地指控特定商家,為錯誤說法。行銷手法多 民眾應問專家、看標示、注意保存期限
柳朋馳補充表示,過去常有十大賣最好的保健食品排行榜等等,第一個通常就是保肝產品,第二就是一些綜合維他命類,然後就是腎、心血管,其次則是關節炎、睡眠、消化道等等,各種成分包括胺基酸、草藥、酵素、草薊素等各種五花八門的保健成分,有時候問甚至問醫生、問藥師、問營養師也不見得全知道,很多產品都只寫OOO萃取物,連有效成分是什麼、成分的「定性」都不確定,更遑論臨床上很重要的「定量」、才能算出每個病人適合的劑量,柳朋馳表示,臨床上也曾看過黑棗萃取物、OO花萃取物這種訴求方式的產品,到底有什麼重要的成份也不知道,是不是只是很濃縮的黑棗果汁都讓消費者一頭霧水;或是強調清宿便的天然草本產品,成分欄位寫了一大堆,結果最後一樣是番瀉葉,前面一長串的各種蔬果萃取物、酵素、膳食纖維,難免讓人擔心只是用來調味道、調口感,真正的關鍵才是番瀉葉、也就是天然瀉藥而已,這些市場上各種行銷的取巧手法民眾未必能一眼看穿,提醒民眾要多加留意。結論
總結而言,傳言說兒茶素、紅麴傷肝,脂溶性維生素不易代謝排出體外、也可能累積體內而有肝毒性,這些都是醫界已知、並且多年來大力宣導的內容,傳言不講背景、缺乏脈絡,講得像是新知、不為人知,傳言說法錯誤;傳言甚至以「Costco 工作很多年的藥劑師朋友,幾杯酒下肚」,傳言針對特定廠商、講的像是有人隱匿,傳言為聳動的錯誤說法,傳言將基於已知科學事實,過度加工、加料而扭曲、變形,傳言為已經看不清楚原始動機及衛教面貌的錯誤訊息。
衛教資源:
肝基會 -
吃紅麴停看聽
健康食品 愈吃愈健康?
諮詢專家:
新光醫院 健康管理部醫療副主任、家醫科醫師 - 柳朋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