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傳「保溫瓶用20年!50歲男竟失智…不到一年慘離世」這樣標題的新聞,讓許多民眾擔心自己的保溫瓶或保溫杯會不會也有問題,除了醫師個人經驗分享之外,標題和內文其實滿容易讓民眾誤解的。建議民眾看新聞還是要冷靜下來做辨識,如何斷定兇手就是保溫瓶呢?如何知道裡面是否含鉛?如果仔細看訪談內容,這名男子是「因為嗆到引發吸入性肺炎」而過世,這都是目前看新聞需要注意的地方,不要因為標題而過度解讀。

原始訊息版本:
新聞破解說明:
這篇新聞內容來自於這段節目的訪談影片:
正確闢謠解釋:
民眾需要更需要注意的其實是細菌滋生的問題,飲品接觸到口水中的細菌,都會讓飲品開始變質、滋生細菌(攝氏15~33度細菌最易繁衍)。
另外毒物科主任楊振昌表示:清洗保溫杯時以海綿用熱、溫水清洗即可,若保溫杯內出現微小刮痕,氧化鉻仍可在表面形成保護膜,不會造成金屬釋出;但若是明顯刮痕甚至能夠喝到明顯鐵鏽味,就表示不鏽鋼材質已受破壞,應更換保溫杯。
資料來源:科學的養生保健 - 不鏽鋼保溫杯有毒?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 - 保溫杯選「這材質」最安全!正確使用的重點是…
相關資料:MyGoPen - 【假新聞】請馬上停用這種水壺?有毒的高錳鋼?少聽他在胡扯啦!

保溫瓶用20年的新聞
原始訊息版本:
保溫瓶用20年!50歲男竟失智…不到一年慘離世 #LINETODAY
https://today.line.me/TW/article/7oq8En?utm_source=lineshare
新聞破解說明:
除了標題容易讓民眾誤解之外,也並沒有提出保溫瓶溶出重金屬的相關檢驗證明,根據節目訪談內容,該案例的死亡原因是嗆到引發吸入性肺炎,也並非直接是保溫瓶的關係。
這篇新聞內容來自於這段節目的訪談影片:
正確闢謠解釋:
實際觀察節目訪談內容,為醫師個人經驗分享,篩檢患者為鉛中毒的狀況,新聞內容描述「男子保溫瓶用了10幾年,內部千瘡百孔,有許多生鏽和裂痕的狀況」,但並沒有如標題「保溫瓶用20年」的說法。
另外在節目後面依照醫師的描述,該患者是因為嗆到引發吸入性肺炎導致不幸身亡,但標題和描述有落差,讓民眾誤認為「連續使用保溫瓶20年然後鉛中毒死亡」。
目前市售的保溫杯、保溫瓶的製作材質為 304 不鏽鋼材質,基本上並不含鉛,無論這個事件是不是個案或是不同材質,都需要有相關的檢驗,不能都不經證明就主觀斷定。
根據自由時報媒體採訪報導,台北榮總臨床毒物與職業醫學科主任楊振昌表示:對於網路謠傳不鏽鋼保溫杯不能盛裝牛奶、茶、咖啡等酸鹼性飲品,否則會造成保溫杯腐蝕,導致金屬中毒。
楊振昌解釋,只要是用合乎檢驗標準的保溫杯,目前所有可食用的飲品並不會對保溫杯造成腐蝕和對人體造成傷害,除非是刻意的將強酸鹼度(如 pH 值小於 2、大於 10)的液體泡在保溫杯內數天,才有可能會釋出金屬物質。
至於對於不銹鋼保溫杯有毒的說法,網站「科學的養生保健」林慶順教授的一篇「不鏽鋼保溫杯有毒?」文章中,有針對保溫杯材質安全性做出說明,認為「不銹鋼保溫杯有毒」的說法是相當牽強的。
民眾需要更需要注意的其實是細菌滋生的問題,飲品接觸到口水中的細菌,都會讓飲品開始變質、滋生細菌(攝氏15~33度細菌最易繁衍)。
另外毒物科主任楊振昌表示:清洗保溫杯時以海綿用熱、溫水清洗即可,若保溫杯內出現微小刮痕,氧化鉻仍可在表面形成保護膜,不會造成金屬釋出;但若是明顯刮痕甚至能夠喝到明顯鐵鏽味,就表示不鏽鋼材質已受破壞,應更換保溫杯。
資料來源:科學的養生保健 - 不鏽鋼保溫杯有毒?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 - 保溫杯選「這材質」最安全!正確使用的重點是…
相關資料:MyGoPen - 【假新聞】請馬上停用這種水壺?有毒的高錳鋼?少聽他在胡扯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