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傳「您知道為何現在資源回收賣不到好價錢嗎?」、「臺灣自己要禁用吸管、塑膠袋,卻大量進口歐、美、日的廢棄物」這樣的謠言訊息,並搭配一則評論影片。對此關於大量進口歐美日廢棄物的舊影片訊息,實際上台灣在 2018/10/4 就已修法管制了,對此環保署也有再次發布澄清。

原始訊息版本:
訊息影片破解說明:
過去環保署在 2019/8/21 就發布過新聞稿澄清了,只是目前還是在 LINE 持續流傳。

環保署澄清解釋:
資料來源:環保署 - 環保署澄清近期網路流傳過時廢棄物進口新聞,意圖混淆民眾
資料來源: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廢管處 - 網路流傳過時廢紙及廢塑膠輸入報導 環保署再次澄清說明

台灣進口歐美日廢棄物的評論謠言
原始訊息版本:
您知道為何現在資源回收賣不到好價錢嗎?
天啊!我們這個號稱重視環保的執政黨政府,竟然先把值錢的燃料棒送出去,再把大量的垃圾運進來!
臺灣自己要禁用吸管、塑膠袋,卻大量進口歐、美、日的廢棄物,真正做到了「以美日興亡為己任,置臺灣死生於度外。」
現在,連菲律賓、泰國的廢棄物都送來臺灣處理,真是悲哀啊!根據報導,今年至今,共進來了4萬個貨櫃的廢棄物,難怪進口數字經濟一片榮景!
https://youtu.be/e7-kwsYQdZM
訊息影片破解說明:
目前 LINE 流傳的是舊文評論影片再加上個人解讀訊息,容易造成民眾誤解,台灣已於 2018/10/4 就修法嚴加管制了。國內產業所需之資源廢棄物,其來源應以國內為優先,不足部分才進口國外物料,並且要符合相關環保法規。
過去環保署在 2019/8/21 就發布過新聞稿澄清了,只是目前還是在 LINE 持續流傳。

環保署澄清解釋:
近期網路流傳我國大量進口歐美日廢棄物一事,經查證為107年8月之媒體報導,惟環保署為完善廢塑膠及廢紙輸入管理,已於107年10月4日修法加嚴管制。
環保署修法後就廢塑膠限制進口身分須為合法工廠,要求進口品質限單一材質、單一型態,且其用途係作為塑膠成品或製成塑膠原料而直接供產製為塑膠成品;廢紙則限制必須為紙或紙製品製造工廠,且規範材質僅有材質單純的牛皮紙、瓦楞紙或已漂白紙才能進口,讓合法且有實際需求的製造業進口使用再生物料。環保署並會同海關加強廢紙、廢塑膠等廢棄物之邊境查驗,並對進口業者進行稽查,確認進口者為合法工廠作為塑膠製品及紙製品製造使用。
廢塑膠及廢紙進口,經環保署加嚴管制後,其進口量已明顯趨緩,統計今年1至7月較去年同期廢紙進口量減少約3.6萬公噸(約4.5%)、廢塑膠進口量減少約4萬公噸(約17%);因應世界推動循環經濟趨勢,使用二次料替代原生料,惟國內產業所需之資源廢棄物,其來源應以國內為優先,不足部分才進口國外物料,且其處理過程,應符合相關環保法規。
且修法後,環保署會同海關加強廢紙、廢塑膠等廢棄物之邊境查驗,並對進口業者進行稽查,確認進口者為合法工廠作為塑膠製品及紙製品製造使用;廢塑膠及廢紙進口,經本署加嚴管制後,其進口上升趨勢已明顯趨緩。
此外,報導中所述歐美日廢棄物輸往亞洲部分,係因東南亞國家原輸入管制相當寬鬆,造成過去歐美國家將家庭廢棄物或未妥善分類之廢塑膠以資源名義送往東南亞,致衍生問題,而我國早將巴塞爾公約規定內容國內法化且加嚴管理,禁止家庭廢棄物輸入,與東南亞國家並不相同。
我國進口廢塑膠業者,將其加工作為人造纖維(如世足賽球衣),或製作塑膠二次料(替代原生塑膠料),約200多家進口業者多已長久經營,其設備、技術、製程較為成熟且單純,且國內已有完善環境法規,妥善管理。進口廢紙業者,均為造紙業者,因回收國內廢紙再製,需依靠國外長纖廢紙補強國內回收廢紙之短纖,故進口國外廢紙使用。
環保署表示,持續與財政部關務署加強邊境查驗,管制進口品質,如未遵守相關規定,一經查獲,將予以嚴懲,除依法要求全數退運外,也將依廢棄物清理法告發,處新臺幣6萬元以上、1千萬元以下之罰鍰。
資料來源:環保署 - 環保署澄清近期網路流傳過時廢棄物進口新聞,意圖混淆民眾
資料來源: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廢管處 - 網路流傳過時廢紙及廢塑膠輸入報導 環保署再次澄清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