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先知道:
(1)全血中的血小板含量很少,只捐、只輸血小板是更有效率的方式,傳言說「捐血就捐血,不要只捐血小板」為錯誤說法。(2)傳言說單捐血小板、體內血小板大量減少,身體會大量造紅血球、白血球、全都造,一周後得血癌,但專家表示「缺什麼造什麼」,傳言為錯誤說法。
(3)血癌危險因子不包括捐血小板,血癌發病前常有體弱症狀,時間上的巧合易被誤解,傳言說「一周後的血癌」為錯誤說法。
網傳「為何不要單獨捐血小板」、「造成血癌機率升高」的影片,提到只捐血小板,身體會大量造紅血球、白血球、全都造,有病例因此一周後的血癌。經查證,根據血液基金會官網,目前分離術捐血包括「分離術血小板」、「分離術白血球」、「分離術血漿」,並非只有單捐血小板一種,傳言卻說單捐血小板會造全血、得血癌,既未提出具體學依據,也無法解釋其他單捐血品,傳言為錯誤說法。
捐血小板會得血癌?
原始謠傳版本:
捐血不要捐血小板,身體會製造大量紅血球白血球,血癌機率升高
主要流傳這段影片
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
(一)分離血小板是一種效率 也對捐血、輸血人都比較好
傳言提到「現在捐的血能分離血小板、紅血球、白血球都分開的,技術越來越好」、「捐血就捐血,不要只捐血小板」。MyGoPen 致電諮詢萬芳醫院癌症中心主任、血液腫瘤科醫師邱宗傑,他表示單獨捐血小板、輸血小板有其必要,精準的捐血小板、輸血小板,對捐血人比較好、對輸血人也比較好。
邱宗傑指出,血液大約佔人體體重的 7 到 10%左右,也就是說成人體內約有 5 公升的血液,主要是 55%的血漿和 45%的血球,而血球又分為「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而一般民眾都知道血小板及凝血因子的功能就是在血管破裂時,能在出血處發生凝血作用、防止繼續出血。
邱宗傑表示,缺乏血小板的病患,最早的技術只能一袋 250 毫升的全血這樣一袋一袋輸血,但是一袋全血裏面沒多少血小板,依病人體重不同,每一次至少要輸個 6 袋、8 袋,一袋就是一個人的抗原,治療一次就輸進了 6 個人、8 個人不同的抗原,沒幾次就產生抗體、輸了幾次血就沒有效了,而且感染、污染以及血球被破壞的風險也比較大,所以後來經過技術進步,現在的分離術捐血能做到只捐血小板,捐血的時候透過機器分離、只拿出血小板,其他都再還回去,所以捐血人的紅血球、白血球等等就不會受影響。
MyGoPen 查詢血液基金會衛教資料「認識分離術捐血」,提到:
(1)一袋 250毫升的全血只能分離出大約 2.75 × 10^10 血小板量,一般血小板輸注治療往往一次就必須使用 10 到 12 袋全血分離的血小板量。
(2)分離術血小板每一袋就含有 3×10^11 血小板量,能減少病人因輸用來自不同個體血液可能引發的不良反應,且提高血小板輸注治療的成功率、提升輸血安全。
由上述專家說法、權威機關的公開資料可知,捐血小板有其醫學進步及臨床價值的意義,對包括像是紫斑症在內的血小板低下病患而言,只輸注血小板是更有效、有利的治療方式,傳言「捐血就捐血,絕對不要只捐血小板」為錯誤訊息。(二)捐血小板不會提高血癌風險
傳言標題提到「單獨捐血小板 造成血癌機率升高」。邱宗傑指出,人體所需要的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都有固定的量,雖有波動但大致恆定,所以少了哪些、人體就會補充製造,一旦血小板減少、身體當然就會增加製造新的血小板,而骨髓就是人體造血的器官,傳言影片說「把紅血球造,白血球造、全部都造」,「紅血球增生症」、「飆升 30 倍」,為錯誤說法。
根據三軍總醫院官網「白血病」,白血病俗稱「血癌」,是指「人體的主要造血系統、也就是骨髓,產生了癌化病變,造成不正常的白血球不斷的增生,佔據整個骨髓並偏佈於血液中;當癌細胞佔據骨髓後,所影響的已不只是白血球而已,紅血球、血小板的功能同時也受影響」。但傳言說「紅血球增生症」、「身體做了非常多血」、「也稱為血癌」,不但語意不明,也疑似將血癌主要定義為不正常的白血球增生,混淆為紅血球增生,傳言為錯誤訊息。
由上述專家說法、醫學中心衛教可知,傳言錯指單捐血小板會提高血癌風險,並且混淆血癌定義,傳言為錯誤說法。(三)血癌發作前易有體弱症狀 時間上的巧合常被誤解
傳言提到「有一個案例,血小板捐完之後一個禮拜得血癌」。邱宗傑指出,血癌通常都是本來就有問題,但是時間上的巧合常常會被誤解,血液腫瘤科醫師們很常碰到的故事就是病患被診斷為血癌時,病人或家屬告醫院、告醫生,說這個人只是感冒就醫、醫生竟然說是血癌,病家不能接受事實,但其實實際的情況是病人因為白血球不正常,抵抗力差、容易生病,可是還不一定馬上出問題、先有一段恐怖平衡的階段,後來在秋天、春天,天氣變化大時,病人身體比較不好、發燒感冒,才進一步診斷出血癌,所以並不是感冒導致血癌、也不是血癌有好發季節,而是疾病與疾病之間的連動關係,上述病例故事如果治療好了就相安無事,但如果治不好家屬就開始告人,足見一般民眾對血癌的認知還有提升的空間,而傳言說「捐完血小板一周後得血癌」應該只是時間上的巧合,傳言為錯誤資訊。(四)血癌危險因子多 但沒有「捐血小板」
傳言提到「血小板不見,身體就造血」、「結果一個禮拜之後變成血癌」。邱宗傑補充表示,血癌的危險因子包括放射線、長期接觸有機苯(Benzene )的人,或曾接受過含氫化合物(Alkylating agents)化學治療的病人,染色體異常、自體免疫疾病,以及病毒感染,像是第一型人類 T 淋巴球細胞性病毒 HTLV-I 病毒感染就與成年型 T 細胞白血病有關等等,邱宗傑強調,上述這些醫界已知的血癌危險因子當中,並沒有捐血小板這一項,且傳言並未提出研究出處或學理依據,為錯誤說法。(五)肝臟只是造血的輔助角色 重點是「脊髓」
傳言提到「血液每天晚上都會迴流到肝,肝就在在數,血小板不見了」。邱宗傑表示,人體在胚胎階段、還沒出生的時候,是由卵黃囊造血,然後後來會移到肝臟,等到胚胎成熟了、造血的工作就移到骨髓,骨髓是人體的造血器官,但其他器官也有部分功能,例如肝臟會分泌一些造血因子、用來調節造血功能,而腎臟能製造紅血球生成素(EPO),刺激紅血球的生長和成熟、維持血色素的濃度,所以腎衰竭、洗腎的病人容易有「腎臟性貧血」、要額外打 EPO 維持,這些生長因子比較像是調解、調整的角色,就像做菜的調味料、提供幫助讓效果更好,但是整體的造血工作還是在骨髓,傳言說「肝臟在數」等語意不明的敘述、並不符合醫學學理,為錯誤說法。
以前血牛為了賺錢,一天到晚在賣血,血品的品質和安全反而不好,臺灣施行無償捐血的公益制度之後,不同的捐血都明定期限,保護捐血人的安全,一般而言,紅血球的壽命是 3 個月的壽命,從分化到成熟到老化死亡總共壽命大約是 90 天,但在血液裡的時間只有差不多 30 到 35 天左右,所以捐全血要間隔 2 個月以上,而血小板的生命周期比較快,差不多 1 周左右,頂多到兩個禮拜,所以單捐血小板必須間隔 2 周,民眾只要依據血液基金會的規定、配合各捐血站的作業,就能當利己利人的捐血人。
根據衛福部訂定的《捐血者健康標準》法規:
(1)每次捐血以 250 毫升為原則,但體重 60 公斤以上者,每次捐血得為 500 毫升。
(2)每次捐血 250 毫升者,其捐血間隔應為 2 個月以上;每次捐血 500 毫升者,其捐血間隔應為 3 個月以上。但男性年捐血量應在 1500 毫升以內;女性年捐血量應在 1000 毫升以內。
(3)捐分離術血小板、分離術白血球或分離術血漿者,每次間隔為 2 星期以上。
(4)捐分離術血漿量每次以 500 毫升為限,全年捐血漿量不得超過 12 公升。結論
總結而言,傳言說單捐血小板,會造成身體「大量製造血液」、「紅血球造,白血球造、全部都造」,有人因此一周後得血癌。但專家表示,單捐、單輸血小板是更有效率的方式,對捐血人、輸血人都比較好,而脊髓才是造血器官,會依身體需求、缺什麼造什麼,傳言又從缺血小板跳躍到太多白血球,不符合血癌是指不正常白血球增生,傳言語意不清、易混淆誤解,為錯誤說法。
衛教資源:
血液基金會 - 認識分離術捐血血小板輸注
分離術捐血在台灣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諮詢專家:
萬芳醫院癌症中心主任、血液腫瘤科醫師 - 邱宗傑
延伸閱讀:
【錯誤】手機電磁波讓紅血球形成鎖鍊?造成身體缺氧?不符學理說法!醫師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