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先知道:
(1)傳言聲稱「這次病毒換了新花樣」,但疾管署早在 2020 年 4 月就已公開相關症狀與衛教資訊,內容並非新知,傳言所稱「新花樣」為錯誤資訊。(2)傳言出處為 2025 年 5 月胸腔科醫師於臉書的貼文,原為臨床醫師基於善意提醒所分享的經驗,但在轉傳過程中被脫離脈絡解讀,形成「現在傳舊聞」的錯誤訊息。
網傳「《新冠又來了!》」貼文,提到「這次病毒換了新花樣,不發燒也能中招」、「五個不起眼的症狀是信號」、「持續頭暈、藏在腸胃、在嗓子裡、全身痠痛、吃飯沒味道」。MyGoPen 在一天內收到將近 600 次的查詢,但相關內容並非最新消息、而是今年 5 月的舊聞,而且內容更早在 2020 年疾管署就已經公開衛教,民眾關心疫情、立意良善,但轉傳舊聞、誇大內容的重要性,會使民眾誤判、恐慌,提醒民眾應以疾管署官網訊息為準,不要輕信、轉傳來路不明或缺乏時間脈絡的疫情資訊。
新冠又來了?說 5 種症狀要當心的訊息?
原始謠傳版本:
新冠又來了!這次可能不發燒,出現這5種症狀要當心。 還記得三年前新冠剛出現時,發燒咳嗽的場面嗎?這次病毒換了新花樣,不發燒也能中招。 門診最新資料顯示,很多人感染後體溫正常,卻突然病情加重。 下面這5個不起眼的症狀,可能是病毒找上門的信號: 第一個要注意的是持續頭暈。 早上起床天旋地轉,工作時腦袋發昏,這種暈和低血糖不同,是病毒攻擊神經系統的表現。 最近不少患者因為頭暈查出陽性,耽誤了最佳治療時間。 第二個症狀藏在腸胃裡。 突然拉肚子、吃不下飯、噁心想吐,別急著怪食物不乾淨。新冠病毒現在會攻擊腸道黏膜,最早可能從消化系統開始發作。如果身邊有人感染,出現腸胃問題要立刻警惕。 第三個信號在嗓子裡。 說話聲音突然沙啞,喉嚨像卡著東西,喝再多水也沒用。 這種嗓子幹癢和感冒不同,不會紅腫疼痛,卻是病毒進入呼吸道的早期警報。 第四個表現是全身酸痛。 明明沒運動卻腰酸背痛,胳膊腿像被人打了一頓。 這種酸痛是身體免疫系統正在對抗病毒,千萬別當成普通疲勞。 第五個特徵最容易被忽略。 吃飯嘗不出味道,聞不到香味,連咖啡都喝不出苦味。 雖然現在完全失去味覺的少了,但吃東西感覺變淡就要注意。 為什麼這次特別危險?因為病毒學會隱藏了。不發燒讓人放鬆警惕,帶著病毒照常上班聚餐,傳染更多人。 更麻煩的是,就算症狀輕,也可能留下後遺症, 有人康復後三個月,還感覺累得提不起勁。 遇到這些情況怎麼辦?先別慌也別拖。記錄每天的身體變化,同時做三件事: 1、減少外出接觸他人。 2、每天開窗通風三次。 3、多吃雞蛋牛奶補充蛋白質。 如果三個症狀同時出現,立刻做抗原檢測。這次疫情變化告訴我們,對抗病毒不能只盯著體溫計;身體發出的小信號,往往是健康警報。 轉發提醒家人朋友,早發現早應對,才能守住健康防線。
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
(一)非近期訊息!早在今年 5 月就已經流傳
傳言提到「《新冠又來了!》這次可能不發燒,出現這五種症狀要當心!」,包括「持續頭暈、藏在腸胃、在嗓子裡、全身痠痛、吃飯沒味道」。MyGoPen 查詢網路上的公開資料,發現傳言的內容其實出自 2025 年 5 月 21 日《聯合新聞網》報導的「中鏢都不知道!新冠病毒變「超低調」 醫曝最新5症狀:肺部恐現毛玻璃」,該報導中引述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的臉書,報導中提到:
(1)新冠病毒2025版「性格大改變」,變得超低調,患者發燒比例不到 4 成,很多人誤以為只是感冒或腸胃炎,但其實早就感染,甚至肺部還可能出現「毛玻璃」狀的病變。
(2)新冠病毒改玩「潛行」模式,三大特徵:愈易傳、愈會逃、愈輕微,新型變異株KP.2、JN.1、XBB等「FLiRT 家族」比舊株更容易人傳人,就算得過新冠、打過疫苗,也可能再次中鏢。
(3)5 個訊號燈:腹瀉、全身乏力、頭痛、咳嗽輕微乾癢、嗅覺變鈍,需要仔細留意才能發現。
與傳言提到的「持續頭暈、藏在腸胃、在嗓子裡、全身痠痛、吃飯沒味道」完全符合,只是順序、用字不同。網路上也可以查到當時的台視新聞「新冠病毒『性格大變』喉嚨不痛也可能染疫!」也有報導,提到的 5 個新症狀是「腹瀉,還有全身無力、頭痛、喉嚨輕微乾癢,以及嗅覺變遲鈍」,內容也高度符合。
可見傳言出處確實為五月的報導,而出處都是當天 5 月 21 日黃軒的臉書貼文,傳言的說法並非最近的新消息,而是五月的舊聞冷飯熱炒,因為最近天氣變冷,進入流感、新冠的流行季,而又開始流傳。傳言為舊聞新傳的過期不實資訊。(二)疾管署疫報:國內疫情目前處低點波動
傳言提到「新冠又來了!這次可能不發燒」、「門診最新資料顯示」、「為什麼這次特別危險?」,傳言的說法似乎是指最近,但 MyGoPen 查詢疾管署官網,最新疫情為 11 月 25 日的「近期天氣變化大,請民眾務必落實衛生好習慣,符合公費流感及新冠疫苗資格民眾請儘速接種」,其中提到:
(1)國內新冠疫情目前處低點波動,本周、今年第 47 周的新冠門急診就診計 1173 人次,前一周、也就是第 46 周相比為持平,主流變異株為 NB.1.8.1。目前全球流行變異株以 XFG 占比最高,其次為 NB.1.8.1,鄰近的中國、香港、日本、韓國以 NB.1.8.1 占比為高。
(2)本周第 47 周的重症病例以 65 歲以上長者占 61%、及具慢性病史者占 78% 為多,重症當中 97% 未接種本季新冠疫苗,提醒民眾新冠病毒感染後併發重症風險較流感病毒高,尚未接種的公費對象應儘速完成新冠疫苗接種。
(3)近期天氣變化大,請民眾務必防範呼吸道傳染病,並持續留意流感及新冠併發重症發生風險,若出現呼吸困難、呼吸急促、發紺、血痰、胸痛、意識改變、低血壓等危險徵兆,應儘速就醫以及時獲得治療。
此外,疾管署上周的疫報則顯示當周第 46 周新冠門急診為 1161 人次,較前一周、也就是第 45 周下降 9.9%。
由上述疾管署公開資料可知,最近新冠疫情是在「低點波動」、而相關的衛教也沒有改變。傳言近日熱傳,傳言「這次」、「最新」意指是最近的事,傳言這個部分為錯誤資訊。(三)疾管署早在 2020 年 4 月就公開衛教相關症狀
傳言提到「這次病毒換了新花樣」。但疾管署「傳染病與防疫專題」中「新冠併發重症」,「臨床表現與嚴重程度」欄位下,提到「乾咳、倦怠」、「肌肉痛、頭痛、喉嚨痛、腹瀉」、「嗅覺或味覺喪失」、「少數會嚴重肺炎」,傳言所說的「5 個訊號燈:腹瀉、全身乏力、頭痛、咳嗽輕微乾癢、嗅覺變鈍」都涵括在內,而疾管署該網頁頁面顯示的最後更新日期為「2020 年 4 月 27日」,可見相關症狀並非新知,早在 2020 年疫情剛開始時,就已經納入相關的官版衛教中,傳言有關「這次新冠」、「最新門診」、「還記得三年前新冠剛出現時,發燒咳嗽的場面」等意指最新疫情、最新症狀的說法,為錯誤資訊。結論
總結而言,傳言將今年 5 月已經出現的貼文冷飯熱炒,而其中的內容更早在 2020 年就已經出現在疾管署官網上,並非新知、新聞;5 月份原貼文的醫師基於臨床經驗善意提醒,但轉傳的民眾不知時序、不明前因後果,傳言本身內容沒錯,但是為缺乏時序脈絡「過期舊聞」的錯誤訊息。
衛教資源:
疾管署 - 新冠併發重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