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先知道:
(1)傳言說「明年七月開始」,但實際上仍有相關配套指標、總額分配、宣導分流等細節尚未處理,並非已經押定的時間點,傳言錯誤。(2)傳言說「直接到大醫院就醫」,但實際上是指「醫學中心」,大型醫療體系都有分院,有些分院是總院的直屬、同一「健保申報代碼」,所以也是醫學中心,但是有的分院則是獨立的特約代碼、所以層級不同,傳言只講「大醫院」為錯誤說法。
(3)傳言說「本來 1000 塊變成 1500」、「要自己支付 50 %」,但實際上是指「健保醫療費用」民眾要自行「部分負擔 50%」,並不是整張帳單變貴 5 成的意思,傳言錯誤。
網傳「看病新規定」影片,提到明年七月起沒有經過轉診就直接到大醫院就醫,則原本 1000 元會變成 1500 元。傳言說「看病新規定」,事實上根本沒有公告,實際上是衛福部長在媒體專訪中提到的內容,該政策是「分級醫療」大目標下、各種政策的其中之一,到底有幾分成熟度也尚未可知,例如「二代健保補充保費」擴大為「全年合計」超過 2 萬元就要納入的消息,從 11 月 5 日左右開始流傳、6 日石崇良親自開記者會說明、6 日晚間就遭行政院表示「只是想法」、「暫緩規劃」,傳言將測試輿論的政策風向球誤導為既定政策。不管是討論中的政策或是傳言,雖然都是鼓勵分級就醫、立意良善,但不成熟的政策、錯誤的傳言,都會造成民眾恐慌、無益於全民健康。
明年看病新規定?大醫院看病多付五成?
原始謠傳版本:
明年七月開始,只要你「沒拿轉診單」就直接去大醫院看病抱歉,健保不幫你出了!你要自己多付50%的費用:尖叫:
並在社群平台流傳相關影片:
查證解釋:
傳言影片所說的內容,最早出自《聯合報》於 10 月 28 日登載的「石崇良專訪1/逕赴醫學中心看診變貴 依法行政為醫療韌性 讓醫護減壓」,該篇內容長達 3300 多字,其中與傳言「逕赴醫中」有關的內容,MyGoPen 轉貼原文如下:
(1)醫界認為民眾就醫行為無法管制,分級醫療難以落實,健保法規定未輕轉診至醫學中心門診,部分負擔可達醫療費用 5 成,如今衛福部已研擬相關配套,最快明年下半年上路。
(2)石崇良拿出相關統計,分析醫學中心門診患者樣態,扣除重大傷病、門診手術或化療,60% 到 70% 都是其他相對輕症患者,所謂穩定的慢性病患、癌症追蹤者,「我們要讓醫學中心門診量下降,才能讓他們專心處理真正重症的病人。」
(3)分級醫療要從門診減量做起,門診量下降,就是影響後續住院病床安排與急診病人量。石崇良認為,醫學中心門診看輕症患者的占率,至少要降到一半以下。換句話說,如果現在醫學中心門診重大傷病患者占率不到 5 成,那應該慢慢去調整,至少有半數病人都應屬於重大傷病,或需要在門診手術、化療等病患。初期占率各醫院自行訂定,如果沒有達標,就會影響隔年的醫院總額成長率。
(4)石崇良說,先從醫學中心減量做起,訂出指標,讓醫學中心去努力,先透過適當轉診,讓門診量下降。至於民眾,未經轉診直接醫學中心門診,提高部分負擔,這部分是依法行事。依《健保法》規定,未經轉診逕赴醫學中心,部分負擔是醫療費用的50%,但自健保開辦至今,從未實施。
(5)第一步訂出指標,透過醫院個別總額保障, 適度指標成長,讓醫學中心不用去擔心門診減量使收入下降;第二個搭配轉診制度,讓病人不用擔心無法到醫學中心看門診,事實上,醫學中心門診減量之後,就有能力接受轉診。
(6)所以,對民眾來說,未經轉診直接去醫學中心,「依法是 50% 就 50%」,就提高部分負擔;經過轉診,則部分負擔不調整。根據健保署統計,目前醫學中心門診每人每次平均健保支付 2400 元,屆時如未持轉診單,部分負擔費用即為 1200 元。
(7)何時上路?石崇良說,最快明年下半年實施「未經轉診,直接至醫學中心就醫,加收五成部分負擔」。第一步先訂出醫學中心門診輕症指標,再給予半年緩衝與宣導。希望今年底以前訂出指標,因為涉及到明年第一季醫院個別總額。(一)透過媒體放政策風向球 並非已公告
傳言提到「看病新規定」、「健保不幫你出囉!」。但傳言出處為甫於 9 月 1 日新上任的衛福部長石崇良,10 月 28 日接受媒體專訪的內容,相關政策只是研議中、仍未見於健保署官網,傳言不講這是透過媒體測試輿論的風向球,講的像是已經拍板定案的官宣政策,說法易造成誤解。(二)有期程規劃 但仍有配套及實施條件
由上述資料可知,「明年七月」並非已經押定的期程,專訪中提到「最快明年下半年」、「先訂醫學中心輕症指標」、「給予半年緩衝與宣導」、「希望今年底前訂出指標,因為涉及明年第一季個別醫院總額」,可見尚有相關配套仍待處理,傳言沒講這些政策上路與否的重要細節與實施條件,易造成誤解。(三)「大醫院」非專有名詞 「醫學中心」民眾也常搞混
傳言提到「直接去大醫院看病」。傳言所說的「大醫院」並不是精確的用語,根據台灣現行醫療體系的分級,共分為「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地區醫院、基層診所」等 4 種層級,各層級醫療院所肩負不同的任務與角色,但同樣叫台大、卻可能是不同層級:
(1)例如台大醫院位於中山南路、常德街的「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也就是民眾熟知的總院、就是第一級「醫學中心」等級,而且包括隔壁的「台大兒童醫院」。
(2)位於雲林縣斗六市的「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雲林分院」的醫院評鑑為「區域醫院-準醫學中心」等級。
(3)位於基隆路的「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癌醫中心分院」,則屬第二級「區域醫院」等級。
(4)而位於台北萬華區康定路的「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北護分院」,則是第三級「地區醫院」。
所以即使同為台大醫院、同樣都掛台大招牌,但是各分院可能分屬不同層級,上述例子中,台大總院和同一區塊的台大兒童醫院都算是同一家醫院、都是醫學中心,可是在別的例子中,近的未必就是同一家醫院,門牌地址是桃園市龜山鄉的林口長庚是醫學中心,但同樣位於龜山鄉的桃園長庚則是「地區醫院」,反而位於台北市敦化北路的台北長庚算是林口長庚的分院、所以也是醫學中心。
大型醫療體系會因為每家分院的屬性、健保跨區是否有利總額分配等因素,而有不同的從屬或分級,民眾未必分得清楚,依 2025 年 1 月衛福部最新公告,目前醫學中心共 23 家,但健保署特約機構系統查詢中,以「醫學中心」查詢,則共有 29 筆,就是上述台大兒醫、台北長庚被另外列出來所造成的,傳言只講「大醫院」非常籠統,是不是「醫學中心」事涉醫院評鑑,評鑑級別不同,醫院受到的總額管理、收到健保署的支付金額也不同,目前討論的對象只針對 23 家醫學中心及其同一健保特約機構「申報代碼」的分院,但民眾往往與醫事管理、一個地址就有一個「醫事機構代碼」混淆,傳言「大醫院」說法並非正確用語、專有名詞,為錯誤描述。(四)調漲是指「部分負擔」 並非整張帳單
傳言提到「例如像小感冒,看一次病本來 1000 塊,現在就變成了 1500」。傳言的算法是將就醫的整張帳單的金額,直接加上 50% 計算,但是歷來健保署調高部分負擔、以及上述石崇良專訪中,都是指「提高醫療費用的部分負擔」、「《健保法》規定,未經轉診逕赴醫學中心,部分負擔是醫療費用的 50%」、「目前醫學中心門診每人每次平均健保支付 2400元,屆時如未持轉診單,部分負擔費用即為 1200 元」。也就是說,目前討論的是「調高醫療費用的部分負擔」,和傳言說的整張帳單直接加 5 成並不相同。
資料來源:健保署 門、急診部分負擔
MyGoPen 查詢健保公開資訊,目前醫學中心未經轉診的門診基本部分負擔為 420 元。MyGoPen 以某醫學中心的門診收據為例,上面的項目包括掛號費、診察費、檢查費、藥費、藥事服務費等,此次討論的是「健保醫療費用」民眾要自行「部分負擔 50%」,其中的關鍵包括:
(1)健保:所以非健保的「自費醫療項目」不在範圍內。
(2)醫療:以掛號費為例,掛號費為院所「營運所需行政管理費用」、依《醫療法》21 條,掛號費並非「醫療費用」性質。所以掛號費也不在範圍內。
(3)部分負擔:扣除上述「非健保自費醫療」、「非醫療的掛號費」之後,其餘才是「健保醫療費用」,也才有所謂的民眾必須要「部分負擔」(copay)的問題,以下兩張收據中可以看到,醫學中心門診部分負擔目前是 420 元,然後再加計高低不同的藥品部分負擔,目前正在討論的政策方向,就是針對目前 420 元的「定額」部分負擔,可能回歸《健保法》、變成「定率」50%,但傳言說法直接將整張帳單加上 50%,傳言的說法會將「掛號費」、「醫療項目,但非健保的自費」計入,敘述容易造成誤導。結論
總結而言,傳言將衛福部長石崇良在媒體專訪中談到的「分級醫療藍圖」所涉及的政策細節,誤以為是確定已經要在明年 7 月實施的政策,但此事目前並未公告、預告,相關的期程也是在各種實施條件都具備下的預計時間。此外,傳言說的「大醫院」、「1000 元變 1500 元」則是錯誤內容,正確應為「醫學中心」、「健保醫療費用的部分負擔提高為 50%」。
衛教資源:
健保署 - 8 張圖帶你搞懂分級醫療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