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先知道:
(1)白麵條、白米飯都是「精緻澱粉」,傳言說麵是再製品、所以比飯好消化,但白米飯也是再製品,傳言說法錯誤。(2)傳言說「消化飯要花比較多力氣、比較慢」,但專家表示,白米飯是精緻澱粉、很好消化,傳言說法錯誤。
(3)傳言說「麵比較好消化、所以身邊的人越來越喜歡吃麵」。但專家表示,現代人少飯多麵主要是因為外食、生活型態改變等社會因素,傳言說法錯誤。
網傳「愛吃麵族注意 你的蛋白質,可能攝取不足」影片,提到麵是再製品、比較好消化,消化飯要花比較多的力氣、消化慢,身體會覺得吃飯很累,所以會越來越喜歡吃麵、越來越不喜歡吃飯。但專家表示,白麵條、白米飯都是經過加工的「精緻澱粉」,傳言以「再製」比較麵、飯是錯誤的比法;臺灣人均米飯攝取量持續降低,與麵食烹飪方便等社會因素有關,並非傳言說的是因為麵食好消化,在「全穀雜糧類」中同屬精緻澱粉的白麵、白飯,一樣都是很好消化的碳水化合物。
越來越不喜歡吃飯?因為麵是再製品,比較好消化?
原始謠傳版本:
你有發現自己越來越愛吃麵,越來越不愛吃飯?! 觀察一下會不會是蛋白質不足而導致消化酵素製造不足在作祟 ✅觀念補充時間✅ 麵是再製品,所以比較好消化 消化"飯"則需要比較多力氣 ⬇️⬇️⬇️⬇️⬇️ 相對的消化速度越慢,飽足感也就會越好 如果消化酵素不足,身體就容易感覺吃飯很累(因為要耗費較多力氣) 便會發出訊號—不想多吃飯! 吃飯真的太累了🥲 所以就開始越來越愛吃麵~ 那這一切跟甚麼有關呢!?沒錯,答案又是⌈蛋白質⌋ 看了這麼多集了!一定要正視自己的蛋白質是否補充足夠哦
主要在社群平台流傳這段影片和描述內容:
查證解釋:
白麵條、白米飯都是「精緻澱粉」 與變形無關
傳言提到「麵是再製品,麵比較好消化」、「身邊的人越來越喜歡吃麵,越來越不喜歡吃飯」。MyGoPen 致電諮詢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蘇秀悅,她表示精緻澱粉是否精緻不精緻,是看食物本身,白米飯、白麵條經過精煉加工、纖維質很低,通通都叫「精緻澱粉」,白麵條從最原本的小麥顆粒脫殼、磨成麵粉、再加工成麵條的形狀,而白米飯從稻米、糙米一路脫殼變成白米,都是變成精緻澱粉的過程,甚至馬鈴薯粉、樹薯粉、玉米粉等各種太白粉也都是如此,並不會因為白米還保有原始形狀、麵條已經改變形狀,就說麵條是加工過的澱粉而白米不是,白麵條、白米飯在營養學上的定義上都一樣、都是精緻澱粉,都是再製品。
傳言說「麵是再製品,比較好消化」,意指飯不是再製品、不好消化,傳言說法錯誤。
蘇秀悅指出,麵粉之所以會被改變形狀、會變成麵條,是因為小麥粉具有「筋性」、所以適合用來作為不同烘焙、烹飪用途,例如麵粉就分為低筋、中筋、高筋麵粉,反觀稻米則因為本身澱粉的特性、具有「黏性」,所以民眾都知道「糯米」的黏性就比俗稱為「在來米」的「秈米」高,白麵條、白米飯改變外觀與否是因為食物本身的特性,與精緻澱粉與否無關,白麵條、白米飯都經過再製、都是精緻澱粉。麵 > 飯 營養師:外食方便 與消化無關
傳言提到「麵好消化」、「身邊的人越來越喜歡吃麵,越來越不喜歡吃飯」。蘇秀悅表示,現代人米飯吃的越來越少、麵食吃的越來越多,是因為外食等社會風氣及生活型態的改變,與麵是否好消化無關;蘇秀悅指出,外食族點一碗麵吃,店家煮麵很快、客人吃麵也很快,因為湯麵的湯頭是整個備好的、乾麵的拌醬也能很快調好味,但是如果是吃飯,就不太可能只吃白飯,還要配個青菜、配著蛋、配個肉,以自己煮為例,一鍋湯麵可以一個鍋子就搞定,但是吃飯卻要起好幾鍋、分別炒菜煮肉,臺灣米食攝取量減少是很嚴重的趨勢,主要是外食方便、生活環境等因素,傳言「因為麵比較好消化」為錯誤的說法。麵食+油脂+調味 = 好吃
蘇秀悅強調,現代人喜歡吃麵食除了方便的因素以外,其實還有「好吃」的潛在因素,日常中的麵食通常已經將油脂、調味加進去了,例如蔥油餅、煎餃,這些都經過油炸、油煎處理,餡餅、水餃、包子、水煎包則是用麵皮包餡,這些食物的油脂含量遠比單純白米飯還要高很多,而即使是吃麵條,湯麵的湯頭、乾麵的拌醬所混合含有的鈉、油脂、熱量也非常可觀,白飯雖然也會搭配不同配菜一起吃、但是每道菜分別開來,就比較能夠分別出每道菜的情況而有可選擇性,不像麵食只能唏哩呼嚕全部吃下去、或是選擇只吃一部分剩一部分的份量問題。
傳言提到「消化能力不好的人、越來越喜歡吃麵」、「麵比較好消化」、「吃飯消化慢」。蘇秀悅表示,食物整體的消化快慢,和吃的量、有沒有加水、烹飪的熟爛度、甚至含油量大不大等等都關係,但如果比較食物本身是否好消化,營養學上所謂的「難消化」,是指澱粉中的支鏈澱粉比較高、像是糯米這類的食物,或是比較油膩的油煎油炸食物,所以難消化指的是食物的「質地」,而不是「速度」,飯如果不跟含油配菜吃的話,其實飯本身是很好消化的,傳言說法錯誤。
蘇秀悅以高膳食纖維的低 GI(升糖指數)食物為例,膳食纖維越高的食物、GI 值越低、越能緩慢升糖,這樣的慢慢消化是好的、而不是難消化的意思,而且膳食纖維還能促進胃腸蠕動、幫助消化,所以膳食纖維既是好消化、又是慢慢消化,傳言混淆「難易度」與「速度」,傳言說法錯誤。難消化是「質地」 傳言混淆「速度」
傳言提到「消化飯要花比較多的力氣」、「身體會跟大腦說不要吃飯、吃飯很累」。蘇秀悅指出,營養師不會以食物消化的快慢作為建議與否的條件,而是以食物的營養密度、對健康的影響來作為判斷,以上述的低 GI 食物為例,低 GI 消化慢、但是低 GI 沒有難消化,甚至有助於消化,而且消化慢的過程中能讓身體有足夠時間產生飽足感而能避免過量。傳言說法語意混亂、邏輯不清,傳言說法錯誤。
傳言說「蛋白質不足的人,飯沒有辦法好好消化」、「飯沒辦法消化,就跟蛋白質會有相關」。蘇秀悅強調,澱粉類的食物,不管是小麥做成的麵條、或是白米飯,本身都含有一些穀物蛋白質,以 70 大卡為一份的話,每份大約有 1 到 3 公克的蛋白質,而這些蛋白質也跟消化不消化沒有關係,不會因為米飯有蛋白質所以難消化,麵條也有蛋白質、甚至還比米飯要高一些。
MyGoPen查詢食藥署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每百公克:
白飯含有 0.6 克的膳食纖維、3.1 克的蛋白質、熱量 183 大卡,
拉麵含有 1.3 克膳食纖維、9.1克蛋白質、熱量 292 大卡,
冷凍烏龍麵則為 1.5 膳食纖維、3.4 克蛋白質、熱量 129 大卡。
傳言提到「身邊的人越來越喜歡吃麵,越來越不喜歡吃飯」。MyGoPen 查詢農業部官網公開資料,國人每人每年白米消費量由 1981 年時的 98 公斤腰斬,最新的數據每人一年平均不到 45 公斤,相當於每天吃不到一碗飯。蘇秀悅提醒民眾,不管是白飯或是白麵,澱粉類的攝取仍然應該以「全穀雜糧類」作為最好的來源,而如果真的比較喜歡吃麵的人,除了還是要兼顧米飯的攝取量之外,最好能選擇蕎麥麵、日式清湯麵等這些含有比較多膳食纖維、熱量比較低的麵食,而少吃蔥油餅、鍋貼等又油又鹹又精緻的麵食。
結論
傳言說白麵條是「再製品」所以比較好消化,講得好像白飯不是再製加工品,但其實白麵、白飯都是精緻澱粉,也都一樣好消化,傳言說法錯誤。
總結而言,現代人喜歡吃麵、減少吃飯,是因為外食興起,而麵食又比較容易烹飪調味、比較方便等因素,傳言將這個社會現象錯誤歸因於不存在的麵食好消化這件事上,傳言說法雙重錯誤。
衛教資源:
農業部 - 每人每年純糧食供給量
諮詢專家: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營養室主任 - 蘇秀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