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先知道:
(1)傳言混淆脫水、低血壓、胃食道逆流以及心絞痛,傳言錯誤。(2)心絞痛喝鹽水沒用、不會撐開血管,傳言錯誤。
(3)病人仍繼續有危險因子、病程持續發展,都可能導致又出現血管狹窄,而不是支架害的 ,傳言說越放支架就越容易再狹窄為錯誤資訊。
網傳「死的支架,活的血管」貼文宣稱,心絞痛是因血容量不足所致,喝鹽水能在數分鐘內撐開血管、緩解症狀。傳言亦主張,平日大方吃鹽就可以不用裝支架、不用吃抗凝血劑。 然而,專家指出,為降低心絞痛患者罹患心肌梗塞的風險,臨床上通常開立「抗栓劑」(即抗血小板藥物),但傳言卻說成抗凝血劑。傳言混淆兩種藥物類別,屬於錯誤資訊。此外,傳言將相關的治療「污名化」,恐導致患者諱疾忌醫、延誤治療,甚至因誤信偏方而害命。提醒民眾應謹慎辨識網路上未經證實的養生保健資訊,以避免因錯誤認知而危害健康。
不要裝血管支架的傳言?
原始謠傳版本:
死的支架,活的血管 一個健康的人接受體檢,常被告知心臟有血管堵塞要做支架, 當事人進退兩難 ,他覺得自己明明很好! 血管是活的, 它無時無刻因應身體做寬窄的變化, 支架是死的,永遠固定口徑,所以當人在運動需要增加血流量 時沒有辦法如人體的血管一樣擴張,在睡眠狀態中,心臟要減少血流量,血管口徑變小,進入休息狀態 ,可是支架卻讓血流 無法減少,血管口徑 無法縮小 ,心臟支架使心臟血管的供血無法隨著人體的節律需要自我調解,讓心臟沒有辦法休息,就長遠來看,絕對不是好事。 心臟有三條主要的 血管,彼此互相支應代償, 有一條血管稍微堵塞,其他的血管 會產生支援的效果, 人體不會有危險 ,心臟的動脈縱然減流達60 %, 但如果沒有症狀,不用因為體檢 有堵塞,就去裝支架, 重點是治療心臟的症狀不是去治療X光片的顯影結果! 人體承受外界的壓力比如溫差變化大,過勞,不眠,都可能使血管緊縮, 最常見的是進入脫水狀態而不自知,血液總水量變少,循環到心臟的 血液灌流不足, 引發心絞痛,這原因只是因為總體的血液液體量不足,無法灌滿血管,導致血管塌陷變窄造成 ,這個時候不要按摩或是擦萬金油, 趕快喝一杯濃鹽水 ,三五分鐘之內 胸口絞痛就消失了, 因為鹽是很有效的電解質,可將水份留在血液中,使血液留住水份, 血量飽滿 ,很快的就把缺血塌陷堵塞的血管撐開了,大熱天跑馬拉松或是在高溫中工作,流失了大量汗水,要防止脫水需補充濃鹽水,若只補充水,那水沒有辦法留在血液中,很快隨尿排掉,就像兵殤洪仲丘 ,他在死於脫水熱衰竭以前喝了3700cc的水,但是沒有像老一代的士兵一樣補充鹽片 ,所以還是死於脫水熱衰竭! 若長期每年做心臟 健檢, 在做放射檢查電腦斷層時,所受到的輻射線傷害超過一般 X光片的數百倍 ,打入身體的顯影劑可使老人本已經衰弱的腎臟很快的腎衰竭, 再加上接下來被勸誘裝上支架,在施作的過程中要用電腦斷層導引,再度打入顯影劑,腎臟再受一次傷害,但醫療體系有法規保護,腎衰竭者求助無門! 一時的胸痛可能是 頻繁溫度變化,進出冷氣房,脫水等原因造成,保護身體的重點 在於良好的生活飲食行為而不是頻繁的做心臟檢查,裝支架,像李登輝一樣,一個心臟內的支架數目破亞洲紀錄 ! 現在媒體上常常鼓吹少鹽的飲食,但少鹽會使血液中的水份無法留住,造成血液自主性脫水, 血液又濃又稠,造成心臟的循環障礙, 頻繁的引發心絞痛! 大方的補充鹽份,水份可以留住 ,血水量多循環自然就好,可以大大的撐開血管改善循環,不用裝支架, 不用永遠吃抗凝血劑 , 支架的效果經常只有兩年! 要不要裝支架,要從兩個立場看,一個是醫療營運的立場! 那患者當然要裝,而且是裝越多越好, 但如果從個體健康的角度看 ,要三思! 若常感到胸悶,胸緊,胸痛, 噁心 ,但沒有同時發生虛弱無力,那可能是胃食道逆流, 與心臟無關!
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
(一)心絞痛是心臟缺血 不是全身血液灌流不足
傳言提到「血液總水量變少,循環到心臟的血液灌流不足,引發心絞痛」。MyGoPen 致電諮詢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醫師陳冠群,他表示心絞痛不是傳言講的全身血液灌流不足,而是局部器官心臟的血液灌流不足,而心臟之所以血液灌流不足,是因為心臟的主要血管、冠狀動脈發生狹窄,導致血液沒辦法到達心臟肌肉、使得心臟肌肉的細胞缺血,跟全身整體的血液不足沒有直接的相關性,陳冠群強調,很極端的脫水當然可能會影響到包括心臟在內的全身器官,但是這並不是心絞痛。傳言說法錯誤。(二)心絞痛發作喝鹽水沒用 應趕快送醫
傳言提到「趕快喝一杯濃鹽水,三五分鐘之內胸口絞痛就消失了」。陳冠群指出,鹽水只對體液不夠的脫水、低血壓會有幫助,但是對心絞痛是沒有幫助的;「脫水」的症狀是覺得天旋地轉的那種頭暈、心悸、心臟重擊感、意識不清、昏厥;而「低血壓」的症狀是沒力氣的頭暈感,脫水與低血壓有關,脫水時會因為血液容量減少、導致血壓下降,但是這兩者的症狀跟心絞痛的表現差異很大,心絞痛的胸痛是持續性的「悶痛」,有塊大石頭壓住胸部的窒息感,不是刺痛、抽痛,而且心絞痛的疼痛位置比較偏左邊的胸口、範圍比較大、常是一整個面,而且有擴散性,持續的時間通常會長到 5 到 10分鐘,而不會是一個定點,不像針尖或 50 元硬幣大小的小範圍定點性摸得到的痛。
陳冠群強調,醫學上對心絞痛的定義、症狀、臨床上病人的表現都是非常清楚的,所謂心絞痛的病人,如果已經經過檢查、確定血管有狹窄的問題,就會讓病人隨身攜帶「硝化甘油片」、也就是舌下含片以備不時之需,但是陳冠群強調,醫生也會提醒病人在吃「硝化甘油」之前,如果低壓、收縮壓不到 100 毫米汞柱的話,也不要吃硝化甘油,否則反而會造成低血壓的休克,碰到這種情況反而不能吃藥,而是趕快打 119、趕快送去醫院比較實在。
由上述資料可知,傳言混淆脫水、低血壓、心絞痛三者,鹽水只對脫水、低血壓有幫助,對心絞痛沒用,傳言說法錯誤。(三)補鹽不會撐開血管狹窄 傳言將抗血栓劑說成抗凝血劑
傳言說「大方的補充鹽份,水份可以留住,血水量多循環自然就好,可以大大的撐開血管改善循環,不用裝支架,不用永遠吃抗凝血劑」。陳冠群表示,冠狀動脈硬化跟血管狹窄有關,本身跟鹽分的攝取量不足並沒有直接的關聯,鹽分充足也沒有辦法緩解血管狹窄這件事,所以當然也就沒有所謂撐開血管、不用裝支架的說法,傳言錯誤。
此外,過多的鹽分與高血壓有關、而高血壓與高血脂共病,所以傳言說「大方吃鹽」反而不利高血壓、高血脂病患,傳言說法錯誤。陳冠群也強調,血管已經高度狹窄的病人,如果合併血栓就會造成急性血管阻塞、也就是所謂的「心肌梗塞」,所以血管已經嚴重狹窄的患者除了預防動脈硬化的危險因子之外,通常都會預防性的服用「抗血栓藥物」來預防突發的狀況,傳言將「抗血栓藥物」說成「抗凝血劑」並不正確,抗凝血劑的適應對象為心房顫動的患者。
陳冠群提醒,如果醫師開給抗栓劑但病患自行停藥,則會增加血栓、突發心肌梗塞或梗塞型腦中風的風險,而如果是剛放完支架的第一年沒有服用抗栓劑、沒有預防性投藥的話,病人產生血栓的機會約為 10% 到 20%,一年後的血栓風險會降到 5% 以內,所以為了避免這些 10%、5% 的機率,放完支架的病患應該配合醫師的評估、遵照醫囑吃抗栓劑。
資料來源:台灣腦中風關懷協會 - 「重要!抗血小板藥物及抗凝血劑的差異與缺別」
MyGoPen 查詢網路上具代表性的公開資訊,腦中風關懷協會的衛教就提到:患者通常對於這兩類藥物比較分不清楚,以砌一道水泥牆,舉例的話,抗血小板藥物像是磚塊,抗凝血劑像是水泥,兩者結合形成緊密的水泥牆,如同血塊塞住血管。
而根據國健署的衛教,心房顫動的患者大多必須長期服用「抗凝血藥物」來減少血栓從心房流出,造成腦中風、腸子缺血壞死、或肢體血管栓塞等器官栓塞的急性併發症。
由上述資料可知,傳言有關吃鹽撐開血管狹窄、吃鹽就不用裝支架不用吃抗凝血劑為錯誤資訊。(四)經常胸痛與胃食道逆流 位置、發作時間都不同
傳言提到「一時的胸痛可能是頻繁溫度變化,進出冷氣房、脫水等原因造成」,「常感到胸悶胸緊胸痛、噁心,但沒有同時發生虛弱無力,那可能是胃食道逆流,與心臟無關」。
陳冠群指出,傳言講一時胸痛和經常胸痛,不但一時胸痛與脫水的症狀混淆,傳言說時常胸痛是胃食道逆流也是錯誤資訊;胃食道逆流比較偏向在心窩處,就是胸口正中間的區域,從肚臍到嘴巴這條直線上是比較好發的位置,雖然這個位置有症狀不是百分之百一定是胃食道逆流,但胃食道逆流通常發生在這個位置,而且胃食道逆流發生的時間通常是比較靜態、沒有活動的時候,心絞痛則是比較常發生在有運動、或是比較大的活動時誘發,二者的區別臨床上其實很清楚。傳言混淆心絞痛與胃食道逆流,傳言說法錯誤。(五)繼續放支架前的不利狀況還再狹窄
傳言說「支架的效果經常只有兩年」。陳冠群表示,實際上血管支架沒有什麼保固期的問題,陳冠群指出有的病人甚至 10 年內都沒有再放支架、都能一直維持的很好,應該說支架只是維持血管擴張、讓血管通道暢通,但是會不會再狹窄、取決於病人怎麼保養血管,如果原來的高血脂症不改善、血管又隨年齡持續老化 、病程一直在發展,放支架前的所有狀況都繼續存在,就會繼續導致血管又再阻塞,所以是病人本身的體質跟病程的發展而導致又出現血管狹窄,而不是支架害的,傳言說越放支架就越容易再狹窄為錯誤資訊。(六)配合醫囑用藥 血管狹窄可逆
傳言標題說「死的支架,活的血管」,「口徑無法縮小,心臟支架使心臟血管的供血無法隨著人體的節律需要自我調解」。陳冠群指出,事實上真正狹窄的血管在狹窄的位置,不但內壁有很多增生的物質、整體也會變得比正常血管粗,管壁厚、血管粗,但是管徑變小,為了讓這段已經不健康的血管維持血液的流量,所以必須使用藥物來治療,但是如果藥物也沒效,就要靠物理性的方式,例如氣球擴張術或血管支架將狹窄的血管撐開來、使中間的管腔擴大,讓足夠的血液流到心臟肌肉,所以某種程度上支架的效益並不是只是為了單純改善血管管壁,也為了讓心肌得到足夠的血液,不管是危險因子的改善,或是配合治療用藥,是可能可以看到脂肪斑塊的減少,原來狹窄的管徑會得到改善,也就是說狹窄的血管管徑是可逆的,可以幫助那一段的血管壁有更好的狀況、更穩定,不要再繼續惡化。傳言錯誤 將治療污名化
陳冠群提醒民眾,傳言錯誤的說法將「治療污名化」,可能導致本來該治療的病患完全不治療,或甚至走向偏方而延誤病情,臨床上大概還是有 1 到 2 成的病人對西醫有某種程度的質疑或不信任,認為傳統飲食、自然療法可能有效,這些病患會定期來檢查,但是數據上一看就知道沒吃藥、沒什麼進步,病人還會說再給我機會、我再試看看等等,或是假裝說最近比較忙忘記吃藥、最近可能有其他不舒服所以暫時沒吃這個藥等等推推之辭,但陳冠群提醒,心血管疾病一直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二名,其中又以心肌梗塞最為嚴重,提醒有心絞痛的病患千萬不要心存僥倖,應配合治療才能降低發生心肌梗塞風險。結論
總結而言,傳言有關心絞痛是身體缺水、脫水,要吃鹽撐開血管等等都是錯誤說法,完全違背血管狹窄、心絞痛、心肌梗塞的學理定義,而有關於大方吃鹽就可以不用裝支架也是錯誤說法,有關吃鹽就能不用吃「抗凝血劑」也是混淆「抗栓劑」的錯誤說法。
衛教資源:
國健署 - 心血管疾病總無情,健康生活型態要力行
全民健康基金會 - 可能致命的血栓如何治療、防範?
諮詢專家:
振興醫院 心臟血管內科醫師 - 陳冠群
延伸閱讀:
【錯誤】睡覺前中後三杯水防血液黏稠?心血管暢通?醫師詳解喝水正確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