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先知道:
(1)消防署、醫界的標準施救為哈姆立克法,傳言影片雖有操作,但時間短暫、動作不確實。(2)氣道抽吸器須事前熟悉、練習,難以第一次使用就上手,傳言易造成誤解。
(3)急救時、使用抽吸器前,應讓身邊其他人、或是自己同步打手機向 119 報案求助,以避免抽吸氣無法取出異物,或是取出異物但病患無法恢復自主呼吸,這時候 119 的即時支援非常重要。
網傳多段兒童噎住、身旁大人拿出「氣道抽吸器」施救的畫面,提到「家裡有孩子的家庭,也可以多備幾個工具」、「放家裡顯眼處或車上」。但專家表示,與其強調使用抽吸氣取出異物,還不如多多衛教怎樣避免噎到,幼童、老人、中風等因為吞嚥功能不佳是高危險族群,吃東西的時候應該注意食物不能太大、太黏,不要邊吃邊講話,或是用吸、吞的方式嚥下食物等危險的習慣,最好的急救就是事先預防,最好的急救就是不讓急救的事發生。
噎到使用抽吸器的影片?
原始謠傳版本:
家里面有孩子的一定要警惕起来 #儿童安全 #科技好物 #异物卡喉
主要流傳這段影片
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
(一)優先以哈姆立克法施救
傳言提到「大寶指著嘴巴,兒子卡住了」、「六歲男童吃花生卡住喉嚨,整個臉憋的通紅」等。MyGoPen 致電諮詢新光醫院家醫科醫師柳朋馳,他表示遇有噎到的人,還是優先以哈姆立克法急救:
(1)施作哈姆立克法之前,如果患者口中可以明顯看到異物,施救者可以戴手套、或是用乾淨的手指直接將異物移除,移除的過程中有時候還是要有一些技巧,例如像是海綿蛋糕、果凍這種比較鬆軟易碎的團塊物就比較適合這種方法,麻糬、硬糖等具有黏性或是堅硬異物就比較不適合。
(2)使用哈姆立克法,站在患者身後,一手握拳、貼放於患者上腹正中線,稍高於肚臍的位置,另一手則環抱病人腹部並握住自己的拳頭,雙手用力向病人的後上方瞬間快速重複推擠。但是如果對方很肥胖、施救者無法環抱住他的下胸圍,或是噎到的人是孕婦,施作哈姆立克法可能傷到胎兒,或是噎到的是很小的幼童、無法配合急救姿勢,這時候才會考慮其他方式。
(3)如果哈姆立克法還是沒效,就使用 CPR 心肺復甦術,以胸外按壓的方式,延後、減緩腦部缺氧的傷害。胸部的壓力衝擊過程中,衝力有機會把異物壓出來,但要小心觀察、立刻將異物取出,以免又掉進喉嚨。
傳言影片雖有操作哈姆立克法,但時間短暫、手法不確實,難以判斷效果,傳言不提消防署、醫界共同推廣衛教的哈姆立克法,只強調器材很好用,似有帶貨、銷售之嫌,傳言呈現的手法易誤導。(二)抽吸器使用前、使用中有注意事項 難以第一次就上手
柳朋馳提醒,有一些特殊族群要特別小心嘴巴裡的其他異物,像是老人裝有假牙、小孩矯正牙套,使用抽吸器前要都要先移除,或是吸出異物的時候,也要第一時間趕緊把異物拿出來,假如沒有第一時間就側開、或是移除,有的時候異物又會掉回去,此外抽吸器的面罩也很重要,必須符合小朋友或是大人的的臉型尺寸,要能密合才能達到抽吸的效果,而且在緊急情況下施救者也會驚慌,因此即使備有抽吸器,也應該平常就看清操作說明或相關示範影片,熟悉部件、步驟,傳言影片中「想到老公之前準備的一個裝置」,這種第一次使用就上手的例子只能說很幸運。傳言未提先移除口腔中其他異物以及事先練習,過於簡略、缺乏應注意的配合事項。
氣道如果操作不當的話,最常見的問題是因為面罩沒有密合,吸不好、沒效,還有就是在抽吸的過程、如果沒有掌握好使用知識或速度技巧,就有可能會把好不容易吸出來的異物又掉回去,所以使用上其實最好經過一些練習,傳言影片中說媽媽記得爸爸買過一個東西 ,然後拿出來使用就成功吸出異物,這樣的過程只能說她運氣真好,第一次使用就上手。(三)傳言未提119 抽吸器失敗怎麼辦
柳朋馳提醒民眾,傳言影片中完全沒有提到打 119 求救的重要性,但實際情況是不確定哈姆立克法、抽吸器施救能否有效,所以如果身邊還有其他人的話,應該有人打 119 求助、有人施救,而如果是像傳言影片中只有一個大人的話,現代人手機都隨時在身邊,而且手機的緊急電話都設定的很方便、一邊擴音撥出電話一邊施救是可以做到的,千萬不要因為忙著施救而忘了同時求援 119 的重要性。傳言影片中的母親原本也確實就是躺在床上滑手機、急救大寶的時候畫面也可看到手機就丟在床邊,傳言完全忽略打 119 求救的重要性。
柳朋馳指出,他曾經在診所看診時,隔壁大樓的住戶有一位男性長者吃海綿蛋糕噎到、臉色發青失去意識,女兒趕忙奔下樓求助,當他和其他人衝上樓時,才發現原來家屬根本沒打 119,他們一邊戴手套伸手將卡在喉嚨的海綿蛋糕挖出來的同時、一邊請患者的太太打 119,老太太還慌張地問說,要怎麼跟 119 講,其實就是一句「這邊有人沒有呼吸」這麼簡單的敘述就足夠表達事情的嚴重程度,而且當時老先生海棉蛋糕挖出來之後、仍然沒有恢復自主呼吸,這時候 119 的後續支援就顯得更加關鍵,因此柳朋馳提醒,異物噎住不只是取出異物而已,取出異物不等於患者能恢復呼吸。
送到醫院的時候除了會先CPR,也會使用前面有彎曲角的度長嘴剪刀夾、也就是耳鼻喉鉗等特殊器械,或是使用一些內視鏡去做移除的動作,柳朋馳提醒民眾,嚴重噎到的患者氣道嚴重阻塞,可能 3、4 分鐘就會喪失意識,在這種分秒必爭的緊急時刻,千萬不要忘記同步向119求助的關鍵動作。傳言只著重在取出異物,缺乏整個問題的完整步驟、不同情況的因應方式,傳言內容易錯誤。(四)高風險族群才需考慮備用抽吸器
傳言提到「家裡有孩子的家庭、多備幾個工具」。柳朋馳指出,這類器材基本上就是簡單的氣壓式原理,按壓閥鈕、利用抽吸的力量將異物吸出來,所以也不能說這類器材完全沒有功能,比較中肯說法是針對特定族群才需要,柳朋馳表示,如果家中有高風險族群,像是幼童、中風、失智症患者等等,這些比較特殊族群的家庭可能就可以考慮是否要準備一個,就像是急救箱,但柳朋馳提醒民眾,最重要的應該是避免發生,沒事最好、都不用急救,雖然準備有急救用品,但這種東西就是希望能不需要用到最好。傳言沒有特別提醒哪些族群才是高風險、才有可能需要考慮準備這樣的器材,易使民眾誤以為每個有孩童的家庭都應該準備。(五)事前避免最重要 最好的急救是沒有發生
柳朋馳提醒,強調急救的現場當然很重要,但其實更重要的是避免急救,例如餵食幼童吃東西的時候就應該保持警覺,以前市面上較常見單顆果凍,當時都衛教大人應該把一顆一顆的果凍擠出來在碗裡,用湯匙壓碎一點才讓小孩一匙一匙舀著吃,以免孩子整顆果凍吸進嘴裡不小心塞著氣管,但是近年來很多果凍做成「果凍條」,長條狀的鋁箔包裝、撕開開口擠出來吃,臨床上也曾遇過有小孩一口氣吸出來、整條直接吸進氣管裡,導致支氣管炎,用支氣管鏡進去抽吸小孩又因為太痛而無法配合,最終只能全身麻醉才能用支氣管鏡處理;柳朋馳提醒照顧者,碰到這種長條狀的果凍最好還是擠出一截、掐斷,讓孩子只能一截一截吃,避免一整條放孩子嘴邊,孩子不小心一整條吸進去的風險,並且提醒孩子要用嘴巴咬一咬,而不是吸、吞的危險動作,無法教導的年紀小的幼童最好還是擠進碗裡壓碎一匙一匙吃,較大年紀的兒童則能慢慢引導學習、並教育噎到的危險性。結論
總結而言,傳言影片強調幼童噎到、大人使用氣道抽吸器施救成功的過程,但專家表示,抽吸器可以準備、可以用,但使用抽吸器之前、當時、之後都還有很多事情必須注意,例如使用前應該先確實先以哈姆立克法施救,應該先同步打 119 求救,而使用抽吸器時也要注意即時拿出吸出來的異物、以避免再次掉入,而且使用抽吸器須先熟悉、練習,難以第一次使用就上手,而且使用抽吸器未必施救成功,又或者吸出異物後,患者還是無法恢復自主呼吸,這些情況就更凸顯了早先有打 119 的必要性,傳言過於簡略、偏誤,為部分錯誤、部分易誤導的資訊。
衛教資源:
國健署 - 關心幼兒防噎三步驟
吞嚥沒問題 營養有保障 長者「吃得下」 身心快活
臺中中國附醫 - 吞嚥困難衛教指導
諮詢專家:
新光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 - 柳朋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