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 LINE 和臉書又流傳了老謠言,一段新聞影片描述「鳳梨太甜要當心,恐施打生長激素」、「激素催熟鳳梨!吃多恐性早熟」的內容。事實上這在 2015 年的錯誤報導已經下架了,在當時也有相關單位出面解釋澄清,植物生長激素與動物生長激素完全不同,只是近期又再度被重新上傳,並在社群中流傳。收到不明影片或內容農場貼文時,可以先簡單輸入關鍵字在網路查證,降低錯誤訊息傳遞的機會。

原始謠傳版本:
主要流傳這段影片:
儘管這在 2015 已經澄清且新聞下架了,但還是有內容農場網站至今持續散播這樣的內容,並在社群流傳。

影片說明:
有關單位解釋:
資料來源:衛福部 - 激素催熟鳳梨 吃多恐性早熟
資料來源:農委會 - 激素催熟鳳梨!吃多恐性早熟?

鳳梨生長激素會性早熟的影片謠言
原始謠傳版本:
鳳梨太甜要當心,恐施打生長激素
http://ptttube.com/watch164909_1511.html
主要流傳這段影片:
儘管這在 2015 已經澄清且新聞下架了,但還是有內容農場網站至今持續散播這樣的內容,並在社群流傳。

影片說明:
這個影片很早就已經從新聞網站下架了,也有相關單位澄清,鳳梨並沒有這樣因生長激素造成性早熟的狀況,也與動物生長激素完全不同,種植方面也不會因此提高鳳梨甜度。
有關單位解釋:
當時(2015/4/15)華視也從網站下架這段新聞了,農委會也迅速做出解釋,使用生長激素不會提高鳳梨甜(糖)度,反而會降低甜(糖)度。而且促進植物生長的激素種類與動物生長激素種類完全不同,實在不應混為一談。
至於可否依據鳳梨果實之果心大小與果目外觀,作為是否使用生長激素的判斷呢?其實鳳梨果心大小與品種特性、植株大小及生產季節有關,例如台農17號金鑽鳳梨即屬大果心品種,故果心大小與有無施用生長激素不一定有關係。
對此農委會在當時也有另外做了一段影片來澄清這樣的內容,解釋鳳梨的種植方式與相關疑慮。
後續衛福部也有請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劉文俊協助做出解釋:
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催熟的瓜果會不會對人體有害?如果按照標簽上建議的使用劑量、時期和方法,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對人體健康不會産生危害。如果未依建議使用,可能會使作物過快增長,對農産品品質和口感會有一定影響,但對人體健康不會産生危害。
慈濟大學生命科學系葉綠舒教授也認為,植物生長激素不可能具有動物生長激素的活性,因此植物生長激素對人體的賀爾蒙也不會產生這麼誇張的影響(孩童性早熟)。
植物生長調節劑和動物激素是完全不同的,目前尚未發現它們之間有何共同的生理影響。植物生長調節劑和動物激素的成分不同,作用也不同,動物激素對人體的影響很大,而植物生長調節劑對人體基本沒有影響。
另外依據台灣農業試驗所官青杉研究員的澄清,過去將鳳梨製成罐頭外銷的年代中,農民確實比較常在採收前於果實表面噴灑生長調節劑,但是現在因為品種改良的緣故,噴灑藥劑反而容易破壞品質。
資料來源:衛福部 - 激素催熟鳳梨 吃多恐性早熟
資料來源:農委會 - 激素催熟鳳梨!吃多恐性早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