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先知道:
(1)專家表示,蘋果籽含有「氰苷」,本身不呈現毒性。當植物組織被破壞時,且在適當條件下,氰苷才會產生具毒性的氰化氫。每顆蘋果籽會產生有毒氰化氫的量非常輕微,約要一次吃下 150 至 200 顆蘋果籽,並且完整咀嚼,才可能導致中毒。(2)專家指出,氰化物主要是在人體的肝臟中進行解毒作用,和「腸胃道的水分」沒有很大的關聯。
(3)專家說,蘋果籽的外殼屬纖維質,不能被腸胃道消化,所以在正常情況下不小心誤食的話,不需過於擔心。不過,對於腸胃功能尚未成熟、腸胃蠕動機能較差,或本身有咀嚼吞嚥問題的族群,就要避免直接吞食,以免造成嗆食或腹脹不適的情況。
網傳「蘋果好吃 但是蘋果籽含劇毒氰化物」的影片。經查,因為食用蘋果籽進而導致氰化物中毒的狀況,需要一次吃下 150 至 200 顆蘋果籽,並且完整咀嚼,才可能導致中毒,因此正常食用的情況下,不需過於擔心。
蘋果籽含劇毒氰化物的影片
原始謠傳版本:
蘋果好吃 但是蘋果籽含劇毒氰化物
主要流傳這段影片
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
網傳影片稱「蘋果籽中含劇毒氰化物,不能吃」、「不要讓小孩咬碎蘋果籽後吞下去」、「不要把整個蘋果放到果汁機裡榨」,這些說法正確嗎?
(一)林口長庚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陳琦仁表示,蘋果籽當中含有一種稱為「氰苷」的物質,為一群存在於植物中的天然化合物。目前已知氰苷存在於 2500 多種植物中,許多重要經濟作物如蘋果、櫻桃、桃子、杏仁、木薯、芋頭和高粱等都存在氰苷。
陳琦仁指出,氰苷本身不呈現毒性,其存在於植物細胞內的液泡中。當植物組織被破壞時,例如動物採食咀嚼後,氰苷接觸到植物內生性的酵素,在適當條件下(有水存在、PH=5 左右、溫度 40~50℃),才會產生具毒性的氰化氫。過去曾有大量食用含氰苷植物如杏仁、木薯等,而導致亞急性、急性氰化物中毒的案例,中毒的症狀包含:焦慮、頭痛、頭暈、混亂,比較嚴重則會導致意識下降、低血壓、癱瘓、昏迷甚至死亡。
過去,人們也使用搗碎、粉碎、研磨、浸泡、發酵、煮沸和乾燥等食品加工技術來處理這些經濟作物,減少食用時的氰化氫產生。而氰化氫的沸點大約在攝氏 26 度左右,所以在食品加工的過程中,毒性容易揮發、去除。
陳琦仁說,根據植物栽培方式的不同,如施肥、灌溉、農藥或土壤環境等因素,會造成植物中的氰苷含量變化很大。有文獻指出,每 1 公克的蘋果籽,大約含有 1 至 4 毫克的氰苷;進一步換算每公克的蘋果籽所產生有毒氰化氫的量,大約是 0.06 至 0.2 毫克。而人體會因氰化氫導致急性中毒的劑量,大約在每公斤體重 0.5 至 3.5 毫克之間。
陳琦仁說,若不小心將蘋果籽咬碎吞食或是在果汁機裡面榨汁,並不需要擔心,因為一、兩顆蘋果裡面可能含有 20 粒以內的種子,這樣的劑量並不會導致中毒。
陳琦仁表示,大約要一口氣吃下 150 至 200 顆蘋果籽,並且完整咀嚼,才可能導致中毒,因此,在正常食用的情況下,並不會中毒。
(二)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表示,吃進蘋果籽確實可能會產生氰化物,不過,由於蘋果籽會產生的氰化物非常微量,根據估算,一位成年人大約要吃到超過 200 顆蘋果籽才會中毒,因此不需過於擔心。傳言稱「腸胃中的水分會稀釋氰化物」、「蘋果籽的外殼不能被腸胃消化,所以吃進去後會被排出」,這些說法有根據嗎?
陳琦仁指出,氰化物主要是在人體的肝臟中進行解毒作用,透過肝臟粒線體中的硫氰酸酶將氰化物轉化為硫氰酸鹽,從尿液中排出,所以和「腸胃道的水分」沒有很大的關聯。
至於蘋果籽的外殼,確實屬於纖維質,不能被人體的腸胃道消化,所以在正常情況下,食用一、兩顆蘋果時不小心吃到蘋果籽,會被身體排泄,因此不小心誤食的話,不需過於擔心。
不過,陳琦仁提醒,對於腸胃功能尚未成熟、腸胃蠕動機能較差,或本身有咀嚼吞嚥問題的族群,如老人或是幼童,就要避免直接吞食蘋果籽,以免可能會造成嗆食或是腹脹不適的情況發生。
專家諮詢:
林口長庚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 - 陳琦仁
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 - 顏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