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先知道:
(1)專家指出,理論上,水分對血管具有稀釋的效果。不過,若是患有特定疾病的人,多喝水反而會產生問題,且喝水量需依本身的病態調整,並靠其他方式預防和改善。(2)專家表示,理論上,多喝水會造成腎臟的代謝、產生尿液,即等於輕微的利尿劑,相當於有降血壓的效果,可是這種方式的成效並不顯著,因此不建議這麼做。
(3)專家指出,目前沒有明確的醫學根據證實水與骨質疏鬆有直接的關係;色氨酸也和水沒有什麼關係。
(4)專家表示,水是人體新陳代謝或維持生物正常運作的必須成分。如果水分攝取不足,的確會導致包括便秘、腸胃蠕動不好、精神狀態等問題。
(5)專家指出,有研究統計,年輕人和老年人相比,體內的水分含量約會相差 6%,所以流傳說法算合理,但沒有「每十年會喪失三升以上的水」這麼誇張;「細胞內外含水量比例」的說法則不太正確。
(6)專家說,水、以及蛋白質和酶的關係是「相輔相成」,一方面水對蛋白質跟酶的作用有幫助,反過來說,酶跟蛋白質對水份的保留也很重要。因此,若一直喝水,但體內的蛋白質不夠,還是會導致水分喪失。
網傳「水可以改善心臟病、中風、骨質疏鬆、糖尿病⋯⋯口渴,意味著忍痛和提前死亡」的影片貼文。專家指出,喝水對疾病的預防和改善並無顯著效果,或是明確的醫學根據可以證實,且患有特定疾病的人,多喝水反而會產生問題。專家表示,原則上,多喝水對身體是有益的,但仍要注意飲用過量的水會對身體造成的影響。
水可以改善心臟病、中風、骨質疏鬆、糖尿病?
原始謠傳版本:
《進去體內溫度決定壽命》 震驚世界的醫學發現: 口渴, 意味著忍痛和提前死亡 趕緊喝一口水, 看完要來一大杯, 平日不待口渴就要喝! 養成好習慣。 睡前一杯温開水.. 起床一杯溫開水..更佳! 本文作者:F·巴特曼 博士 巴特曼博士是亞力山大・佛萊明-盤尼西林發現者和諾貝爾獎得主的學生, 他將畢生精力致力於研究水的治療作用。 只需要兩杯水,就可以解除因胃潰瘍引起的劇烈腹痛。 他不用藥,僅用水,就治癒了3000多名患者。 本書總結了作者幾十年的研究成果。 他發現水可以治療: 心臟病和中風: 因為水能稀釋血液,有效地預防心腦血管阻塞。 骨質疏鬆症: 因為水能使成長過程中的骨骼變得更加堅固。 白血病和淋巴瘤: 因為水能夠將氧輸送進細胞,而癌細胞具有厭氧的特徵; 高血壓:因為水是最好的天然利尿劑; 糖尿病:因為水能夠增加身體內色氨酸的含量; 失眠:因為水能夠產生天然的睡眠調節物質—褪黑激素 抑鬱症:因為水能使身體以天然的方式增加血清素的供應; 介紹喝水的方法: (1)喝水,不是喝茶、一天喝2~ 3 升的水、分多次喝、不是等到口渴時喝水。 儘量喝白開水,而不是碳酸飲料和咖啡。 現代人,包括大多數的醫生不明白;水在人體中的作用,有多麼重要。 藥物可以緩解病情,卻治不好人體的衰老性疾病。 我們就會恍然大悟,許許多多疾病的病因僅僅是身體缺水。 身體缺水造成了水代謝功能紊亂,生理紊亂最終又導致了諸多疾病的產生; (2)水是生命之源:人之所以能在陸地上成長,也是因為身體內,有一整套完善的儲水系統。 這個系統在人體內儲備了大量的水,約占體重的75%。 正因如此,人才能在短時間內,適應暫時的缺水。 同時,人體內還有一個乾旱管理機制:在人體缺水時,嚴格分配體內儲備的水,並讓最重要的器官先得到足量的水以及由水輸送的養分。 水的分配中,大腦處於絕對優先的地位。 大腦占人體重量的1╱50,卻接收了全部血液回圈的18%-20%,水的比例也與之相同。 身體缺水時,乾旱管理機制首先要保證重要器官,於是,別的器官的水分就會不足。 這時,它們就會發出報警信號,表明某個局部缺水。 作者從醫多年,經常碰到這種情況:明明是身體缺水發出的信號,急需補充水; 但人們卻用化學藥品對付這些缺水信號。 更不幸的是,這個錯誤還會持續;身體的病狀逐漸發展,脫水症越來越複雜。 *️⃣*️⃣*️⃣*️⃣*️⃣*️⃣*️⃣*️⃣*️⃣*️⃣*️⃣*️⃣*️⃣*️⃣*️⃣*️⃣ 人們把0℃的水倒進37℃的胃裡,可小便卻是熱的,是人體的溫度37℃, 是誰把0℃的冰水轉化成37℃的尿液呢? 是脾胃,脾胃喝了以後受不了,就從腎裡面抽調精華(元氣)轉成熱能來給它煮成 37℃, 所以老抽調精華就把你的腎給調虛了。 老愛冰水,一定腎虛,影響記憶力,還會使你晚年坐輪椅,骨頭壞...... 送給愛喝冰水的你! 進去體內溫度決定壽命。,
主要流傳這段影片
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
網傳影片稱「水可以改善心臟病、中風,因為水可以稀釋血液、預防心血管阻塞」,這個說法正確嗎?
國泰綜合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張釗監指出,水分是人體的必須成分。理論上,水分對血管具有稀釋的效果,因此,血液經稀釋、流通後,就比較不會出現血管的問題。
不過,張釗監說,並非每個人都適合這個理論。如心衰竭患者本身的心臟功能不好,多喝水反而會造成水分累積在肺部變成肺積水。
因此,若有相關疾病,喝水的量需依照病人本身的病態調整,並靠其他方式預防和改善疾病。網傳影片稱「水可以改善高血壓,因為水是天然的利尿劑」,這個說法正確嗎?
張釗監表示,理論上,多喝水會造成腎臟的代謝、產生尿液,所以水喝得多就一定會跑廁所,即等於輕微的利尿劑,相當於有降血壓的效果,可是這種方式的成效並不顯著。
舉例來說,要多喝約 1000cc 的水,才會多排尿,且大概只會排出 500cc 左右的水;要把血壓降下來,則可能要喝到 1000cc、排出 2000cc,才可以達到降壓的效果。所以「喝水降血壓」是在理論上說得通,但實際不建議這麼做。
張釗監也說,除了上述心臟功能不好的患者喝水的量需要控制,腎臟不好的人,如腎臟病、洗腎患者,水也不能多喝,因為腎臟會排不出水分;另外,肝臟不好的人,如肝硬化的病人,本身有下肢水腫,也不能多喝水。
張釗監指出,有高血壓的人,建議仍應遵循生活指引,如少鹽、少抽菸、多運動、清淡飲食等方面,改善疾病。網傳影片稱「水可以改善骨質疏鬆,水使成長中的骨骼更堅固」,這個說法正確嗎?
林口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林嘉鴻指出,目前沒有明確的醫學根據證實水與骨質疏鬆有直接的關係。水也許含有些微的礦物質,但是不至於能夠預防或改善骨質疏鬆。網傳影片稱「水可以改善糖尿病,因為水能增加體內色胺酸的含量」,這個說法正確嗎?
林嘉鴻表示,色氨酸和水沒有什麼關係,因為色氨酸主要來自一些動物性蛋白質或部分食物中。網傳影片稱「水如人體清道夫,參與新陳代謝,排出廢物;若水喝不足,身體代謝會遲緩,廢物累積在體內會導致便秘、結石等問題,使疲勞、精神變差」,是否屬實?
林嘉鴻指出,水是人體新陳代謝或維持生物正常運作的必須成分。如果水分攝取不足,的確會導致包括便秘、腸胃蠕動不好、精神狀態等問題;透過補充適量的水分,在醫學上確實可以改善上述情況。
林嘉鴻說,原則上,多喝水對身體是有益的,但仍要注意飲用過量的水會對身體造成的影響。網傳影片稱「研究發現,隨者年齡增長,體內細胞含水量也會逐漸減少,細胞內外之含水量比從 1:1 變成 0.8:1。因此,老齡後,每十年會喪失三升以上的水」,這個說法屬實嗎?
國泰綜合醫院老人醫學科主任黃柏堯指出,部分研究統計指出,年輕人和老年人相比,體內的水分含量約會相差 6%。因此,假如是 60 公斤的人,老年後可能會慢慢喪失 3 公斤多的水分。所以流傳說法算是合理,但沒有「每十年會喪失三升以上的水」這麼誇張。
有關「細胞內外含水量比例」的說法,黃柏堯則表示,這個比例不太正確,照理來說,細胞內外之含水量比例應該是一樣的。
MyGoPen 過去在查核報告中引述專家的說法指出,隨著年紀增長,水分在體內佔的百分比會相對比年輕人少一些;長者可能伴隨一些慢性病,或年紀大了之後,感受方面變得比較遲鈍、食慾降低等,有時確實會因為種種原因,導致水分攝取稍微不足,因此需要小心。網傳影片稱「如果老年人體內水分充足,則可以提高蛋白質與酶的活性,預防早衰」,這個說法正確嗎?
黃柏堯表示,水、以及蛋白質和酶的關係是「相輔相成」,一方面水對蛋白質跟酶的作用有幫助,反過來說,酶跟蛋白質對水份的保留也很重要。因此,若一直喝水,但體內的蛋白質不夠,還是會導致水分留不住。
黃柏堯說,人年紀大了之後,體內的部分蛋白會流失,如肌肉蛋白、血液中的白蛋白等;當水分減少,同時間蛋白質也會變少,所以身體作用就會比較差。
黃柏堯指出,並不是單純補充水份就能「提高蛋白質與酶的活性」,而是同時要補充足夠的蛋白質,如飲食、運動等,身體才會自行製造。所以,水分要補充,但各方面仍要足夠,不然水分也會留不住。網傳影片稱「口渴代表身體已經脫水,因此不能等到口渴再喝水⋯⋯喝水可以分三次,第一次臨睡前喝 200-300 毫升;第二次,小便後喝兩三口,起床後再喝300-500毫升;也可以白天少量喝水,每次100毫升」,這個說法正確嗎?
林嘉鴻表示,當身體感到「口渴」,代表體內水分不足,導致血液內的滲透壓升高,因而刺激腦下垂體的喝水中樞,所以當時已經進入較為脫水的狀態。因此會建議正常人每天應飲用超過 1500cc 以上的水,不要等到口渴才喝;如果有額外的工作、流汗、運動,則要補充到 2000cc 以上才行。
MyGoPen 過去在查核報告中引述專家說法指出,假如有人一整天都躺在床上沒有動,所需的水分量就沒有那麼多;如果是在大太陽底下工作、運動,消耗的水分就會多更多。此外,並未強制人一天要喝多少水,且要依據身體的狀況調整,例如有心衰竭的病人,或者是慢性腎臟病的患者,反而不能喝太多水。
專家諮詢:
國泰綜合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 - 張釗監
林口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 - 林嘉鴻
國泰綜合醫院老人醫學科主任 - 黃柏堯
延伸閱讀:
【部分錯誤】60歲以上的人容易脫水?他們感覺不到體內缺水?會忘記喝水?部分說法過於誇大
【易誤解】跑廁所比中風好,肇因是長期口渴、水份補充不足?並非中風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