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先知道:
(1)傳言說「接觸確診者都立即服用」,但專家表示,民眾對「接觸」的認知從逛街吃飯碰到的人、到長時間相處的同事家人都有,但醫學會對「密切接觸」是有條件的、有定義的,傳言說法等於是讓民眾自行認定,傳言說法錯誤。(2)傳言說「不管確診與否都立即服用」,但專家表示,包括流感在內的各種上呼吸道感染症,有些具有重疊症狀,例如都會發燒、咳嗽,民眾難以確定是不是流感,或是細菌性肺炎、黴漿菌等非病毒性的病原,冒然吃抗病毒藥物反而可能延誤真正的病情。
(3)傳言說「預防性投藥」,但根據感染症醫學會「抗流感病毒藥物使用建議」的指引,醫療院所、護理之家或長照機構等,有 2 人或以上個案出現類流感症狀,有人、時、地關聯性,疑似群聚感染且有擴散之虞時,才建議投予流感預防性藥物。傳言說法背離醫學會專家委員會根據現有的醫學證據所做出的綜合建議,傳言說法錯誤。
網傳「流感神藥紓伏效」貼文,提到去流感區可預防性準備二顆紓伏效,一旦有症狀,不管確診與否、或是接觸確診者,都立即服用,預防或治療流感都有不錯效果。但專家表示,民眾冒然服用抗病毒藥物不但可能耽誤真正的病情,而且還可能造成流感病毒的抗藥性,囤藥也可能造成排擠效應、增加真正需要用藥病人取得藥物的難度。感染症醫學會日前召開緊急記者會,理事長張峰義以「哪個醫生教你的?他敢負責任嗎?」的嚴正立場,呼籲民眾不要囤藥、不要自行預防性投藥,「打疫苗是預防流感最好的方法」,請民眾記得在每年的流感季來臨之前,從十月起就依照疾管署公告的族群順序去打公費流感疫苗。
流感預防性投藥?
原始謠傳版本:
如果沒有打流感疫苗,在出外旅遊得了流感,這種口服藥帶在身邊,非常方便有效(必須在4 8小時內服用才能有效)也不用像過去克流感要吃五天。
或這個版本:
到流感高峰地區 除了外出二週前(施打疫苗兩週後才有保護力) 先施打流感疫苗外 預防性準備二顆紓伏效(自費醫師處方用藥) 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一旦有症狀(不管確診與否)或是接觸確診者 立即服用不管是預防或者是治療流感 都有很不錯的效果 不過這個藥目前只用在5歲以上體重超過20公斤或是體重40至80公斤的成人,5歲以下小朋友暫時還不建議使用;另外體重超過80kg者劑量要增加 紓伏效是醫師處方用藥,想要使用可以至醫療院所詢問,醫師會根據狀況開立使用,一些服藥的注意事項也會由醫療人員一併說明 xofluza紓伏效是日本塩野義製藥所開發的流感核酸內切酶抑制劑,可抑制病毒複製:只需要口服一次二顆,24小時後體內就無病毒排出,大幅降低流感病毒的傳染力,也比傳統的克流感退燒時間需要約3.2天減少到24小時,副作用(主要是腹瀉,發生率1%)也不大,十分給力!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
感染症醫學會出面澄清
傳言有多種版本,包括「預防性準備二顆紓伏效,一旦有症狀,不管確診與否、或是接觸確診者,立即服用不管是預防或者是治療流感」。MyGoPen 查詢具代表性的公開資料,感染症醫學會 2 月 5 日召開緊急記者會,由理事長張峰義、秘書長王振泰共同出面呼籲,提到:(1)民眾無法自行確定是流感
張峰義表示,如果民眾感染的不是流感,而是細菌性肺炎、黴漿菌,同樣也是咳嗽、也是發燒症狀,民眾自己一直以為是流感、一直吃流感藥物,延誤細菌性肺炎或是其他疾病的治療時機、可能引發敗血症。張峰義強調,民眾難以分辨高燒、咳嗽的原因,或是這次的呼吸道疾病是流感、或者不是流感,所以如果真的疾病比較嚴重,即使在國外就醫要多花很多錢、很多不方便,還是應該就醫診斷。(2)亂吃吃出「抗藥性」
王振泰表示,抗病毒藥物最常見的副作用中,克流感就是腸胃道不舒服,特別是吃到第 3 天第 4 天的時候,但比副作用更重要的問題是,如果服用的人數很多,病毒可能會產生抗藥性,抗病毒藥物應該經過確診再投藥,才合乎醫學上的用藥立場,民眾誤信傳言隨便吃藥的話,除了副作用,最該擔心的是藥物的抗藥性。(3)預防性投藥只用在機構、院所
王振泰強調,醫學上流感藥物的「預防性投藥」,只用在「護理之家、長照機構」,或是「醫療院所」出現群聚感染的現象時,為了疫情不要擴散,才有所謂的暴露後的接觸性治療,不然其他的情況並不建議這樣的做法。(4)囤藥恐造成排擠
王振泰指出,雖然抗病毒藥物都是處方藥,但是如果很多人都在囤藥,可能就會發生排擠效應,臨床上真正需要這些藥物的病人、馬上就需要這些藥的人,可能反而用不到藥物,呼籲民眾不應囤藥。(5)出國前不舒服應取消行程
張峰義表示,出國前備藥應以退燒藥、症狀用藥為主,但是如果身體真的不對、不舒服,就不要勉強出國,有狀況就不要出國才能降低在出國旅遊時產生的風險。醫學會:哪個醫生教的?他敢負責任嗎?
理事長張峰義甚至直言「民眾用不對的藥、一直預期它會好,最後病情不好了,請問哪個醫生教你這樣,他敢負責任嗎?」,呼籲民眾疫苗才是預防流感最好的方法,尤其是高危險族群每年10月都要打疫苗。
由上述資料可知,感染症醫學會以專科醫學會的立場公開出面呼籲民眾「不要囤藥」、「不要預防性投藥」,傳言說法錯誤。
MyGoPen 查詢感染症醫學會於 2024 年 11 月公告的最新版「抗流感病毒藥物使用建議(2024 年修訂版)」,該治療指引也確實詳細載明上述記者會中所敘述的內容。
(1)發生類流感群聚的人口密集場所,包括醫療院所、護理之家或其他長照機構等,有兩人或以上個案出現類流感症狀,有人、時、地關聯性,疑似流感群聚感染且有擴散之虞時,建議投予流感預防性藥物。
(2)針對流感,尤其是新型流感的「確定」或「可能」病例的「密切接觸者」,可根據個別狀況,如暴露時間長短、擴散風險、是否屬流感重症高危險族群、以及當季是否已接種有效的流感疫苗等因素,評估投予流感預防性藥物的必要性。民眾吃藥有恃無恐 反而不利自我健康管理
傳言提到「不管確診與否、或是接觸確診者,立即服用」。MyGoPen 致電諮詢新光醫院家醫科醫師柳朋馳,他表示民眾對「接觸」的定義就可能很不一樣,是逛街吃飯碰到的人,還是家裡的家人或是辦公室同事,接觸的時間、程度差別很大,更何況也無法確定那個人就是流感,民眾不能覺得自己發燒、可能有接觸就自行判斷應該預防性投藥,預防性投藥有臨床準則,什麼人需要預防性投藥應該由醫生判斷、診斷。
柳朋馳指出,雖然抗病毒藥物都是處方藥、自費藥,但傳言一出,就會有民眾在診間向醫師提出開立處方的要求,即使醫師衛教宣導,還是可能有人一直盧、造成門診現場的困擾;而且民眾自行判斷、預防性服用抗病毒藥物之後,可能因而有恃無恐而輕忽防疫、忽略其他疾病等等,反而增加其他風險,柳朋馳呼籲,民眾應以衛福部、疾管署、感染症醫學會、各大醫學中心等專業單位、機構的公開資訊為準,切勿聽信來路不明或是違背臨床指引、不具代表性的個人意見。結論
總結而言,傳言說法有多種版本、其中出處不乏醫生,但以負責傳染病的專科醫學會「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為最專業的醫學團體,該醫學會已由理事長、秘書長共同出面闢謠以昭公信,傳言備藥、囤藥、預防性投藥的說法為錯誤資訊。
資料來源:
疾管署 - 流感併發重症 流感疫苗
諮詢專家:
新光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 - 柳朋馳
延伸閱讀:
【誤導】網傳診所很會誤診流感?一定要自費快篩吃紓伏效?部分不實!醫師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