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先知道:
(1)仰頭主要是「緩解」頸椎不適,不是「治療」,但如果是關節退化的人,仰頭反而會加速退化或是壓迫到血管神經。(2)每個人頸椎、腰椎痠痛的成因不同,建議尋求專業醫師診斷,才能進一步治療。
網傳「緩解頸椎疼痛的動作」的影片及訊息,內容聲稱如果頸椎感到疼痛,抬頭放風箏,一個禮拜就全好了,或是可以平躺,不使用枕頭,頸椎、腰椎就會慢慢恢復。醫師表示,現代人當低頭族,做仰頭這個動作,主要是「緩解」頸椎僵硬帶來的不適感,而非「治好」頸椎疼痛;而且如果是有關節退化的狀況,仰頭反而可能加入退化,或是壓迫到血管、神經,有一定的危險性。每個人頸椎或腰椎疼痛的狀況不一樣,並非仰頭就能解決,建議還是要尋找專業醫師診斷,避免錯誤動作造成頸椎傷害。
仰頭緩解頸椎疼痛?
原始謠傳版本:
每天一個動作.......緩解頸椎疼痛
主要流傳這段影片
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
網傳訊息原始出處為何?
MyGoPen 利用網傳抖音號「95127961724」進行搜索,可以找到這是抖音用戶「蔡亮华老师」2022 年 11 月 9 日上傳的短片,標題為《每天做这个动作,颈椎腰椎问题好一半》,經比對後,確認即為網傳影片原始出處。
檢視該用戶個人簡介,蔡亮華「出生數學世家,成為高校教授,研究通訊科學」,過去得過一場大病,憑「國學」康復,頓悟國學奧秘。上述可知,該用戶不具備醫療背景,而檢視他發布的其他影片,大多與易經、住宅風水等有關。醫師看法
網傳提及的方法是否可行,MyGoPen 詢問明華馬光中醫診所鄭鴻強醫師及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復健部李佳玲主治醫師。
Q1. 每天仰頭半小時(例如放風箏),就能治療頸椎痛?
鄭鴻強表示,仰頭這個動作,主要是可以「緩解」頸椎僵硬不適,但不能說是「治療」。民眾現在常低頭滑手機,建議仰頭的同時可以看藍天,除了舒緩頸椎,還能放鬆眼睛肌肉群。
鄭鴻強解釋,人類背部共有 33 節脊椎骨(其中頸椎 7 節,胸椎 12 節,腰椎 5 節,薦椎及尾椎 9 節),脊椎骨內保護者人體最重要的神經傳輸管線就是「脊髓」,其中頸椎最脆弱,尤其是第一及第二頸椎,嚴重受傷的話,可能造成下半身癱瘓等問題。
頸椎痛的成因有很多,例如長期睡眠姿勢不正確、風濕免疫問題及意外受傷等,其中最常見是長時間工作姿勢不良及重覆性勞損,形成「肌肉緊張」、「肌肉僵硬」、「肌肉缺血」等一連串問題,若是透過適當的「按摩」或「刮痧」,可以改善局部的肌肉僵硬及血液循環,帶走長期血液滯留下來的代謝產物「乳酸」,改善局部肌肉群的新陳代謝,達到放鬆頸部肌肉群的目的。
李佳玲表示,網傳作法並非一體適用,頸椎和腰椎痠痛,有可能是不同原因引起,治療方法也會有所不同。仰頭在某些狀況下,可能會改善痠痛問題,比如說沒有其他關節問題,單純的椎間盤突出,就可以用往上仰的方式緩解不適。
李佳玲解釋,不少病人頸椎痠痛,常常會合併一些關節退化,例如小面關節退化,如果病人這時還是用仰頭方式緩解疼痛,其實相當危險的,因為這個動作有可能會造成退化更嚴重,或是壓迫到血管或神經。
過去就有案例是民眾到髮廊洗頭,結果因為頸椎壓迫導致中風;或是說有些工人常常要仰頭刷油漆,長時間也會造成關節退化。李佳玲表示,警椎痠痛有可能是發炎、骨折或是其他疾病引起,每個人狀況不一樣,最好還是先讓醫師診斷。
Q2. 頸椎、腰椎不舒服與大腦缺氧有關?
李佳玲表示,這兩者之間完全沒關聯,而且事實上,不是因為大腦缺氧才需要仰頭,反而是關節退化的人,因為仰頭可能壓迫到頸椎血管,造成腦部的血流供應不足,因此造成中風。
Q3. 不用枕頭平躺對頸椎比較好?
鄭鴻強表示,人體後背部的正常曲線,自頸部到尾椎分別是(前凸、後凹、前凸、後凹),如果正常身體曲線消失,就會造成頸部僵硬、胸悶、下背痛、長短腿等等問題。因此,假使民眾不使用枕頭就平躺,反而可能造成身體過度僵硬等問題;如果真的不想用枕頭躺,則建議採側躺方式。
李佳玲認為,每個人適合的枕頭高度不同,而枕頭主要是支撐頸部,對於身體比較厚實的人來說,平躺時頸椎容易懸空,就會需要枕頭支撐,否則頸部負荷太大;但對於ㄧ些比較瘦、身體比較薄的人,平躺時可能頸椎也不太會懸空,這樣沒枕頭就不會有太大問題。
Q4. 民眾頸椎不適,適當的緩解或治療方式為何?
鄭鴻強表示,目前因為 3C 產品無處不在,民眾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會一直低頭看手機,看到忘記上廁所,甚至忘記吃飯,久而久之就會造成頸部僵硬等不適。建議多喝水,並利用上廁所的時間空檔,按摩頸部「風池穴」,或是按摩頭皮、轉動肩頸、甩甩手甚至彎腰拉筋等動作,增加血液循環,達到放鬆筋骨的目的。
至於治療部分,可以透過針灸頸部「風池穴」、「啞門穴」,肩膀的「秉風穴」、「天宗穴」等,或是居家可以用市面上的低周波刺激器(經皮神經電刺激器),放鬆僵硬的肌肉群。
李佳玲則表示,假如說民眾只是搬東西閃到腰或拉傷,可以先自行處理,第一天先冰敷,一次 10 分鐘,隔天就可以開始熱敷;但假如說過了幾天,或是一個禮拜還沒好,最好還是要去看醫師,確認是否有比較嚴重的問題,才能盡早做進一步的治療建議。
諮詢單位:
明華馬光中醫診所醫師 - 鄭鴻強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復健科醫師 - 李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