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先知道:
誤導影片,小球跳動軌跡不合理,是透過 3D 動畫軟體製作而成。網傳「量子共振分色」的影片,事實上,已有 YouTube 頻道將此段影片進行分析,證實小球的落下時間不合理,並不符合物理的原理。而透過 3D 動畫軟體建模,就能製作出影片的效果。
量子共振分色的影片?
原始謠傳版本:
這是一段以量子物理為基礎的視頻,
彩色球是由石英晶體的共振組成的。
每一種顏色都有不同的共鳴。
同樣地,
萬物也是以相同頻率的共振來做分類,
這就是宇宙的運作方式。
主要流傳這段影片:
這樣的影片也在社群平台流傳各種描述版本:
查證解釋:
網路流傳一段號稱是「量子共振分色」的影片。各種顏色的小球從高處落下後,會依照顏色掉到各自的區塊裡,形成「看起來」十分神奇的畫面。
YouTube 頻道《佑來了》在其影片〈【Fun科學】量子共振分色(新科技,破解真偽)〉中針對流傳影片進行剖析。
從「小球跳動可以看到清楚的軌跡」這點來看,受到地心引力的影響,在現實生活中實際上拋一顆球,小球應該要很快落下,因此推斷影片中的小球應該是處於「地心引力比較小的環境」。
《佑來了》在影片中指出,「除了替身能力之外,能改變重力場的只剩下 3D 動畫的物力引擎了。」影片透過 3D 動畫軟體「Blender」建模,製作彈珠台,並在上方放上一堆小球。透過模擬出小球自上方落下後,知道小球掉到哪一個區域,再重新「倒帶」將小球上色,透過此種方式依此類推。
YouTube 頻道《Carl Ho卡爾 頻道》也曾在影片〈會以顏色把球分類的神奇木箱?! 這一切只不過是...〉提到,流傳影片是以「高爾頓板」(Galton board)為基礎做出的設計。
高爾頓板是用來研究「隨機現象」的模型,可以推論出統計學的定理。根據線上數學百科全書《MathWorld》所述,高爾頓板是由英國科學家法蘭西斯·高爾頓(Francis Galton)所設計出來的裝置。
《Carl Ho卡爾 頻道》在影片中說明,流傳影片透過立體電腦模擬器設定參數值,讓每次模擬的路徑都一樣,再根據模擬結果為小球上色,就會呈現影片中出現的現象。
資料來源:
《佑來了》 - 【Fun科學】量子共振分色(新科技,破解真偽)
《Carl Ho卡爾 頻道》 - 會以顏色把球分類的神奇木箱?! 這一切只不過是...
《MathWorld》 - Galton Bo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