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先知道:
錯誤理論,蘋果沒有公母之分,且挑選蘋果應從成熟度判斷。網傳「蘋果也分公母?只要記住三點挑的蘋果全是母的」的文章,實際詢問相關單位,證實蘋果並沒有公母之分,而外皮的形狀也跟甜度或口感無關。挑選蘋果時,應以成熟度判斷,像是以底部「花萼端」轉黃程度作為依據,若越黃表示越成熟、越甜。
蘋果也分公母的謠言
原始謠傳版本:
蘋果也分公母?記住這三點,挑的全是母的,甘甜爽口,汁多皮薄
並在社群平台流傳類似文章:
查證解釋:
流傳文章指出,蘋果有公母之分,可以從「頂部的肚臍眼分辨」;另外,蘋果外皮有分「條紋狀」和「黴點狀」,挑選時要選擇條紋狀的口感較佳。針對文章內容,MyGoPen 實際詢問臺大山地實驗農場和福壽山農場銷售部,證實該篇文章的理論並不正確。
流傳內容稱「蘋果頂部的肚臍眼若又大又凹陷的是母蘋果,口感會甘甜,且較多汁;反之則是公蘋果。」臺大山地實驗農場對此說明,蘋果開的花屬於「完全花」,即兩性花,一朵花內會有雄蕊和雌蕊。而蘋果花經授粉後子房膨大,即成為食用部位,因此並不會出現「公蘋果」或是「母蘋果」的區別。
針對「蘋果的外皮若呈現條形紋路且條形狀多,蘋果會比較好吃;若呈黴點狀,則口感相對較差」的說法,臺大山地實驗農場解釋,蘋果的外皮在生長發育時,若細胞分裂正常,通常會呈現條紋狀。但若遇到溫度或是水份異常的情形,就可能會造成外表皮孔粗大,即形成流傳內容所稱的「黴點」。
臺大山地實驗農場說,並沒有實驗證明過皮孔粗大會影響蘋果的口感,且一般田間觀察皮孔粗大的蘋果甜度也很正常,只是外觀較不好看。而判斷蘋果的成熟度是以底部「花萼端」轉黃程度作為依據,越黃表示越成熟、越甜,因此蘋果口感與果皮並沒有直接的關聯性。
福壽山農場銷售部也表示,在挑選蘋果時應該是要看成熟度是否足夠、果形是否端正等來判斷。若蘋果原先是紅色就要轉金黃、原先是綠色要轉白,這樣的蘋果成熟度越高。
福壽山農場銷售部說,品種特性、氣候環境、肥培管理等差異都會讓蘋果的外貌呈現不同的樣子。以台灣最大蘋果產區福壽山農場而言,其位處於蘋果生長的臨界點,也因為每種蘋果的品種特性不同,生長的樣態也會有所差異,因此文章內容的判斷依據是不適用的。
諮詢單位:
臺大山地實驗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