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先知道:
(1)「抗疲勞」,把荔枝的缺點講成優點、傳言說法錯誤。(2)「降發炎」相關物質荔枝有、但在水果排行榜上無名,傳言易誤導。
(3)「有助神經穩定」,荔枝富含鉀、維生素 C,但也比不上其他水果,傳言只是將荔枝成分中較高項目拿出來講,傳言突顯、傳言說法易誤導。
(4)「降血壓、補氣血」,低鈉不能講成降血壓、且天然蔬果都低鈉,而且荔枝並非「補」氣、而是「疏」肝氣,傳言錯誤。
(5)「升糖指數不高、可管理」,但小單顆的水果都有不易控制攝取量的問題,傳言違背常民生活經驗,傳言易誤導。
網傳「荔枝立大功?醫生直言:經常吃荔枝的人,不用多久,或有這 5 大變化」的影片,相關資訊來自於內容農場網站,傳言內容資訊龐大,像是抗疲勞、降發炎、降血壓等說法,但多為似是而非、對錯拼接,為部分錯誤與易誤導的不實說法,勿過度解讀。
網傳荔枝的五大好處?
原始謠傳版本:
荔枝立大功!醫生發現:常吃荔枝的人,不用多久,或有「這5變化」
並在社群平台流傳這樣的影片:
查證解釋:
(一)短期疲勞能量補充 → 快速拉高血糖
傳言說「荔枝裡面的葡萄糖、果糖進入到體內後,很快就參與能量的供應」,「快補快用的機制不等同於喝糖水」。MyGoPen 查詢食藥署「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荔枝平均值」顯示每一百公克的荔枝,糖值總量高達 14 克,其中葡萄糖、果糖各 7克。MyGoPen 致電諮詢台灣癌症基金會營養師周亦秀,她表示荔枝的果糖含量較高,所以會讓血糖很快提升,傳言說「不等同於喝糖水」,糖水基本上就是葡萄糖,但是荔枝除了葡萄糖還有果糖,而且比例剛好接近 1 比 1 ,所以吸收率會比單純吃葡萄糖更快,更能快速補充肝醣,一般荔枝的升糖指數大概 50 左右,荔枝罐頭才會飆到 79,雖然荔枝的升糖指數只是中等,但荔枝好吸收的特性,如果是糖尿病患、或是血糖控制不好的人,其實要特別注意。
傳言說,「快補快用不等同於喝糖水」、「荔枝提供的是能量補充和代謝調節的雙重效果 」,傳言將荔枝的缺點講成優點、傳言說法錯誤。(二)彩虹飲食法 輪流吃到各種植化素
傳言提到「荔枝中天然存在的多酚黃酮類物質,包括原花青素、表兒茶素等」,「黃酮類物質也可以作用於血管內皮,提高一氧化氮的生成」、「這些成分在水果界中並不常見,而荔枝偏偏比較多」。周亦秀指出,富含類黃酮的各式蔬果中,民眾比較常吃常見的是蘋果、洋蔥、莓果類,也就是說講到類黃酮的主要來源時,並不會舉荔枝為例子,傳言是以荔枝的營養成分來分析,挑出荔枝含量比較多的來講,但是這些荔枝比較多的成分,在各項成分的蔬果總排行榜中並不突出,同樣的,包括講到花青素、兒茶素時,也不會講到荔枝,想要攝取各種花青素,應該以「彩虹飲食法」為原則,就能從各種不同顏色的蔬果中吃到各種花青素。傳言只突顯荔枝,卻不談荔枝在整體蔬果中的相對位置,傳言說法易誤導。(三)荔枝含有鉀、維生素 C 但上不了排行榜
傳言說「B 族維生素能夠支持神經傳導物質乙酸膽鹼的合成」、「鉀含量高,有助於調節血管的張力,控制神經電位穩定」、「對焦慮、記憶模糊有作用」。根據食藥署「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荔枝的 B 群各項目大約都是 0 點多,鉀則為 185、維生素 C 則為 52.3 毫克,「鉀」和「維生素 C」這二項數字較為突出。
周亦秀指出,同樣的,富含維生素 C 的水果、富含鉀的水果都很多,舉例時都不會有荔枝排上榜,傳言為了強調荔枝的好處,把荔枝含有的鉀、維生素 C 拿出來講,但其實比不上其他水果,傳言說法易誤導。
傳言提到的「乙酸膽鹼」、「B族」,臺灣的用語是「乙烯膽鹼」、「維他命 B 群」,B 群的確是在乙烯膽鹼的合成佔了很大的角色,像是一種輔酶、促進劑,而「鉀」跟神經系統也有關係,荔枝雖然有比較多的 B群、鉀,但是講到高 B 群、高鉀的蔬果,荔枝並不會榜上有名,此外,周亦秀也強調,其實血中的鉀濃度,並沒有那麼容易受到飲食中的鉀的影響,血鉀波動在很精準的範圍內,正常值介於 3.5 到 5.5 之間,很少小於 3.5,若是低到 3.45 就算是低血鉀症,低血鉀症的症狀包括肌肉無力、疲勞等等,不管是吃荔枝或是其他高鉀食物,也不會突然就發生高血鉀。傳言說「鉀含量高、有助血管」為錯誤說法。(四)天然蔬果鈉都很低 腎臟病要注意高鉀
傳言提到「荔枝當中鉀的含量高、但鈉極低。這種比例對血鈉平衡非常的友好,能夠增加腎臟排鈉量、間接降低血壓」。周亦秀指出,以鈉的部分來講,通常不太會計算 天然食物裡面的鈉含量,因為日常飲食中的鈉主要來源大約 47% 是來自加工食品、44% 是鹽跟調味料,天然食物大約只有 7 到 8%,整體比例而言、蔬果的鈉含量都很低,不是只有荔枝的鈉含量低而已。
周亦秀指出,高鉀水果包括香蕉、奇異果、火龍果等等,例如腎臟功能不佳的病人就要避免高鉀,甚至依病情嚴重程度,有的人甚至要比較精準的計算。傳言說高鉀低鈉的比例,卻沒有提到日常的鈉來源、其他水果更高鉀等更全面的營養知識,傳言說法易誤導。(五)維生素 C、鐵補血? 專家:這樣比很奇怪
傳言提到「維生素C可以提高非血紅素鐵的吸收力,而鐵和銅是合成血紅蛋白不可或缺的礦物質」,「荔枝的這種組合雖然不像動物肝臟那樣的鐵含量極高,但它貴在溫和,適宜頻繁攝入,不易帶來消化負擔」。
周亦秀指出,每百克的荔枝含鐵量才 0.1 毫克,講荔枝講到補鐵、而且還跟動物肝臟比,這樣的比法「有點奇怪」,此外,荔枝的維生素 C 有 52.3 毫克,雖然荔枝有一些的維他命 C 可以幫助鐵吸收,但是荔枝的重點在於甜度高、熱量高,而維生素 C 也只是普普通通、不算太高,幾塊芭樂就超過了,傳言從維他命 C 講到鐵,這樣的角度其實並不成立,傳言說法錯誤。(六)荔枝不是補氣血 而是「疏肝氣」
傳言說「荔枝性溫、體熱者或一次攝入太多,就會出現問題」、「空腹吃、配熱性的食物,都會放大熱性」。MyGoPen 諮詢中醫師張家蓓,她表示荔枝的果肉本身並非中藥,但荔枝雖然會上火,但還算是「溫陽」;而中醫藥當中有一味藥材與荔枝有關、是「荔枝殼」 ,荔枝殼的功效是「疏肝氣」,例如像是睪丸痛可以入藥,也有人將荔枝殼做成香、點香薰吸,也依樣是取其疏肝氣的效果,
張家蓓表示,荔枝肉理論上是有補血功能,但是沒有人會這樣拿荔枝來補血,因為太貴、熱量也太高,尤其是糖尿病患或是血糖控制不佳、以及體重過重的病人都要特別小心。傳言說荔枝「補氣」為錯誤說法,正確應為「疏肝氣」。(七)荔枝升糖指數57 但是容易不小心吃過量
傳言提到「荔枝升糖指數中等偏高」,「攝入總量合理的話,不會對血糖造成不可控的影響」,「空腹大量食用,才會對血糖構成挑戰」。周亦秀指出,荔枝的升糖指數大約是 57,並不算很高,屬於中等升糖指數、並非高升糖指數,但是糖尿病的病人常被特別提醒龍眼、荔枝、葡萄很甜,不能多吃,其實對糖尿病人來說,中等升糖指數的食物不是不能吃,而是挑著吃、控制吃的份量,一顆一顆的水果很容易超量,一個不小心就很可能攝取過量,所以營養師都會建議病人,一次拿出該吃的份量,例如荔枝一份就是 9 到 10 顆荔枝、一次不超過 20 克,而不要一整袋放在旁邊一直吃,此外,也不應單吃這些中、高升糖指數的食物,而是要搭配其他的營養成分,例如蔬菜的纖維、蛋白質、好的油脂食物一起吃,避免血糖升高太快。
周亦秀提醒,如果是糖尿病患則要更注意份量,以正常份量減半的方式、每次大約 5 到 10 顆就夠了,或是跟自己的衛教師、營養師溝通,依個人病情確定可吃的頻率、份量,這樣才是最安全、最正確的做法,而不是亂聽網路傳言、誤會自己可吃的飲食型態。傳言只說升糖指數、不分個別情況,傳言說法易誤導。(八)「食當季」是共通原則 且應兼顧其他蔬果
傳言說「每年吃的時間有限,吃的種總量也是有自然限制的」,「間歇性營養強化模式」。周亦秀指出,荔枝每年產季就是 6、7月,作為季節性的水果也只有這兩個月可以吃到,農業部長期以來都推廣「食當季」、「吃在地」,所以在產季的時候吃當季的水果並沒有錯,但是不是只有荔枝,而是所有蔬果、天然食物都符合這個觀念、這個原則,在荔枝產季的六、七月期間,也還有很多當季的水果,像是芒果、高接梨、番石榴、水蜜桃、香蕉、木瓜、鳳梨、李、葡萄、紅龍果、百香果、西瓜、甜瓜,所以不是六、七月時只吃當季的荔枝,還是一樣多元均衡地吃當季的各種蔬果,而下個季節又再吃那個季節的各種天然食物,這才是正確的飲食型態,不是像傳言所說的荔枝有多好、而事實上荔枝也不是有多壞,就是把荔枝當作眾多蔬果當中的一種選項、平常心對待即可,傳言針對荔枝、傳言說法易誤導。(九)多元均衡飲食 不偏重、不偏廢單一食物
傳言說「那些擔心上火怕甜的人,如果能夠從結構、時間搭配的角度重新看待」、「可以管理的有益食物」。周亦秀強調,其實以營養學的角度而言,並不會特別把每一種食物排位置、說它到底好還是不好,而是著重多元、均衡攝取,荔枝的葡萄糖跟果糖比例 1 比 1、很好吸收,習慣運動前吃一點水果、比較有體力的民眾,應該避免在運動前吃像荔枝這樣的水果,因為運動前半小時吃荔枝的話,可能會讓血糖快速上升、身體會分泌大量胰島素導致血糖快速下降,反而會使身體變得沒有體力、頭暈、疲憊感等低血糖症狀,傳言說「從結構、時間搭配等角度重新看待荔枝」,傳言講結構、時點,卻沒有提醒上述應該注意的多元、運動前,傳言說法缺乏全面的營養學觀念及資訊,傳言說法錯誤。(十)每種食物都有優缺點 不應強調單一食物好或壞
傳言提到「荔枝立大功」、「身體五大變化」、「真正出問題的是極端攝入,比如一次吃一斤以上」。周亦秀強調,應該以「蔬果 579」為原則,男性每天「5 蔬 4 果」、女性「4 蔬 3 果」、兒童攝取「3 蔬 2 果」,荔枝大約一個禮拜頂多吃兩次、也就是二份也就夠了,而這兩次也不應該同一天的二份水果,而是要隔幾天地分開來吃,也不要空腹吃、以免血糖波動,以免出現「荔枝病」,周亦秀強調「沒有什麼超級食物」,強調單一食物的好處和壞處都是不必要的,秉持多元均衡攝取、彩虹飲食法,才是具有可執行度的長久之道。結論
傳言提到荔枝抗疲勞、降發炎、神經穩定、降血壓補氣血、升糖指數不高可管理等五大優點,但根據專家澄清,上述說法為部分錯誤、部分易誤導的說法。
衛教資源:
農業部 認識農產 荔枝
諮詢專家:
台灣癌症基金會 營養師 - 周亦秀
延伸閱讀:
【易誤解】空腹吃荔枝恐喪命的新聞影片?俗稱荔枝病?綜合多種特殊原因才會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