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先知道:
(1)傳言引據的知名研究,皆為查不到資料的造假出處,傳言為錯誤訊息。(2)傳言背離營養學、心血管科的學理,傳言為錯誤內容。
網傳「神經科醫生警告:這種蔬菜會在一夜之間顯著增加中風風險」,傳言提到玉米、馬鈴薯、番茄、甜菜根、菠菜為中風的高風險食物,睡眠期間新陳代謝變慢、是無聲的中風陷阱。但根據專家澄清的說法,顯示傳言所講的內容分別有顛倒是非、不知所云、本末倒置等謬誤,傳言嚴重錯誤,提醒民眾應以衛福部相關單位,例如國健署、食藥署、疾管署等,以及各大醫院,例如台大醫院、榮總、長庚、北醫附醫的官網或衛教素材,或是專科醫學會、學會,例如腦中風學會等等,才不會錯信傳言、危害健康。
吃這 5 種蔬菜增加中風風險?
原始謠傳版本:
神經科醫生警告:這種蔬菜會在一夜之間顯著增加中風風險
主要在 YouTube 流傳這段影片
查證解釋:
查無出處、虛構研究內容
傳言提到「玉米是哈佛大學針對 4 萬 5 千人的研究」、「馬鈴薯是瑞典一項為期 20 年的研究」、「番茄是義大利一項針對 1 萬 5 千人的研究」、「甜菜根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針對 55 歲以上的研究」、「菠菜是哈佛大學 1 萬 2 千人的研究」等等說法。MyGoPen 致電諮詢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同時也是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蘇秀悅,她表示傳言每個食物都煞有其事地引據出處,卻沒有細講相關內容,實際查詢各大國際期刊論文系統,都查不到傳言所說的研究,幾乎可以確定傳言所說的文獻都是亂講、亂湊的,在尚未釐清實際內容真假對錯之前,傳言引據的都是查無資料的虛假來源,傳言連出處都造假、傳言為錯誤訊息。(一)玉米致命三大組合都亂講
「玉米是中風的最終催化劑」、「含有三大致命組合,會引起高度發炎的 Omega-6 脂肪酸、會使血液變濃的蛋白質、會損害血管的黴菌毒素」。蘇秀悅指出,玉米在六大類食物中,屬於「全穀雜糧類」的澱粉,而且玉米有皮,所以纖維質會比白米飯要好一點,玉米還含有玉米黃素,可以預防黃斑部病變,當然天然玉米的含量偏低、要萃取出來含量才會夠多,但至少玉米不是壞東西,也有一些營養成分,傳言提到的 Omega-6 不飽和脂肪酸,對於保護細胞結構、調節代謝、促進免疫反應等方面都有功用,傳言說的「會使血液變濃的蛋白質」則是不知道在亂講什麼;此外,世衛組織相關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將黃麴毒素列為一級致癌物,黃麴毒素是誘發肝癌的主要毒素之一,傳言不先講肝臟的風險、卻直接強調損害血管,傳言說法非常奇怪、傳言為錯誤訊息。(二)馬鈴薯烹調不同 GI 值差異大 主食大量食用傳言卻說有問題
傳言提報「馬鈴薯升糖指數高達 85,甚至比白糖還高,導致血糖迅速升高,使血液變得濃稠」。蘇秀悅表示,在很多土壤貧脊不產米、不產麥的地方,馬鈴薯就是當地的主食、作為澱粉類的主要來源,在這麼長時間、大規模、經常性的食用下,傳言卻說「馬鈴薯害半夜中風」,完全違背了常理與經驗,蘇秀悅指出,馬鈴薯水煮的 GI 值 60 幾,但馬鈴薯泥則超過 100,傳言不講清楚馬鈴薯的 GI 值受烹調影響差異極大、只講最嚴重的數值,且血液變稠與血脂較有關,雖然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三高」會共病,但傳言卻講「血糖害血液變稠」,傳言胡亂牽扯,為錯誤訊息。(三)龍葵鹼主要風險為發芽馬鈴薯 番茄公認有益血管
傳言提到「番茄含有組織胺和龍葵鹼,會引起血管發炎反應」。蘇秀悅指出,番茄是公認能促進身體健康的天然食物,例如「茄紅素」能抗氧化、抗發炎,對心血管系統有益,但「傳言故意講相反」、「瞎掰吸引大家的注意」,提醒民眾遇到這種違背常理的訊息時,一定要再次查證、確認,而不是輕信或是轉傳。
MyGoPen 曾於 2025 年 7 月提出「【錯誤】這3種蔬菜毀掉你關節?吃青椒、茄子、馬鈴薯害關節炎?不實說法!醫師詳解」查核報告, 臺北市中山醫院骨科醫師、長庚大學助理教授王瀅智於該查核報告中表示,「『茄鹼』(Solanine)其實有一個大家比較熟悉的說法、又叫做『龍葵鹼』,龍葵鹼最常被提起的地方就是馬鈴薯,馬鈴薯發芽會有龍葵鹼、不能吃,這是民眾最常聽到龍葵鹼的地方」,而根據中國附醫的衛教,雖然提到「存在於馬鈴薯、番茄和茄子等茄科植物中」,但是該衛教在「中毒原因」、「預防」的欄位中,就完全只講發芽、變綠的馬鈴薯,全無番茄或茄子,可見番茄並非主要問題。(四)擔心血壓應首先考慮鹽分攝取 而非硝酸鹽
傳言提到「甜菜根含有硝酸鹽、會導致血壓突然下降 」、「甜菜根會擴張血管、但老年的血管失去彈性、無法承受這種變化」。蘇秀悅強調,
只要跟血壓、血管硬化有關的,都跟「鈉」也就是「鹽分攝取」有關,討論硝酸鹽的時候、都是指在腸道裡,硝酸鹽對血管、血液的作用,與一氧化氮的關係雖然有相關機轉,但是卻是特殊情況,而且傳言說一下子說「血壓下降 」、一下子又說「缺乏彈性的血管無法承受、導致中風」,傳言將硝酸鹽好處混講成壞處,為錯誤訊息。
MyGoPen 曾於 2024 年 11 月提出「【錯誤】網傳隔夜茶毒如蛇的查證?顯微鏡下的實驗影片?不實論點!專家詳解 」查核報告,蘇秀悅在該查核報告中指出「根據環境部的公開資料,硝酸鹽類是蔬菜主要的『氮』來源,本來就自然存在,只要是施肥的土地所種出來的農作物,都有可能帶有硝酸鹽類,但是這樣從土壤中帶到作物上的量是安全的、民眾不用擔心」;此外,「而民眾最擔心的『亞硝胺』的問題,亞硝胺必須要有蛋白質,才能形成亞硝胺,沒有蛋白質就根本不會產生這樣的反應,民眾也毋需擔心」。(五)血栓與草酸無關 專家:傳言亂扯
傳言提到「菠菜含有高濃度的草酸,會與血液中的鈣結合,形成微小晶體刮傷血管壁」、「晚上吃菠菜特別危險,睡前吃菠菜是無聲的中風陷阱」。蘇秀悅指出,血管栓塞跟草酸、鈣都沒關係,血栓跟膽固醇、油脂較有關係,傳言「根本天馬空地亂扯」。
資料來源:國健署 - 每4人就有1人發生中風 國健署提醒『333守則』擺脫中風危險結論
總結而言,傳言說玉米、馬鈴薯、番茄、甜菜根、菠菜為中風的高風險食物,尤其是在睡前吃的話,容易「在一夜之間,悄悄提高中風風險」。但專家表示,以第一名的玉米為例,「Omega-6 」為顛倒黑白、好處講成是壞處的錯誤說法,「會使血液變濃的蛋白質」為沒有學理依據、不知所云的錯誤說法,「會損害血管的黃黴毒素」為忽略重點、本末倒置的錯誤說法。
衛教資源:
國健署 - 每 4 人就有 1 人發生中風 國健署提醒『333 守則』擺脫中風危險
腦中風學會 - 衛教資訊
諮詢專家:
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 蘇秀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