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先知道:
(1)醫界早就知道腸道益生菌與身體發炎、慢性病有關,傳言說「醫界震撼」、「最新研究」為錯誤資訊。(2)糖尿病為多重病因、傳言卻說成單一因素,傳言說法錯誤。
網傳「醫學界震撼!糖尿病竟是細菌感染?台北榮總『革命療法』」影片,畫面中的主講人自稱為陳志明醫師,說腸道益生菌不足、大腸桿菌、幽門桿菌以及牙周病細菌等是「糖尿病的真正成因」。經查證,台灣的醫事人員系統,並沒有這樣的醫師,這樣的頻道是 AI 生成產製的內容農場頻道,內容說法諸多錯誤,傳言影片以偏概全。關於糖尿病,醫師提醒為多重病因,並非網傳說的單一因素,要當心不明流傳的錯誤資訊。
糖尿病竟是細菌感染?革命新療法?
原始謠傳版本:
醫學界震撼!糖尿病竟是細菌感染?台北榮總「革命療法」讓72歲糖友3個月內奇蹟康復,併發症全面逆轉!【陳志明醫師】
主要在社群平台流傳這段影片:
查證解釋:
(一)傳言沒提供出處 醫界早知有相關
網傳由陳志明主講的 YT 頻道共有一百多支糖尿病影片,但根據衛福部「醫事人員查詢系統」,以姓名陳志明、類別西醫師查詢,全國共有 4 名陳志明醫師,臺北市為兒科、桃園市為家醫科、新北市為眼科、彰化縣為耳鼻喉科,都不符合影片中專長糖尿病的陳志明醫師,事實上並沒有這個人。並且該影片的人像邊緣與背景之間過於銳利、且嘴型與發音並不吻合,該人像應為 AI 生成、並非真人,且該內容農場頻道有好幾個字卡為簡體字,傳言影片來源不明,民眾應小心不要輕信、誤傳。
傳言提到「台北榮總革命療法」、「台北榮總最新研究」、「台大醫院內分泌科開發出革命性的三步殺菌法」。MyGoPen 致電諮詢新光醫院健康管理部醫療副主任、家醫科醫師柳朋馳,他表示傳言所講的研究完全沒有提出明確的出處,沒有作者、沒有刊名、沒有年度,傳言所引用的研究,到底是不是真的有這些單位、做過這些研究,已經必須高度存疑,而且傳言也只是把一些關聯性的研究串在一起,這些關連性研究不見得一定是因果關係,以傳言所提到的內容為例,傳言說牙周病會導致糖尿病,這個過去早有研究,甚至還知道牙周病也會增加心臟病的風險、增加失智的風險,柳朋馳強調,雖然牙周病影響這麼大,但不能逆推回來說失智就是牙周病造成的、心臟病就是牙周病造成的,這個糖尿病就是牙周病造成的,這些研究只能證實的是,如果得到一個疾病而造成全身性的慢性發炎、或是局部性的慢性發炎,這樣有可能會導致這些疾病的發生,但它不見得是主因。
柳朋馳進一步解釋,以自體免疫疾病的乾癬為例,乾癬也會增加糖尿病的風險,但總不可以因為免疫系統出問題,所以把免疫系統消滅掉、病人就不會有糖尿病,傳言太過武斷、直接「細菌感染」說成是糖尿病「元兇」,柳朋馳強調「我相信不會有任何一個研究敢下這樣的結論」。傳言將「有關聯性」講成「是元兇」,為錯誤資訊。(二) 感染所造成全身性發炎 與慢性病互為因果
傳言標題「醫學界震撼!糖尿病竟是細菌感染?」、「腸道菌失衡導致胰島素阻抗
」、「牙周病增加糖尿病風險」、「清除幽門螺旋桿菌等細菌」。柳朋馳指出,不管是腸道菌的菌叢變化、牙周病的影響,或是胃幽門桿菌等等會增加糖尿病的罹患風險,這是有可能的、也就是上述所講的關連性研究,但是這些各種感染和糖尿病有時候是互為因果、因果互疊,之前醫界常講腸內分泌軸線、腸腦軸線等等就是這個道理,腸壁的好菌不夠、壞菌增多,甚至是短鏈脂肪酸的缺乏,這些都會漸漸影響神經傳導的內分泌、甚至影響後續的發炎路徑,免疫系統的誘導路徑就會不同、增加身體慢性發炎,不管是血液性的疾病、癌症或是各種慢性病都會有關係,反過來,已有糖尿病的話,糖尿病本身就是一個全身性的血糖異常、本來就會影響到免疫系統,所以老實講也有可能是糖尿病先發生、才影響到腸道的菌叢,誰是因、誰是果很難直接一刀切,甚至是互為因果、互相疊加的結果,傳言不講引發糖尿病的眾多因素、只講感染,為以偏概全、以小誇大的錯誤訊息。(三)糖尿病病因複雜 改變菌叢也未必有用
傳言說「糖尿病的真正成因可能不是胰島素阻抗,而是體內的病原菌」。柳朋馳表示,如果把一群沒有糖尿病的人、一群有糖尿病的人找來,然後比較二組的菌叢表現確實有不同,然後介入糖尿病這一組、改變他們的菌叢,是不是這群人的糖尿病就可以改善或甚至逆轉,這個就不見得了,就像「糞便療法」也曾發現肥胖的人跟體重正常的人,兩組糞便菌叢確實不同,將瘦組的糞便中找出的好菌做糞便移植、希望胖組能變瘦,但結果並非如此,原因不外乎肥胖的原因太多,菌叢是主因、還是附屬的,在變數、共變數這麼多的情況下,糖尿病、肥胖等各種慢性病難以歸因於單一因素。
此外,柳朋馳也強調,除了慢性病本身都是複雜的的各種因素造成的以外,傳言的說法也還有比例的問題,例如病態性的肥胖可能是甲狀腺失衡造成的、腎上腺失調造成的,這些所謂的病態性肥胖佔比不到 10%,大部分的人還是跟熱量不平衡、生活習慣有關,這些佔了將近 90%,所以不能拿不到 10% 的因素擴大說成全部病人都跟這個因素有關,傳言過度擴大、延伸,如果糖尿病患都去吃益生菌就能控制病情,那臨床醫師、病人就不用這麼辛苦,醫師不用辛苦開藥、調藥,病人不用辛苦適應藥物、調整飲食,益生菌吃一吃就解決的話,臺灣現在也不會有高達一成人口、超過 230 萬人以上的糖尿病患。(四)糖尿病病因至少「八重奏」 絕非吃益生菌就有用
傳言說糖尿病與消化道的「大腸桿菌、幽門桿菌、微菌叢,以及牙周病菌」有關,柳朋馳指出,2009 年國際知名的糖尿病專家 DeFronzo 提出第 2 型糖尿病是「八重奏」(ominous octet),彼此互相影響、連動,包括:
(1)大腦對食慾沒有控制的很好,促進想要吃東西的食慾。
(2)腎臟對於血糖的再吸收出現問題、再吸收增加。
(3)骨骼肌的肌肉量不足,也會造成胰島素的抗性。
(4)脂肪組織太多也會造成胰島素抗性。
(5)肝臟葡萄糖輸出增加。
(6)胰島 Beta 細胞功能缺陷導致的胰島素分泌減少。
(7)胰島 Alpha 細胞功能異常、引起升糖素分泌太多。
(8)缺乏腸道分泌的腸泌素、或是腸泌素有抗性。
柳朋馳提醒民眾,以影片中的人名「陳志明」為例,這一系列的影片中有關糖尿病的包括「不需要吃藥、只要吃維生素 B 就好」、「只要飲食控制就可以控制好血糖」、「睡眠與糖尿病的連結」、「五招降血糖」等等,光是陳志明的一百多支影片中都呈現多因素,而且無法用細菌這支影片來解釋 B 群那支影片,同樣的,改變飲食即使可以改變菌叢、但也不是殺菌,同系列的其他影片都講了那麼多各種問題,可見本身就知道糖尿病發生的機轉複雜 ,只能說在慢性感染的過程中,會增加風險、但不代表一定會出現。
由上述專家說法及國際研究發展可知現代醫學已經發展出至少 8 個機轉去解釋糖尿病,糖尿病病因是綜合性的交互作用所以臨床上使用的糖尿病用藥也有不同機轉、用各種方法在處理各種病人,絕對不會是吃益生菌這麼簡單的事情而已。傳言過度簡化,為錯誤訊息。(五)多吃有益健康的食物 不只糖尿病患、所有人都應該這樣做
柳朋馳提醒民眾,健康的飲食讓腸道菌的菌叢是好菌、對身體健康有益,在預防的角色上有一定程度的好處,基本上來講這樣的衛教都沒錯,但不要認為吃了益生菌之後糖尿病就沒有了,而且益生菌雖有治療上的「協同」效果,但實際上到底協同多少並不一定,所以「期待不要訂的很高」是很重要的正確觀念和心理建設。
此外,柳朋馳也呼籲,傳言說要治療牙周病、要消滅幽門桿菌,這些疾病本來就是「有病就要醫」,不管這些細菌與慢性病的關係多少,疾病本身就應該要處理,否則牙周病會掉牙缺牙、影響老年的口牙健康,而幽門桿菌會導致胃潰瘍、胃癌,傳言說這些疾病要治療,應以疾病本身的「直接」角度出發為主才對,而不是牽連間接影響的其他慢性病。結論
總結而言,傳言說糖尿病不是胰島素阻抗、而是因為細菌感染,並且說這是醫學界震撼的台北榮總最新研究等等,但根據專家表示及國際知名研究,醫學界早就知道腸道健康與身體發炎有關,而身體發炎與各種慢性病有關,傳言的「震撼、最新」為錯誤資訊。此外,醫界早已證實糖尿病為多重病因、甚至有「八重奏理論」,傳言不但歸因於單一的腸道健康因素,甚至駁斥也屬於原因之一的胰島素相關的病因,傳言「過於武斷」,而且未提供相關說法的科學證據出處、「竟然自己說了一個沒有任何研究敢下的結論」。
衛教資源:
糖尿病關懷基金會 - 「為什麼糖尿病找上我?」- 漫談糖尿病的致病機轉
諮詢專家:
新光醫院 健康管理部醫療副主任、家醫科醫師 - 柳朋馳
延伸閱讀:
【錯誤】血脂在人體血管往上浮?血糖會沉下去?誤導比喻影片!醫師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