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先知道:
(1)傳言說馬桶坐太久而導致猝死,但坐馬桶起身比較可能發生的是不穩跌坐,可能與姿態性低血壓、血糖的黎明現象有關,但不致於這樣就猝死,傳言說法缺乏學理依據,為錯誤訊息。(2)傳言說起床太快會導致腦血流不足、引發心血管事件而猝死,醫學上確實有「清晨血壓升高現象」,但比較可能的情況是當時剛好合併有心律不整,才比較有可能導致猝死這麼嚴重的後果,傳言缺乏脈絡、跳躍式敘述的錯誤訊息。
網傳「台北60歲女子突然猝死,飲食清淡無三高,原因竟是晨起的兩個壞習慣?」網路上有各種不同版本,可能年齡不同、句子不同,但故事情節相似。不過專家表示,不管是腦中風或是心肌梗塞所導致的猝死,都是最嚴重的心血管事件,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不只三高,可能包括基因遺傳、不良生活習慣、免疫疾病、其他慢性病等,傳言不講這些已知的危險因子,直接從沒有三高就跳到二個原因導致猝死,傳言將複雜的學理極度簡化到幾乎沒有衛教價值,提醒民眾應參考具有代表性、公信力的官方機構、大型醫療院所,才不會自誤誤人、損己傷人。
早晨起床兩個壞習慣害猝死?
原始謠傳版本:
台北60歲女子突然猝死,飲食清淡無三高,原因竟是晨起的兩個壞習慣?醫師:老人一定要改掉
主要在社群平台流傳這段影片:
查證解釋:
起床時人體血壓、血糖變化大 傳言缺乏脈絡
傳言提到「她上廁所時蹲了十多分鐘滑手機」、「蹲廁太久導致下肢血液循環不良,起身時可能造成頭暈、跌倒」。傳言說起床蹲廁太久,但 MyGoPen 檢視影片畫面 56 秒處,畫面為坐式馬桶、並非必須蹲在地上的蹲式馬桶,且臺灣居家都是坐式馬桶,因此傳言所指應是使用坐式馬桶的姿勢。MyGoPen 致電諮詢新光醫院健康管理部醫療副主任、家醫科醫師柳朋馳:
(1)姿態性低血壓(Postural Hypotension)
柳朋馳表示,如果是姿態性低血壓,或是因為坐馬桶太久而腳麻或下肢循環不良而發生站不穩,但這樣應該也不至於猝死、而只是跌坐,要避免這種風險建議的做法是不要坐馬桶太久,或是起身前可以腳先踏一踏、動一動、轉動一下腳底板,讓下肢、腳底整個血液循環好一點,確認腳不麻、腿不會無力再慢慢站起來,或是在馬桶旁邊加裝扶手,覺得頭暈、平衡不好時至少還有扶手可以抓住、穩住,這些方法都有助於避免姿態性低血壓、以及後來的跌坐風險。
(2)血糖的黎明現象(Dawn Phenomenon)
柳朋馳解釋,另一種可能的情況是血糖的「黎明現象」,是指人體經過一整夜餓太久,胰臟胰島的 α 細胞會分泌升糖素(glucagon),避免人體發生低血糖的一種保護機制,但糖尿病的族群對於升糖素特別敏感,所以可能反而剛起床時的空腹血糖、比早餐後的飯後血糖還高,也就是黎明現象的「假高」,出現無力、昏沉等症狀,而沒有糖尿病的人也有可能出現這種現象。正常人也可能有清晨血壓升高現象 不是只有三高的人而已
傳言提到「起床太快會導致流向大腦的血液突然減少,可能引起頭暈、昏倒,甚至更嚴重的心血管事件,如心臟病或中風」、「人體在清晨會出現血壓升高、晨峰血壓」。柳朋馳指出,這就是所謂的「清晨血壓升高現象」(Morning blood pressure surge,MBPS),人類因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演化,所以在早上起床的時候,差不多在 6 點前後、從 3 點到 8 點之間,交感神經就會因為一天的開始而啟動 ,啟動的時候血管就會收縮、血壓就會上升,這一連串的生理反應容易導致心血管、腦血管疾病的的風險,這樣的清晨血壓升高現象不限於原本就有高血壓的人,一般健康的人也會,是人類演化的生理現象,只是原本就有高血壓的人這樣的現象會更明顯、更劇烈,如果剛起床時會有頭暈、頭脹、頭痛這些症狀的人,就要特別小心,建議應該醒來之後先別急著下床,不急著從躺姿變成坐姿、站姿,應該繼續躺在床上腳踢一踢、拳頭握一握、翻個身活動一下,然後慢慢變成坐姿、坐在床邊喝杯水,確定視力、意識都很清楚之後再慢慢扶著床頭櫃或是衣櫥站起來,站穩之後緩一緩、確定雙腳不會無力、不會頭重腳輕等等問題,然後才真的完成起床的動作、開始一天的作息。
柳朋馳總結表示,不管是有無三高的老人,為了安全起見、起床最好都要慢慢「分解動作」,臨床上常有老人家因為吃了安眠藥意識昏沉,晚上起來上廁所時跌倒,所以床邊的扶手、廁所的扶手等等防跌倒裝備最好都要做夠。若合併有心律不整 才比較可能有猝死風險
傳言提到「她沒有三高」、「她突然去世,死因可能與二個習慣有關」。柳朋馳強調,不管是姿態性低血壓、血糖的黎明現象,或是清晨血壓升高現象,上述的情況要嚴重到猝死幾乎不太可能、除非當下合併有「心律不整」,或是剛好有比較嚴重的中風,才可能有猝死的風險,不然理論上來講,即使是「分水嶺式中風」 也不是那麼容易猝死,因為大部分分水嶺式的中風要有大量脫水的過程,或者真的血壓太低以致無法維持腦中的血流灌流量。柳朋馳指出,傳言只講沒有三高,起床太快、馬桶坐太久而猝死,但起床到上廁所的這段時間,傳言只講「行為」、卻沒有提及個案到底發生了什麼「疾病」,也沒有提及個案有無心律不整等其他心臟、腦部疾病。傳言說法缺乏疾病背景、脈絡,直接歸因單一表面行為,為錯誤說法。其他慢性病、自體免疫疾病也可能提高風險 傳言缺乏背景
除此之外,柳朋馳也提醒,傳言只講沒有三高,但並未提到是否有其他慢性病、本身血管狀況如何,有無抽菸喝酒等不良生活習慣,或甚至是基因遺傳的問題,例如患有自體免疫疾病的人本來就有一些血管炎的問題,像是紅斑性狼瘡、乾癬、自體免疫引起的全身性血管炎,這些都與提高猝死風險有關,傳言沒有一一排除這些危險因子,直接說晨起太快、馬桶坐太久,傳言說法錯誤。
傳言提到「晨起慢慢起、晨起先喝杯晨溫水、溫水洗臉、運前吃輕食、低強度運動」。柳朋馳表示,這些說法「大致都對」、「適合 85%以上的人」,但凡事都有例外的情況,例如醫生常常都跟民眾說要多喝水,但是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多喝水,腎臟病人就不能多喝水、心衰竭病人也不能多喝水;例如醫生也常常說蔬菜、水果記得多吃,但是腎臟病患不能吃太多蔬菜以免鉀太高、糖尿病控制不良的人也不能吃太多水果,所以必須依個案病情跟醫生討論、不要自做主張輕信網路傳言。結論
總結而言,傳言說某個個案沒有三高,卻因起床太快、馬桶坐太久而猝死。但專家表示,不管是血糖問題、血壓問題,都很難就這樣導致猝死,比較合理的情況是當時合併有心律不整等其他疾病,且傳言也沒交代個案是否有其他慢性病、自體免疫疾病等導致血管較脆弱的可能病因,為缺乏脈絡、背景,敘事簡化、跳躍的錯誤資訊。
衛教資源:
國健署 - 認識冠心病
遠離腦中風 自我監控揪出危險因子 8 大危險因子符合其中 3 項屬高危險群
諮詢專家:
新光醫院 健康管理部醫療副主任、家醫科醫師 - 柳朋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