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先知道:
(1)芫荽是辛香料、無法大量食用,傳言用 50 克的芫荽超乎正常飲食攝取量,傳言為錯誤訊息。(2)傳言並無具體出處,查到的相關研究為動物實驗,不能推論為人體也有效,傳言說法錯誤。
網傳「治療糖尿病的用法:酸酐.芫荽菜」貼文,提到用檸檬皮加芫荽,打成汁再加一公升的水當成一天的份量喝,三個月後糖尿病就正常康復。但專家表示,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病,不會「康復」或是「痊癒」,而是「控制」、「和平共處」,傳言以食物宣稱療效,不但誇大且違法,傳言為錯誤訊息。
服用檸檬加芫荽讓糖尿病康復?
原始謠傳版本:
治療糖尿病的用法:酸酐.芫荽菜.酸酐三粒只是要他的皮.芫荽菜50克加水一起攪爛后再加一公升的水當作水來喝這是一天的分量.每天同樣的喝一個月后肯定糖尿病指數降到五之間了.第二個月開始一個星期兩次服用.第三個月后每一天星期服用一次就夠了。糖尿病就會正常的康復了
主要在社群平台流傳這樣的內容:
查證解釋:
傳言說「治療糖尿病的用法:酸酐、芫荽菜」,MyGoPen 上網查詢,酸酐應該是指「檸檬」,而網傳的照片也確實是檸檬。傳言並沒有說明出處,MyGoPen 查詢 PubMed 資料庫,最相似的研究為 1999 年 3 月發表於《英國營養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來自英國的「傳統抗糖尿病植物芫荽(Coriandrum sativum)的胰島素釋放和類胰島素活性」研究,該研究將芫荽添加到飲食和飲用水中,發現可降低糖尿病小鼠的高血糖症,溶劑萃取物的多種萃取成分可能存在累積效應。可見傳言說法是醫界早已知道的效果、至少 20 幾年前就有動物實驗。
MyGoPen 致電諮詢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理事、前臺安醫院體重管理中心營養師組長劉怡里,她表示食藥署的「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顯示,名稱「芫荽」、俗名可以叫「香菜」,英文為 Chinese parsley,就是大家熟悉的,加在麵、湯、滷味、小吃上的綠綠一小撮綠葉,劉怡里指出,以六大類食物分類來說,芫荽屬於「蔬菜類」,但是是屬於辛香料,芫荽膳食纖維豐富,100 克芫荽有 3.2 克膳食纖維,礦物質中芫荽的鉀高、鈣含量表現也比其他蔬菜好、鎂也很好,鉀鈣鎂能護心、護血管,預防心血管疾病、排水利尿降血壓;此外,芫荽的維生素 A 跟 β-胡蘿蔔素也很高,所以對護眼、黏膜修復也是有幫助的;芫荽又帶有一點微量的維生素 E,對抗氧化是有幫助的,而每百克的芫荽有 71.9 毫克的維生素 C、也很不錯。(一)50 克芫荽不合理 正常飲食不可能這樣吃
傳言提到「檸檬皮三粒、芫荽菜50克攪爛,加水一公升喝一天」。劉怡里強調,上述種種芫荽的好處很多,但是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是芫荽雖然是蔬菜類,但卻屬於「辛香料」,也就是正常飲食情況下根本吃不了多少,通常一把香菜大概 20 克就已經很多了,就算要打成蔬果汁吃到最大量的芫荽,用 20 克芫荽下去打就會爆量、芫荽的味道已經完全蓋過其他蔬果的味道,所以民眾遇到這樣的傳言,首先要思考的就是「合理性」,正常飲食吃不了那麼多、就算有什麼功效也都是枉然。芫荽不是一般的蔬菜,傳言所說的份量並不正常、不具有可行性及持久性,以臨床營養師的角度而言,這是很關鍵的問題。傳言為錯誤訊息。(二)動物實驗不能推論為人體 劑量是關鍵
劉怡里指出,大部分的實驗會先從細胞實驗、動物實驗最後才做到人體實驗,而人體實驗的研究的嚴謹度遠大於細胞、動物實驗,營養學的大部分研究,通常都是做到動物實驗,而動物實驗的結果要換算成人類的劑量,可能要吃很多、甚至一卡車之類的,又或者必須夠過技術將類黃酮等有效成分萃取出來,再去做胰島素的實驗,也就是說如果動物實驗投給的是香菜本身,那人類要達到放大劑量的話可能吃不了那麼多、必須是萃取物,而如果動物實驗就已經是給萃取物,那人類更是難以攝取到足夠有效的劑量,目前芫荽對糖尿病血糖的本身看不到那麼直接的效果,而且也沒有足夠的人體實驗去證實芫荽用在糖尿病「病人」身上有治療療效,傳言說法錯誤。(三)各種辛香料都有好處 傳言獨沽一味
劉怡里強調,辛香料有益身體健康其實本來營養學界就知道,傳言說芫荽有某種好處,但同樣是辛香料的蔬菜,像是芹菜、九層塔、蔥薑蒜,也都各有好處,傳言特別挑芫荽講,刻意突顯的做法可能造成民眾誤解,誤以為某種蔬菜對應某種疾病,正確做法反而應該是蔥薑蒜吃膩了的話,就換成加香菜,像是替換新香料的概念換著吃,多元、均衡原則才是維持身體健康最重要的飲食觀念。
MyGoPen 查詢 PubMed 資料庫,2019 年 11 月刊登於《分子》(Molecules)期刊、來自南非的「評估一些常見草藥和香料的抗糖尿病活性:透過逆向虛擬篩選提供新見解」研究,提到:
(1)烹飪用的香草和香料被廣泛用作治療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的傳統藥物,已有多項科學研究支持使用這些藥用植物。
(2)針對 18 個已知的糖尿病藥物靶點,對來自 30 種常見香草和香料的 2300 多種化合物進行電腦模擬篩選,結果發現,有 900 多種化合物具有潛在的抗糖尿病活性。
(3)其中甘草、啤酒花、茴香、迷迭香和香草(fenugreek)尤其富含潛在的抗糖尿病化合物。
由上述專家說法及國際研究可知,傳言只講芫荽、不講其他辛香料,恐有見樹不見林的局限,傳言為易誤導的說法。(四)過敏、腎病變都不適合 傳言並未提醒
除此之外,劉怡里也提醒,常常有民眾在討論香菜不香、怕吃香菜的問題,其實這是一種對香菜的過敏,OR6A2 基因變異的人會無法忍受、甚至厭惡香菜,這種人對香菜氣味的來源、醛類化合物有更高的敏感度,傳言並未提醒這些不適合吃芫荽的過敏族群要特別小心。傳言欠缺完整資訊、沒有善盡良善的資訊傳播責任,也容易使大眾誤會以為每個人都適合、傳言易誤導。
傳言說「加一公升的水當一天的分量喝」。劉怡里指出,糖尿病比較後期的病人可能合併有「糖尿病腎病變」,這個階段的病人不能喝那麼多水,傳言沒有區分不同病程階段的糖尿病患,傳言易誤導。(五)糖尿病無法「康復」 只能好好控制
傳言提到第二個月、第三個月減少攝取的頻次,但三個月後就能「糖尿病正常的康復」。劉怡里指出,臨床上營養師並不會跟病人說「康復」這個用字,而是會跟病人說慢性病就是要跟它和平共處、要好好控制,控制好的話生活品質差異不大、其他倂發症也不會那麼早出現;糖尿病的診斷標準之一是空腹血糖值 126 mg/dL,而 100 是空腹血糖的正常上限,所以當空腹血糖在 100 到 126 之間、也就是稱為「糖尿病前期」的階段,大概差不多有 3 個月到 6 個月的時間是有機會努力看看能不能逆轉,但是如果已經宣佈得了糖尿病、在用藥了,那基本上是很難逆轉回來,傳言卻說「糖尿病正常的康復」,但「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不同,傳言說法錯誤。結論
總結而言,傳言說檸檬皮加 50 克芫荽打成汁喝三個月,糖尿病可以康復,但傳言既無提出出處、也沒有說明學理依據,醫學期刊資料庫中查到的研究為動物實驗,光是人體「劑量」的問題就難以克服,而有效成分的部分也不夠明確到足以證明療效,除了學術方面尚待更多研究推進以外,以臨床營養的角度,傳言說的每天 50 克芫荽也不具有可行性。
衛教資源:
國健署 - 糖尿病與我(手冊)
代謝症候群學習手冊
諮詢專家:
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理事 營養師 - 劉怡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