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先知道:
營養師表示,在某些體外實驗中,確實發現大蒜、韭菜、青蔥等蔥屬類蔬菜本身含有的一些生物活性物具抑癌效果,但人體實驗部分則需更多研究才能佐證。營養師也提醒,應以均衡飲食為原則,不能仰賴或推崇特定食物做為單一來源,否則會過猶不及。網傳「【韭菜、青蔥、蒜頭】癌細胞最怕這3種菜」的影片。營養師表示,在某些體外實驗中,確實發現大蒜、韭菜、青蔥等蔥屬類蔬菜本身含有的一些生物活性物具抑癌效果,但在流行病學的研究中,蔥屬類蔬菜對於腸癌的影響並不一致,需要更多研究才能證實。而大蒜抗癌的說法,目前無大型人體研究證實,都是細胞和動物實驗結果,能否直接套用在人體上為未知。另外,蔬果即含有果膠,多攝取纖維質較多的食物便可預防癌症的發生,並不僅限青蔥,因此不需要特別強調單一食材的好處。
韭菜、青蔥、蒜頭,癌細胞最怕「這3種菜」的影片?
原始謠傳版本:
【韭菜、青蔥、蒜頭】癌細胞最怕「這3種菜 」,告訴家人一定要多吃一點,一輩子不得癌!分享出去救更多的人! - 健康 好…:https://youtu.be/b6lcm1N-7Lo
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
傳言稱「韭菜富含維生素、礦物質,還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豐富的維生素 A、胡蘿蔔素、鉀……,能提高視力,也能增強免疫力、抗氧化。」這些說法正確嗎?
林口長庚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陳琦仁表示,根據 2020 年台灣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的資料顯示,每 100 克的韭菜約含有 1.9 公克的粗蛋白,0.4 公克的粗脂肪,以及 2.4 克的膳食纖維,和一般的蔬菜其實相差無幾。
陳琦仁說,韭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 A 跟 E,食用韭菜確實可以預防因為維生素 A 缺乏,所導致的營養性的視力問題,然而韭菜屬於食物,並沒有像流傳內容所述的那麼誇張,具有「提高視力」的療效。
陳琦仁指出,提高視力、增強免疫力、抗氧化等說法,不應該推崇單一食品,反而是要從調整生活作息,或者是整體的飲食內容有無平衡等方面著手。傳言指出「韭菜適合高血壓的人吃」,這個說法正確嗎?
陳琦仁解釋,鉀離子是細胞內含量最高的陽離子,可以拮抗鈉離子,而 100 克的韭菜約含有 312 毫克的鉀離子,屬於高鉀的蔬菜,對於某些因攝取過多鹽份(鈉離子)而產生高血壓的鹽敏感族群來說,確實會有一些幫助,可以適量食用。
但陳琦仁也提醒,如果民眾本身的疾病有合併腎臟功能異常,就要小心食用,因為若吃太多本身為高鉀的蔬菜,可能會有血鉀過高的問題。傳言稱「韭菜對預防腸癌效果最好」,這個說法有根據嗎?
陳琦仁表示,像大蒜、韭菜、洋蔥、青蔥這類蔥屬類的蔬菜,本身含有一些生物活性物,如黃烷醇或者是有機硫化物等,在一些體外的實驗發現它是有抑癌的效果,但在流行病學的研究中,蔥屬類蔬菜對於腸癌的影響並不一致,即有的研究有效,有的無效。
陳琦仁引述一篇和流傳說法較為相關的近期研究,為 2019 年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發表於亞太臨床腫瘤醫學雜誌上的研究。該研究是將罹患癌症和無癌症的人進行病歷配對,以訪問方式調查他們食用蔥類食物或蔬菜的比例和罹癌率有沒有差別。結果發現,吃多一點蔥屬類食物的人確實有降低腸癌的風險。
該研究結果也指出,一年至少要吃到 16 公斤,也就是每天大概要食用 4 至 50 克蔥屬類蔬菜,才會有一些保護效果。
另外,文中也提到,蔥屬類蔬菜的烹調方法對預防的效果也有影響,比如生吃跟水煮,效果就不一樣。
陳琦仁說,有關蔥屬類食物抑制腸癌的臨床研究並不多,因此人種、地區、烹調方式等條件的差異是否會導致結果的不同,可能需要更多研究才能證實。
台灣癌症基金會表示,韭菜所含的硫化物具有預防癌症效果:揮發油的硫化丙烯基對胃癌、大腸癌、皮膚癌、肺癌、肝癌有效益,能防止活性氧造成細胞氧化,去除致癌物質(如亞硝酸胺)使毒性解除;硫化酵素活性化而停止癌化後抑制癌症產生。
另外,韭菜所含的纖維質可幫助腸道快速蠕動而排除致癌物質,不易形成癌症,也可增強人體的免疫能力,預防癌症復發。
但台灣癌症基金會也提醒,預防大腸癌並非攝取單一食物可做到,應該要做到均衡飲食,並攝取足量多色蔬果、避免肥胖、維持良好生活習慣,以及適度的運動。傳言指出「大蒜是抗癌之王」,此說法正確嗎?
陳琦仁表示,有關大蒜抗癌的部分,目前並沒有大型的人體研究證實,都是細胞和動物的實驗結果,而這些研究能不能直接套用在人體上其實是未知的。
陳琦仁也說,即使將來更多的臨床研究證明這些結果可以套用在人體身上,但通常當中具有活性的抑癌物質的劑量都要比較高,必須使用萃取的方式濃縮。
因此,如果要直接從食用蔥屬類食物達到治療的目的會比較困難,因為會有劑量上的問題。
台灣癌症基金會指出,部分研究顯示,吃大量的大蒜或許對特定族群有降低胃癌和大腸癌的效果,但大蒜類的保健食品則尚未有實驗證實,可以有效降低相關癌症的罹患風險。
國家癌症研究院也認為,大蒜是用於對抗癌症的超級食物之一,但其表明的是食物而非保健食品,並提醒民眾千萬不要仰賴保健食品做為癌症預防的工具。
台灣癌症基金會也提醒,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吃大蒜是安全可行的,但若是患有體臭、胃灼熱、消化道潰瘍等不適症狀者、即將進行手術者,或已有在服用心血管用藥 warfarin 和 HIV 治療用藥 saquinavir 者,食用大蒜可能會導致出血或藥物交互作用的風險。
台灣癌症基金會建議,每天食用大蒜 2 至 3 瓣即可,雖然大蒜功效強大,但吃對方法才能有效發揮其功效。
食物中的營養素對於身體有一定的生理機轉和保健功效,均衡飲食的原則不僅可以攝取到單一食物的營養,不同營養素的相輔相成才能真正達到保健目的,因此不能仰賴特定食物做為單一的保健來源,否則會過猶不及。傳言稱「大蒜的肌酸酐是參與肌肉活動的主要成分……」這個說法屬實嗎?
陳琦仁指出,肌酸酐是人體肌酸分解的產物,屬於代謝廢物的一種,產生之後會從腎臟排出,所以「大蒜裡面的肌酸酐參與肌肉活動」的說法其實沒有根據,因為肌酸酐是肌肉的代謝產物,並非大蒜裡面的成分。
台灣癌症基金會表示,肌酸酐是人體肌肉中肌酸的分解產物,屬於代謝廢物的一種,由腎臟將其排出至尿中。所以大蒜成分中並不會有肌酸肝。傳言指出「大蒜中的蒜素與維生素 B1 共同產生的蒜硫胺素,能消除疲勞、增強體力……」這個說法有根據嗎?
陳琦仁說明,蒜硫胺素有兩個主要的來源,其一為大蒜類的食物本身所含有,因此有科學家直接從蒜屬蔬菜中萃取。而研究也發現,蒜硫胺素是目前天然界發現唯一脂溶性的維生素 B1 衍生物,可以稍微取代或是補償維生素 B1 的功能。
另外一個來源則是如傳言所述,大蒜含有蒜素,而蒜素跟其他食物中的維生素 B1 結合形成蒜硫胺素。不過,照這樣的方式所形成的蒜硫胺素其實量很少。
陳琦仁也提到,大蒜烹調的方式也會影響到蒜素的活性,如果是生吃,活性會比較高;如果用水煮,蒜素的活性就會被破壞。因此,假如將洋蔥、大蒜水煮後,和含有維生素 B1 的豬肉一起食用,產生酸硫胺素的效果就更少。傳言指出「蔥所含果膠,可明顯減少結腸癌的發生;蔥內的蒜辣素可抑制癌細胞的生長。」這個說法正確嗎?
陳琦仁表示,果膠是水溶性的膳食纖維,不只是蔥含有,大部分較為黏滑的食物,如秋葵、木耳,或是蘋果、香蕉、橘子、木瓜、草莓等水果,也有水溶性的纖維。水溶性的纖維主要是保持腸內的濕潤和預防便祕,所以能減少癌症的發生。
陳琦仁也說,其實「多吃蔥含有的果膠」,就是多吃蔬菜水果的意思。因為蔬果就會含有果膠,多攝取纖維質較多的食物(包含水溶性纖維或是非水溶性纖維)便可預防癌症的發生,並不僅限於青蔥。
因此不需要特別強調單一食材的好處,而應檢視整體的飲食內容是否富含各式蔬果。
台灣癌症基金會表示,青蔥的果膠為水溶性纖維,有助維持腸內濕潤,可預防便秘和降低大腸癌風險。
針對「蒜辣素」的部分,陳琦仁指出,它的中文名稱很多,有蒜辣素、蒜素、大蒜素等,因此和上述提到的一樣,蒜素可以抑制癌細胞的生長,但僅限於細胞實驗或是動物實驗,人體實驗方面目前沒有大量的研究來佐證。
台灣癌症基金會也提到,青蔥的刺激性氣味來自於蒜素的揮發性成分,可以抗菌、殺菌、幫助化痰及緩解喉嚨痛。此外,這種抗菌的作用也有助於對抗腸內壞菌,並維持好的菌相。
專家諮詢:林口長庚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 - 陳琦仁
單位諮詢:台灣癌症基金會
參考資料:
台灣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
Allium vegetables are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risk of colorectal cancer: A hospital‐based matched case‐control study in China
Bioactive Compounds and Biological Functions of Garlic ( Allium sativum L.)
The Health Benefits of Dietary Fib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