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先知道:
(1)許多蛋白質食物主要成分為磷,攝取過多的磷會影響鈣質吸收,進而提高骨質疏鬆的風險。(2)體內酸鹼值這一說法早就被科學家戳破,因此網傳訊息宣稱體內蛋白質太多會造成酸性體質明顯為錯誤訊息。
網傳「鈣質與蛋白質的鬥爭」的訊息。經 MyGoPen 諮詢營養師,營養師表示,之所以會有「蛋白質過量才是骨質疏鬆症的原凶」的說法,是因為許多蛋白質食物主要成分為磷,攝取過多的磷會影響鈣質吸收,進而提高骨質疏鬆的風險;而體內酸鹼值這一說法早就被科學家戳破,因此網傳訊息宣稱體內蛋白質太多會造成酸性體質、身體為了維持平衡會自「骨骼」中提取鈣質來中和酸性等,明顯為錯誤訊息。
鈣質與蛋白質的鬥爭?蛋白質過量會骨質疏鬆症?
原始謠傳版本:
鈣質與蛋白質的鬥爭──骨質疏鬆症
我岳母七十多歲了,平常非常注重身體的保養,每天清晨除了運動二小時外,飲食 方面更力求均衡,尤其牛奶必定「不少於三大杯」,以攝取豐富的鈣質,她心想, 這樣縝密的飲食習慣,骨質疏鬆症絕對與我無緣。
可是,她到馬來西亞旅遊,第二天一個不小心踩空,左小腿斷得碎碎的,返國住了 二個月的院,醫生證實:骨質非常脆弱,有「嚴重」疏鬆症。
像這樣的例子,社會上比比皆是大家的觀念總以為每天只要我多喝牛奶、吃小魚干 、燉排骨湯等含豐富鈣質食物,就不會發生骨質疏鬆症,其實是一知半解。
「乳品委員會」給國人的建議量是每日攝取含鈣量一千毫克最適合,但奇怪的是, 住在非洲仍過著幾近原始生活的班圖婦女,每日只攝取三百五十毫克鈣質,竟然不 曾有骨質疏鬆症發生,反觀世界上每日攝取含鈣量最高的愛斯基摩土著,每天都吃 魚,含鈣量達二千毫克,是正常值的二倍,卻是世界上疏鬆症最嚴重的地方,而美 國、英國乳品消耗量最多的國家,疏鬆症也最普遍,道理到底在那裡?
原來疏鬆症的發生不在於你攝取的鈣夠不夠,鈣質量的多少並不會影響你得疏鬆症 ,關鍵在你能不能「保持」鈣質不被流失。
那麼鈣質為什麼會流失呢?因為國人嗜吃「肉、奶、蛋」等蛋白質含量豐富的食物 ,身體內蛋白質太多會造成「酸性」體質,人體一旦酸質化,身體為了維持平衡, 自然而然它會自「骨骼」中提取鈣質來中和酸性,成為微鹼狀態,試想,一個人經 年累月被抽鈣質來中和,骨骼中的鈣質每天流失,怎麼不造成疏鬆症呢?因此,元 凶是「蛋白質過量」,流失了鈣質,非鈣質吃得不夠。
那麼檢驗一下,我們每日飲食蛋白質真得過量嗎?根據國科會的建議,人體正常的 蛋白質量,以體重六十公斤的女人為例,每天只需四十五公克就夠了(男人約需五 十公克),以純素食的人而言,輕易就可得到五十七公克,何況肉食主義者,隨便 一塊肉、一個蛋就過量了。
牛奶的含鈣量固然很高,可是蛋白質更高,所以牛奶喝越多的人鈣質流失更多,加 上「肉、蛋」是高蛋白質食物,骨質疏鬆症不發生才怪,所以不要怪鈣質攝取夠不 夠,正常飲食鈣質一定夠,鈣質多或少不會造成疏鬆症,蛋白質過量才是元凶。
願大家有正確的認識,如此,骨質疏鬆症就永遠不會找上您!
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
為釐清網路流言的真實性與可能產生的疑問,MyGoPen 向營養師林俐岑詢問下列相關問題。蛋白質過量才是骨質疏鬆症的原凶的說法是否正確?
林俐岑解釋,主要是因為許多蛋白質食物主要成分為磷,而長期攝取過多的磷會去影響鈣質的吸收,進而提高骨質疏鬆的風險。
加工製品含有磷酸鹽的食品,對鈣質的吸收影響較大,比較需要留意兩個部分:
第一、若沒有運動的話,蛋白質攝取要適量:1.0 g/kg/day。不要大量吃蛋白質食物,會增加肝腎負擔。
第二、少吃加工製品,添加有磷酸鹽的加工製品像是汽水可樂、火鍋料、不會變硬的粉圓等,很多加工食品都有添加。網傳訊息稱「身體內蛋白質太多會造成『酸性』體質,人體一旦酸質化,身體為了維持平衡,自然而然它會自『骨骼』中提取鈣質來中和酸性」造成鈣質流失?
林俐岑指出,體內的酸鹼值的這個都市傳說已於這幾年被科學家戳破,人體的血液酸鹼值也不太可能受食物的酸鹼值而影響,不然就會動不動就酸中毒或鹼中毒了。
因此這個說法顯然為錯誤。每人每日的蛋白質和鈣之建議攝取量為多少?
林俐岑表示,蛋白質的攝取量會因人而異,最主要是每個人的活動量不同,若是靜態活動的人,每天蛋白質的攝取,應該是每公斤 1.0 g,也就是 60 公斤的女生,蛋白質的需求量約為 60 公克。
要預防肌少症的長輩,蛋白質需求量建議可以 1.0 ~ 1.2 g/kg;有在規律運動的人,蛋白質可以 1.2 ~ 1.5 g/kg。
至於鈣質的部分,會依照年齡層及特殊族群做建議,國人鈣質建議攝取量,10 到 12 歲成長期的孩童,鈣質每日建議攝取 1000 毫克;13 到 18 歲的青少年建議攝取 1200 毫克;成人及高齡者則為 1000 毫克。
諮詢專家:營養師 - 林俐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