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先知道:
(1)傳言影片說「無線耳機 EMF 輻射超標安全值100倍」,但其實 EMF 是電磁場ElectroMagnetic Fields 的英文縮寫,「電磁場」與一般中文口語所說的「輻射」不同,輻射通常指「放射線」,傳言語意不清易造成誤導。(2)無線耳機的電磁場比有線耳機稍高,但有線耳機仍有電磁場,比較有線耳機、無線耳機對身體健康的影響,目前醫學界並沒有看到顯著性的差異,傳言錯誤。
網傳「無線耳機」、「手機傷害大腦 電磁場 EMF」等影片,提到無線耳機 EMF 超標、不安全等。但環境部官網、醫師專家都表示,電磁波分為「非游離輻射」Non-ionizing radiation、「游離輻射」ionizing radiation 兩類,都是電磁波、都有輻射字眼,不但英文常混淆,連帶的中文也常混淆,但其實以中文口語來說,手機、耳機、微波爐所屬的「非游離輻射」通常稱為「電磁波」,而 X 光是「游離輻射」通常稱為「輻射」、「放射線」,傳言 EMF radiation 的說法並不好、易生誤導,比較正確的說法應為用字完整的 EMF Non-ionizing radiation、中文為「電磁場非游離輻射」,傳言省略關鍵的頻譜分類背景知識、以及各種 3C 其實都有電磁波的事實,傳言說法錯誤。
無線耳機EMF輻射超高的說法?
原始謠傳版本:
無線耳機的輻射量超標
主要流傳這段影片
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
(一)EMF其實就是電磁場 並非「放射線」
傳言提到「可以非常準確地測量 EMF 輻射,無線耳機不安全水準是 1000 倍」。MyGoPen 上網查詢具代表性的公開資料,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官網「輻射:電磁場」(Radiation: Electromagnetic fields)資料,傳言所說的 EMF 指的就是「電磁場」的縮寫。世衛組織的公開資料顯示:
(1)電磁場在我們的環境中無所不在,包括雷暴引起的大氣中電荷堆積所產生的電場、地球磁場能讓羅盤指南指北,除了自然來源之外,還包括人造來源所產生的電磁場。
(2)X 光可用於診斷運動事故後的肢體骨折。每個電源插座產生的電流都帶有「低頻」電磁場。各種「高頻」無線電波用於傳輸訊息——無論是透過電視天線、廣播電台或手機基地台。
MyGoPen 進一步查詢環境部官網「非屬原子能游離輻射管制網」基本知識:什麼是電磁波」,詳細地提到更多資訊:
(1)「電磁波」是由電場與磁場交互作用所產生,以「波的形式」、接近「光的速度」輻射傳遞,自古以來就以各種面向存在於大自然。
(2)電磁波可分為「游離輻射」和「非游離輻射」。
(3)「游離輻射」是指頻率大於 3×1015 赫(Hz)的電磁波,一般常稱呼為「輻射」或「放射線」。最為人所知的游離輻射就是 X 光,頻率比「非游離輻射」高的多,其光子能量強到足以藉由打斷細胞內各種分子的原子鍵而產生游離化,必須嚴格防護。
(4)「非游離輻射」是指頻率小於 3×1015 赫的電磁波,一般俗稱「電磁波」的皆屬此類。它的能量較微弱,無法打斷原子的鍵結產生游離化。按照頻率/光子能量高到低的順序,非游離輻射的族群可分為紫外線(UV)、可見光、紅外線(IR)、微波(MW)、射頻(RF)、極低頻(ELF)、以及靜電場與靜磁場。
MyGoPen 致電諮詢新光醫院家醫科醫師柳朋馳,他表示就像環境部官網所說的,一般民眾口語中講的「輻射」、「放射線」,指的是 X 光、斷層掃描等,具有穿透力、能夠直接讓身體組織細胞受到傷害的「游離輻射」,而日常生活中的「非游離輻射」,英文本身確實也有「radiation」、中文也都照翻成「輻射」,所以口語表達時最好將 「游離輻射」跟「非游離輻射」分開,比較好的方法是將前面的「非游離」一起說出來,完整地講「非游離輻射」、或是一般人的口語會說成「電磁波」,就比較不會和具有穿透力的「游離輻射」、「輻射」、「放射線」混淆。
柳朋馳指出,radiation 中文翻譯就是「輻射」,所以容易造成恐慌,傳言將 EMF、radiation 講在一起,不管是英文、中文都很容易想成有放射性的輻射,但其實包括手機、無線耳機都是「非游離輻射」,也就是「電磁波」或是「電磁場」,傳言沒有講清楚、傳言易生誤導,EMF 本身就是電磁場的縮寫,電磁場沒有穿透性,不像 X 光等放射線對身體組織有傷害。
由上述資料可知,傳言所說的「EMF輻射」是指「電磁場輻射」,其中「輻射」的字眼長期以來在英文、中文的世界中,混淆、誤用於「放射線」和「電磁波」之間,傳言指的是「電磁場非游離輻射」,而非游離輻射普遍存在於大自然的可見光或是日常生活的家電、3C 中,傳言「EMF 不安全」的說法為錯誤資訊。(二)現代生活電磁波無所不在 毋需針對無線耳機
資料來源:環境部 「非屬原子能游離輻射管制網」基本知識:電磁波從哪裡來」
傳言提到「有線耳機有電磁場保護(EMF protection)」、「源頭和你的耳朵之間只有一根管子,沒有直接的電線進入你的耳朵,這就是為什麼我不推薦藍牙設備」、「將轉接器插入手機、把輻射源放在這裡」。MyGoPen 查詢環境部官網資料,「非游離輻射」、也就是口語所謂的「電磁波」中,除了「微波」類的「無線網路、無線通訊、微波爐」以外,還有「極低頻」的「家電用品、配電設施」。
柳朋馳指出,之前手機開始普及的時候,民眾擔心講手機太靠近耳朵、腦部,現在無線耳機也普及,變成擔心無線耳機太靠近耳朵、腦部,但其實日常生活中的小家電、各種電器、3C、電腦,只要有電流通過作用的機器,全部通通都會有「電磁波」,此外包括家中的 WiFi、智慧家電、甚至智慧物聯網,全靠各種無線通訊技術串接,一直在手上的除了手機、智慧手錶,靠近頭部的也有智慧眼鏡、頭顯裝置,吹頭髮時的吹風機、USB 熱敷眼罩、床頭夜燈、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睡覺時使用的陽壓呼吸器等等,而現在流行的電動車也是電池加電腦的結合,所以除非完全放棄現代生活中的這些便利性,否則其實不用只是特別針對無線耳機。傳言只針對無線耳機,卻不提其他電器、3C 產品,傳言為誤導的錯誤說法。(三)有線、無線不是重點 控制分貝數、使用時間還比較實際
傳言提到「放棄無線耳機,再回到有線狀態」、「超標安全值 100 倍」。柳朋馳表示,傳言強調要改回使用有線耳機比較好,雖然基本上無線耳機因為要無線傳輸、電磁場會稍微高一點點,但是比較無線耳機、有線耳機對身體健康的影響,目前醫學界並沒有看到顯著性的差異。傳言說法只含混的說超標 100 倍、並無舉出實際出處,傳言說法錯誤。
柳朋馳提醒民眾,與其擔心無線耳機的電磁波問題,還不如所有耳機的「分貝」問題,不管是使用無線耳機、或是有線耳機,音量開太大、使用時間太久才是更傷身體、且常被忽略的,很多民眾因為不想聽噪音、所以戴上耳機,但是耳機的聲音要蓋過噪音就要比噪音更大聲,無形之中反而是以比噪音更大的分貝在傷害耳朵而不自知。
此外,柳朋馳也提醒民眾,現代人因為過度使用 3C,所以被衛教地很成功都知道用眼30 分鐘要休息 10 分鐘,但反觀戴上耳機聽音樂、聽 podcast、聽 YT 的人卻沒有同樣的警覺,一整天都戴著耳機的族群大有人在,耳朵不像眼睛、閉上就能休息,一直對耳朵放送聲音會讓耳朵被強迫得一直聽聲音而無法休息。
柳朋馳建議,以職業醫學來說,如果是 90 分貝的環境,則不建議持續超過 8 小時,如果達 100 分貝,就不建議超過 2 小時,如果是聽覺比較敏感的人就要分貝數更低、時間更短;柳朋馳提醒,如果對聲音的分貝數沒有概念的話,比較簡單的方法是抓該機器最大音量的 50 %到 60%,不要連續使用超過 1小時;柳朋馳建議民眾,使用耳機約 20 到 30 分鐘就應該稍微休息一下,比照眼睛護眼休息的方式善待耳朵,才不會只顧眼睛、忘了保護耳朵。結論
總結而言,傳言說無線耳機 EMF 輻射超過安全標準,但其實 EMF 是電磁場的英文縮寫,英文、中文裏屬於「非游離輻射」的「電磁波」,確實常和「游離輻射」的「放射線」說法被混為一談,無線耳機並無「放射線」,傳言說法語意不清、傳言錯誤。
此外,專家表示,無線耳機的電磁場雖然比有線耳機稍高,但是無線耳機、有線耳機對身體健康的影響並沒有顯著性差異,傳言超標、不安全的說法並不正確。
資料來源:
環境部 - 「非屬原子能游離輻射管制網」基本知識:電磁波從哪裡來」
世界衛生組織 - 輻射:電磁場 (Radiation: Electromagnetic fields)
諮詢專家:
新光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 - 柳朋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