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協助教師在課堂中更有效融入媒體素養教育,並回應 AI 時代帶來的學習與教學挑戰,這次給老師們的教學研習營匯集第一線教學與查核實務。在 2025 年 9 月 13 日(六),這場以「拉近教學現場與媒體素養教育的距離」為主題的台南教師研習營,於成大國際會議廳第二演講室舉行。從傳統大眾媒體、社群平台到生成式人工智慧,帶大家系統性梳理「教什麼、怎麼教」,並以案例與工具示範,協助教師把概念落實到課堂。
來自不同學校的教育工作者齊聚一堂,目標是提升教師對媒體素養的理解與應用能力,同時探索如何在課堂中引導學生面對資訊爆炸與 AI 時代的新挑戰。
本次在台南舉辦的教學研習營由多個單位共同協辦,包括 MyGoPen 麥擱騙、假新聞清潔劑、Google、以及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媒體素養研究室,內容涵蓋媒體識讀、網路安全與數位素養等核心領域。研習營除了提供老師們專業進修的機會,更是一個跨領域交流的活動,期望能為教育現場帶來更多創新與啟發。
研習課程一開始,來自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媒體素養研究室的劉慧雯教授,帶老師們解析了許多案例,從大眾媒體、社群媒體一路延伸到生成式 AI,拆解關鍵概念與課堂實作方向。像是把焦點放在「生成式人工智慧」與課堂教學的結合。她以貼近生活的新聞案例,示範如何把理論與實務串在一起,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練習判讀與表達。
劉教授提醒,媒體使用帶來的自我反思,其實正在悄悄影響下一代對世界的理解與參與方式,AI 也給了老師們很多的考驗,聰明地共存和善用 AI 工具,可以帶來更多的進步;因此課程不只教工具,更要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要這樣使用媒體」。同時,她也提出更精準規劃國中小媒體素養課程的做法——從學習目標、教學設計,一步步拆解老師在課堂上的關鍵動作。
隨後登場的 「假新聞清潔劑」,把議題拉向公民素養。假新聞清潔劑特別強調出發點是愛與關懷,在科技與 AI 日益成熟的環境裡,孩子需要的不只是操作技巧,還要有面對訊息時的識讀態度與公民責任。團隊分享了多個真實案例,說明內容農場如何影響社會想像、公共討論與人際互信。
假新聞清潔劑並示範在課堂中可用的討論引導與活動設計:從辨識手法、比對來源到追溯動機,試著練習把「好奇心」化為「查證力」。實際現場帶大家一步步透過好用的查證工具,來解決生活上遇到的問題。
最後由 MyGoPen 帶來第一線查核經驗,梳理國際事實查核的最新變化與趨勢,並回應 AI 時代台灣面對的各種挑戰:面對生成內容與快速擴散,如何提高辨識與自我校正的能力?總編審 Charles 分享了多款實用工具與查證流程,從關鍵字策略、反向圖片搜尋到影片查核,不藏私地分享教學簡報,讓老師輕鬆取得豐富的國際查核資源,搭配課堂可直接套用的範例。
針對台灣經常遇到的不明境外資訊,MyGoPen 也提出應對心法與實務建議:建立可信來源清單、理解在地脈絡、維持多元資訊攝取,並以「影響程度與急迫性」作為應變的優先排序。
整天的分享節奏明快、案例飽滿。從 AI 與課綱的整合、內容農場的釐清,到事實查核的國際視野與在地實作,講者們提供了老師們可帶回班級就上手的方法,也把媒體素養課程的高度與溫度,一次補齊。老師們也大方分享在教學實務上遇到的狀況,如何藉由當天的課程內容,以清楚的學習目標、教學活動與評量方式,讓教師能把抽象概念轉為可操作的學習任務。
課程結束後,許多教師都給予了高度肯定。大家普遍認為,媒體素養已是學生全面發展不可或缺的一環,特別是在 AI 正突飛猛進發展的時代,培養辨識與分析能力比以往更顯重要。透過這次研習的討論與資源交流,老師們不僅收穫了豐富的教學方法與實用工具,也在互動中建立起跨校合作的契機,讓媒體素養教育能夠在更多課堂裡持續延伸與發酵。
來自不同學校的教育工作者齊聚一堂,目標是提升教師對媒體素養的理解與應用能力,同時探索如何在課堂中引導學生面對資訊爆炸與 AI 時代的新挑戰。
本次在台南舉辦的教學研習營由多個單位共同協辦,包括 MyGoPen 麥擱騙、假新聞清潔劑、Google、以及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媒體素養研究室,內容涵蓋媒體識讀、網路安全與數位素養等核心領域。研習營除了提供老師們專業進修的機會,更是一個跨領域交流的活動,期望能為教育現場帶來更多創新與啟發。
研習課程一開始,來自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媒體素養研究室的劉慧雯教授,帶老師們解析了許多案例,從大眾媒體、社群媒體一路延伸到生成式 AI,拆解關鍵概念與課堂實作方向。像是把焦點放在「生成式人工智慧」與課堂教學的結合。她以貼近生活的新聞案例,示範如何把理論與實務串在一起,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練習判讀與表達。
劉教授提醒,媒體使用帶來的自我反思,其實正在悄悄影響下一代對世界的理解與參與方式,AI 也給了老師們很多的考驗,聰明地共存和善用 AI 工具,可以帶來更多的進步;因此課程不只教工具,更要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要這樣使用媒體」。同時,她也提出更精準規劃國中小媒體素養課程的做法——從學習目標、教學設計,一步步拆解老師在課堂上的關鍵動作。
隨後登場的 「假新聞清潔劑」,把議題拉向公民素養。假新聞清潔劑特別強調出發點是愛與關懷,在科技與 AI 日益成熟的環境裡,孩子需要的不只是操作技巧,還要有面對訊息時的識讀態度與公民責任。團隊分享了多個真實案例,說明內容農場如何影響社會想像、公共討論與人際互信。
假新聞清潔劑並示範在課堂中可用的討論引導與活動設計:從辨識手法、比對來源到追溯動機,試著練習把「好奇心」化為「查證力」。實際現場帶大家一步步透過好用的查證工具,來解決生活上遇到的問題。
最後由 MyGoPen 帶來第一線查核經驗,梳理國際事實查核的最新變化與趨勢,並回應 AI 時代台灣面對的各種挑戰:面對生成內容與快速擴散,如何提高辨識與自我校正的能力?總編審 Charles 分享了多款實用工具與查證流程,從關鍵字策略、反向圖片搜尋到影片查核,不藏私地分享教學簡報,讓老師輕鬆取得豐富的國際查核資源,搭配課堂可直接套用的範例。
針對台灣經常遇到的不明境外資訊,MyGoPen 也提出應對心法與實務建議:建立可信來源清單、理解在地脈絡、維持多元資訊攝取,並以「影響程度與急迫性」作為應變的優先排序。
整天的分享節奏明快、案例飽滿。從 AI 與課綱的整合、內容農場的釐清,到事實查核的國際視野與在地實作,講者們提供了老師們可帶回班級就上手的方法,也把媒體素養課程的高度與溫度,一次補齊。老師們也大方分享在教學實務上遇到的狀況,如何藉由當天的課程內容,以清楚的學習目標、教學活動與評量方式,讓教師能把抽象概念轉為可操作的學習任務。
課程結束後,許多教師都給予了高度肯定。大家普遍認為,媒體素養已是學生全面發展不可或缺的一環,特別是在 AI 正突飛猛進發展的時代,培養辨識與分析能力比以往更顯重要。透過這次研習的討論與資源交流,老師們不僅收穫了豐富的教學方法與實用工具,也在互動中建立起跨校合作的契機,讓媒體素養教育能夠在更多課堂裡持續延伸與發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