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先知道:
(1)傳言「吃清粥、饅頭,低密度膽固醇不降反升」為錯誤資訊,白粥、饅頭為碳水化合物,影響的是「三酸甘油脂」而非「低密度膽固醇」。(2)病人低密度膽固醇不降反升,應是沒有遵照醫囑吃藥、其他隱藏性的高油飲食造成的,降膽固醇藥物已由 WHO 宣告對照療效,只有降多降少、不會反而升高,傳言「高碳水飲食害的」為錯誤資訊。
網傳「誤以為清淡飲食,結果膽固醇飆高」的貼文,提到有病例原本低密度膽固醇太高,醫師開藥並衛教清淡飲食,但二個月後低密度膽固醇不降反升,結果竟是誤以為清淡是吃白粥、吃麵、水果害的。但專家表示,傳言混淆「三酸甘油脂」與「低密度膽固醇」,澱粉、果糖會增加血糖,而血糖會轉換成三酸甘油脂去儲存,傳言卻說成害低密度膽固醇不降反升,為錯誤說法。
吃白飯害低密度膽固醇變高
原始謠傳版本:
50多歲男「吃很清淡」卻膽固醇狂飆!他戒吃肉改吃「這些食物」血脂更高…醫嘆:觀念完全錯誤
主要在社群平台流傳這樣的貼文與相關新聞內容:
查證解釋:
(一)碳水化合物和「三酸甘油脂」有關、跟「低密度膽固醇」無關
傳言提到「都吃清粥、麵、饅頭還有水果」、「低密度膽固醇從 160 反而升到 180」。MyGoPen 致電諮詢新光醫院健康管理部醫療副主任、家醫科醫師柳朋馳,他表示傳言的衛教弄錯方向,病例所說的吃白粥、白麵、白饅頭這些都是單純的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跟低密度膽固醇並沒有關係,而碳水化合物是跟「三酸甘油脂」有關係,因為屬於碳水化合物的澱粉會增加血糖、水果中的糖分也會提高血糖,而血糖會轉換成三酸甘油脂去儲存,所以會跟碳水扯上關係的是「三酸甘油脂」,並不是傳言說的「低密度膽固醇」。
柳朋馳補充表示,除非病人吃碳水化合物的時候也吃進去了高油脂,才會發生低密度膽固醇變高,最容易發生的情況是烹煮方式,例如炒飯、炒麵時把油加進去,或是蛋糕、麵包、餅乾加了奶油,飽和脂肪酸太多才會導致影響膽固醇,但是病人自述飲食清淡都吃清粥、麵、饅頭,除非病人是饅頭夾油條、白粥配肥肉,才會有吃進油脂的問題,但一般人所謂的「清」、「淡」,應該是指不油、不重口味,傳言錯誤連結碳水化合物和低密度膽固醇。(二)總膽固醇的數值是一個公式 三酸甘油脂只算⅕
傳言說「醣分攝取過多其實反而會讓血脂變得更高」。柳朋馳指出,民眾比較熟悉的是體檢報告上的各種項目和數字,其中有「總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也就是壞的膽固醇,以及「高密度膽固醇」、也就是好的膽固醇,然後還有一個項目是「三酸甘油脂」,柳朋馳表示,當血液中的「總膽固醇」或「低密度膽固醇」濃度超標,就稱為「高膽固醇血症」。而理論上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 要小於 200 mg/d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小於 130,至於高密度膽固醇男性大於 40,女性大於 50,但有研究指出過高的高密度好膽固醇還是有壞處、是一種 U 型的風險,目前並無統一標準,一般而言大於 70 到 80 還是仍然需要注意。
柳朋馳進一步解釋,上述這些跟膽固醇有關的項目和數字,彼此的關係是基本上只要三酸甘油脂小於 400 以內,則總膽固醇的公式會是「高密度膽固醇」加「低密度膽固醇」 加 5 分之 1 的「三酸甘油脂」,所得到的這個總膽固醇數字因為是組合的結果,所以有時候是好的膽固醇很高,高到 80、90,而壞的膽固醇雖然低,但加一加搞不好還是破 200,但是醫師會認為這種是因為好的膽固醇高所造成的,還算可以能接受,但是如果病人是高風險族群,這時候就會希望還是降低一些比較好,由於目前所有的藥物都是針對降低低密度壞膽固醇的、並沒有降低高密度好膽固醇的,所以會以「總膽固醇」當作把關機制,如果高密度的好膽固醇破百、會擔心造成總膽固醇異常偏高,就會依照五大風險因子評估是否要吃降膽固醇藥:
- 如果沒有任何一項風險因子,那就單獨只看壞的膽固醇,壞的膽固醇如果超過 190 就要吃藥。
- 如果有一項風險因子,壞的膽固醇超過 160 、「或者」總膽固醇超過 240 就要藥物介入。
- 如果是兩項,不管是大於、等於兩項的話,壞的膽固醇超過 130、「或者」總膽固醇超過 200 就需要藥物。
上述降膽固醇藥物介入的時機都是依「低密度膽固醇」跟「總膽固醇」的變化、連動關係去判斷,總膽固醇雖然包括了 5 分之 1 的三酸甘油脂,某些類別的降「低密度膽固醇」的藥也兼有降「三酸甘油脂」的效果,但是三酸甘油脂並不是吃不吃「降膽固醇藥」的直接因素,此外,三酸甘油脂的部分則是獨立討論,另有針對三酸甘油脂的其他機轉藥物,這些用藥條件也是健保目前的開藥規範。傳言說「醣分攝取過多害血脂變高」,將「血脂」中不同項目混淆,為錯誤說法。(三)傳言衛教方向錯誤 民眾可能反而吃錯
傳言說「吃白飯害低密度膽固醇變高」、「無論是控制血脂還是血糖,都不能忽略蛋白質的攝取」。柳朋馳強調,傳言的病例一開始就說是低密度膽固醇太高,那就應該從「清淡」是指避免高油烹調、減少潛在的動物性脂肪、紅肉、飽和脂肪等等去衛教,但傳言卻說二個月下來「吃白飯害他更惡化、控制血脂不能忽略蛋白質」,民眾可能因此以為要多吃蛋白質的意思是要多吃肉,將少油、好的蛋白質誤會成糖醋魚、滷魚肚,但是即使是好蛋白質的魚肉也會因為部位、烹調方式而變成高油脂,傳言說法「吃白飯害血脂惡化」、「害低密度膽固醇惡化」,這句話的正確說法應是「害三酸甘油脂惡化」,而「不能忽略蛋白質」則過於簡單籠統,可能造成誤導反而和真正應該要做的、要吃的背道而馳,傳言說法部分錯誤、部分易誤導。(四)「低密度膽固醇」的標準有彈性、客製化
傳言說「他的低密度膽固醇大約 160,正常應該要低於 100,超過 130 就建議使用藥物控制」。柳朋馳指出,就像上述提到的:
- 總膽固醇要小於每百毫升 200 毫克(mg/dl)
-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小於 130
-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男性大於 40,女性大於 50,超過 80 要注意
柳朋馳表示,傳言提到低密度膽固醇標準是 100、超過 130 要吃藥,但這樣的說法並不完整、也不精準,關於標準是 100 的部分,例如糖尿病病患就要控制在 100 以下,而心血管高風險族群甚至要到 70 以下,如果是極高風險的人甚至要 50 以下;而如果是講開始吃藥的 130,有些人 160 才需要吃藥、有些人是 190 才需要吃藥,差別就在要依照心血管的高風險因素下去計算評估,因此藥物介入的時機其實是個人化的、彈性的,不是光看絕對數字而已,每個人的背景條件不同,所以要控制到低於多少的標準、或是必須開始吃藥的標準都是客製化的。傳言說法易誤導。
此外,前面有提到碳水化合物影響的其實是三酸甘油脂,臨床上三酸甘油脂的目標是 150 以內,但假如是 200 以上合併高密度的好膽固醇小於 32,這樣就可能會對心血管有影響,這時就會希望民眾加強控制,而如果高到 200 以上就要警覺,如果已經是 250 以上就會需要藥物介入,甚至是 500 以上的話就要立即用藥。(五)病人沒吃藥 而不是吃碳水吃到膽固醇變高
傳言說「低密度膽固醇 160,所以開藥給他,並提醒注意飲食,二個月清淡飲食後反而升到 180」。柳朋馳指出,這個病例基本上應該是根本沒吃藥,希望藉由清淡飲食改善、暫時選擇不吃藥,不然再怎麼樣效果偏低的藥,只要病人乖乖吃的話一定會降,差別只在於原本預期降 40%、30%,結果後來竟然只降 10% ,效果不如預期的降多降少而已,因為降膽固醇藥物是連 WHO 都已經公告這些不同類別的藥物強中弱的分配是怎樣、幾毫克的藥可以降多,這等於是一對一的去比較、已經宣告的結論,不可能吃藥卻越吃越高,而病人的高碳水飲食是影響三酸甘油脂而非膽固醇,傳言所說的病例應該給予低油飲食降低密度膽固醇、並叮囑應遵照醫囑服藥才對,而不是要他避免碳水。傳言衛教方向錯誤、為錯誤資訊。慢性病患飲食應與醫師、營養師諮詢
柳朋馳指出,雖然膽固醇 7 成都是人體合成、飲食中降到再低也有極限,但飲食中的原料更充足,也可能會讓肝臟合成膽固醇變多,因此衛教飲食、飲食行為改變仍有意義,飲食是「調整」不是「限制」,和醫師、營養師充分討論溝通,還是可以兼顧營養、健康與美味。結論
總結而言,傳言弄錯碳水化合物與血脂的關係,總膽固醇包括「高密度、好的膽固醇」、「低密度、壞的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碳水化合物會影響的是「三酸甘油脂」、而非「低密度膽固醇」,傳言為錯誤資訊。
衛教資源:
國健署 - 老年期營養資源手冊:高血脂的藥物治療
諮詢專家:
新光醫院 健康管理部醫療副主任、家醫科醫師 - 柳朋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