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先知道:
(1)酪梨高鉀,但國健署曾公開衛教,高鉀食物可防血壓上升,但過量反而有害健康。傳言並未提醒、易誤導。(2)傳言說每天半顆、一顆,但卻未提醒應是「取代」油脂與堅果種子類、而不是「額外」攝取,也沒特別提醒酪梨不是水果類,易造成誤解。
網傳「吃對酪梨,連醫生都不敢相信報告」影片,提到酪梨高鉀能穩定血壓、每天吃半顆一顆最合適,腎臟病患或是服用抗凝血藥物者不適合吃酪梨。但專家提醒民眾,酪梨會降低抗凝血藥物 Warfarin 的效果,但抗凝血藥物分類眾多、傳言只講一句含混帶過,易造成病患恐慌,而且也不是腎臟病患就一定不能吃酪梨,應依病情和醫師討論、調整,傳言說法易誤導。
網傳酪梨正確吃法的影片?
原始謠傳版本:
吃對酪梨,連醫生都不敢相信報告!90%的人都吃錯
主要在社群平台流傳這段影片
查證解釋:
(ㄧ)傳言未區分不同族群 腎臟病患可吃酪梨但要調整
傳言提到「酪梨的鉀含量高於香蕉,有助於排除體內多餘的鈉,從而穩定血壓」。MyGoPen 查詢食藥署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酪梨(室溫存放3天)每百公克的酪梨含有 361 毫克的鉀,確實比北蕉(9月取樣)的 304 毫克還要高。MyGoPen 致電諮詢振興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陳韻婷,她表示食物中的鉀攝取量多少,首先要區分族群,沒有慢性病、也就是健康的族群,吃酪梨而吃了比較多的鉀確實能夠保護心臟,例如「得舒飲食」其實就是一種高鉀飲食,同時也高鎂、高鈣,而且健康的成人多吃酪梨,並不會造成腎臟損傷。但是如果是腎臟有問題、或是已經慢性腎臟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病人,因為腎臟已經損傷、衰竭,排不出這麼多的鉀離子,這樣的病人就不適合吃大量的高鉀食物。
傳言說「腎功能不佳者不適合吃酪梨」,陳韻婷也補充表示,腎病患者也不是完全不能吃,而是應該跟他的醫生、營養師討論,依病患抽血的數值動態調整,如果數字超標就先避免一陣子,如果是在範圍內還是可以適度地吃,也許一周一次、或是一周二次,慢慢調整出最適合病患當時的攝取份量和頻率。傳言只講有腎病不能吃高鉀,傳言缺乏整體背景及脈絡區分,為易誤導訊息。(二)高鉀防血壓上升 但過量反而有害健康
傳言說高鉀食物能穩定血壓,MyGoPen 查詢網路上具代表性的公開資料,根據國健署於 2016 年闢謠「吃香蕉好處多抗高血壓防中風?」,提到:
(1)香蕉含豐富的鎂、鉀、碳水化合物,鉀離子能防止血壓上升。
(2)高血壓是腦中風最重要的危險因子,因此適當攝取香蕉,有助於血壓防治,但仍應避免過量攝取反而造成身體傷害。
陳韻婷指出,除了鉀、酪梨還有不飽和脂肪酸,所以酪梨才會被會認為具有心血管的保護作用,但酪梨熱量偏高,因此心血管疾病患者也不能因為看上了它的護心功效而吃太多,否則熱量增加提高了肥胖風險,而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陳韻婷提醒,食物各有優缺點、飲食也不應過猶不及,維持多元、均衡的飲食才是健康的長久之道。
由上述專家說法及衛福部衛教宣導,適當攝取富含鉀的食物可以防止血壓上升,但是還是不能攝取過量,傳言並未提醒吃酪梨的「份量」、「頻率」以及「取代油脂類攝取」等問題,易造成誤解。(三)酪梨取代油脂而不是外加
傳言提到「每天食用半顆到一顆最為合適」,MyGoPen 實測,以小顆酪梨為例、半顆大約一百克。陳韻婷表示,酪梨的油脂比例很高,根據衛福部國健署《每日飲食指南手冊》,酪梨在六大類食物分類中屬於「油脂與堅果種子類」,至今仍有很多民眾不知道酪梨算是油脂類,民眾大多以為酪梨是「水果類」,因此在計算食物份量時「算錯邊」,但其實每百克酪梨含有粗脂肪 6.8 克,和食用油、堅果都是「油脂類」,如果是外食族,聽信傳言所說的酪梨很好,就常常吃酪梨、喝酪梨牛奶,會增加肥胖的風險;而如果平常都已經少油飲食的民眾,以清蒸、汆燙為主的人,用酪梨取代每天食用的油脂份量,例如以酪梨入菜做成酪梨雞肉或酪梨蝦仁沙拉,每天半顆、一顆酪梨的份量並不會造成影響,而且酪梨產季大約只有 2 到 3 個月,在「吃在地、食當季」的原則下,在盛產時以酪梨替代其他油脂類是可以接受的多元、均衡飲食法。
陳韻婷指出,一份油脂的算法是一小湯匙烹調用油、或是一匙的堅果,也相當於 40 克的酪梨,半顆、100克的酪梨差不多是 2.5 份的油脂,國健署《每日飲指南》針對「油脂與堅果種子類」的建議是「3 到 7茶匙油脂及一份堅果種子」,傳言所說每天「半顆到一顆」仍屬範圍內,所以重點是必須將酪梨正確計算在「油脂類」中、取代日常其他油脂攝取,傳言沒有區分平常的飲食狀況、沒有提到酪梨屬於油脂類這個關鍵,易造成誤導。(四)只有 Warfarin 要擔心酪梨 傳言含混易誤導
傳言提到「服用抗凝血藥物者不適合吃酪梨」。陳韻婷表示,臨床上常用的抗血栓的藥物包括「抗血小板劑」(Anti-platelet)、「抗凝血劑」(anti-coagulant)兩大類:
(1) Aspirin 阿斯匹靈、Plavix 保栓通(Clopidogrel)等都屬於抗⾎⼩板類藥物,作⽤⽅式和抗凝血藥物不同。
(2)⽬前臺灣臨床上常用的⼝服抗凝⾎藥物包括傳統的 Warfarin,以及新型⼝服抗凝⾎劑像是 Dabigatran、Rivaroxaban 與 Apixaban 等,而酪梨因為是含維生素 K 量高的食物,會使 Warfarin 抗凝血劑效果變差而不應攝取過量。
陳韻婷指出,從上述資料可知,抗血栓用藥有不同大分類,其中抗凝血用藥又有更細的小分類,病患未必搞得清楚自己吃的是哪一類藥物、而且不是也每一種都要擔心酪梨的問題,傳言不講清楚、易使病患恐慌,傳言易誤導。(五)不止抗凝血藥要小心 高血壓用藥也要注意
傳言提到「酪梨有助於降低壞膽固醇並穩定血壓,對心血管健康有益」,傳言提到酪梨可以穩定血壓。傳言的說法易使高血壓族群以為應該多吃酪梨,但根據藥害救濟基金會宣導,服用四大類藥品的高血壓病人要小心高鉀問題:
(1)血管收縮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如 enalapril、perindopril 等。
(2)血管收縮素受體阻斷劑(ARB):如 valsartan、losartan 等。
(3)保鉀型利尿劑:如 spironolactone、amiloride 等。
(4)腎素抑制劑:如aliskiren 等。
藥害救濟基金會還提醒,若過量食用、飲用高鉀的食品,可能會導致體內鉀離子過高,增加這些藥品不良反應的發生機率,特別是腎功能不好或有心血管疾病的高血壓病人,過量攝取高鉀食品,可能會加重腎臟負擔並造成高血鉀,甚至可能出現肌肉無力、手腳麻、心跳不規律等症狀。
由上述資料可知,傳言說酪梨高鉀、穩定血壓,但卻未提醒正在服用 4 大類藥物的病患要留意高鉀食物,傳言只講正面、不提負面,傳言易誤導。小心過量 免洗湯匙 2 匙份量比較安全
陳韻婷強調,酪梨確實是油脂類中,唯一還有高纖維的食物,例如早上沒有辦法準備很多青菜、準備好油脂食物的時候,就可以很方便的把酪梨當作是一個好的來源,但是在控制份量的情況下,大概就以小顆的半顆、大顆的 4 分之 1 顆為一百公克當作基準,如果這樣還是太多,就能以凹下去比較深的那種免洗湯匙的 2 湯匙的份量,等於是一份油脂、等於是吃一份堅果的份量,這樣操作相對比較安全,也比較不會有過量、長胖的疑慮。結論
總結而言,傳言說酪梨高鉀護心,MyGoPen 查詢發現,近日於馬德里舉行的 2025 年歐洲心臟病學會年會中,丹麥也發表了相關研究證實,裝有植入式心律去顫器(ICD)的病人當中,高鉀飲食組追蹤 39.6 個月後的心臟病、住院和死亡的風險降低 24%,而酪梨也是被提及的高鉀食物。
但其實雖然酪梨有這樣的好處、還是應該適量攝取,傳言雖然也有說每天半顆到一顆最剛好,有腎臟病的人不適合,但其實有腎臟病不是完全不能吃、而是應該依照抽血報告的變化進行彈性調整,與醫師、營養師共同討論決策。傳言說法過於絕對、一刀切,無視臨床病人的多樣性與病情變化的複雜性,傳言說法易誤導。
此外,傳言並未提醒,很多民眾還是以為酪梨是「水果類」,並不清楚酪梨是屬於「油脂與堅果種子類」,酪梨應該在這一類當中與食用油、堅果進行食物的替換取代,傳言說法缺乏根本性的重要資訊,傳言易誤導。而有關於與抗凝血藥物、高血壓藥物的交互作用不但失之於片段、甚至沒講到重點,傳言易誤導。
衛教資源:
國健署 - 鉀 DRI之修訂說明
農業部 農業主題館 - 酪梨
諮詢專家:
振興醫院 營養治療科 營養師 - 陳韻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