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先知道:
(1)傳言提到「軟骨沒有血管」,「軟骨要靠滑液供養養分、關節不動軟骨就餓死」,但半月軟骨有 3 分之 1 為有血管的紅區,且就算受傷人體也不會完全不動,傳言為錯誤說法。(2)傳言說「48小時不動關節鎖死」,但 48 小時是讓肌力下降,肘關節才是全身最容易卡卡、2 到 3 天不動就活動角度受限的關節,傳言說膝關節為錯誤訊息。
(3)「臺灣人穿錯鞋害內側軟骨退化」,內側確實為最常見的軟骨退化部位,但退化原因眾多,鞋子只是可能的原因之一、並非主因,傳言錯誤。
網傳「膝蓋就是這樣壞掉的」、「復健科醫師提醒:這 5 個壞習慣一定要戒掉」影片,提到關節的五大誤區,以為讓關節休息、減少磨損,但關節不動,反而讓軟骨活活餓死、關節鎖死。MyGoPen 諮詢的醫師表示,傳言對關節的解剖構造、系統運作、疾病型態缺乏完整、正確的全面性理解,只以一小部分的事實放大、誇大,再包裝其他少部分的正確資訊,變成模糊混雜的內容、一般民眾難以辨識。專家提醒,避免曝露於養生保健錯假訊息最好的辦法就是以官方機構、醫學中心等具有公信力的單位為資訊來源,才不會誤信誤傳、害己害人。
網傳傷害關節壞習慣的影片?
原始謠傳版本:
膝蓋就是這樣壞掉的!復健科醫師提醒:這5個壞習慣一定要戒掉,別等走不動才後悔!
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
影片來源查證提醒
網傳影片出自內容農場頻道,內容為 AI 生成產製,有偽冒的醫師、混搭不實的說法、不明的資訊出處,MyGoPen 也查證過相關案例。民眾不需細究內容真實性,因為內容農場不應是接收資訊的管道。養生知識應詢問專業的醫生或護理師,而非素未謀面、披著白袍自稱是醫生的人,或是 AI 生成的醫生。
(一)半月軟骨紅區有血管 傳言說法錯誤
傳言提到「比頂級象牙還要光滑的關節軟骨、本身沒有血管」。MyGoPen 致電諮詢臺北市中山醫院骨科醫師、長庚大學助理教授王瀅智,他首先解釋退化性膝關節炎就是關節裡面的半月軟骨退化、造成膝關節發炎,叫做「退化性關節炎」,涵蓋的範圍包括大腿骨上的軟骨、小腿骨上的軟骨,以及半月軟骨,而半月軟骨還有分為「內側半月軟骨」 、「外側半月軟骨」 ,而小腿骨上的脛骨、腓骨,以及大腿骨上的臏骨其實也都有軟骨,這些軟骨剛開始都很平滑,但是如果因為年紀增加、軟骨退化、不當使用或過度使用造成軟骨磨損,會造成「退化性關節炎」以外,從血液或傷口來的感染造成軟骨發炎,或甚至自體免疫疾病像是類風濕性關節炎,也都有可能造成「關節軟骨發炎」。
王瀅智指出,傳言說軟骨沒有血管,其實是骨頭上面的軟骨,也就是上述提到的大腿骨、小腿骨上面的軟骨,因為是貼附在骨頭上面,所以基本上是沒有血管連結的,但是半月軟骨比較靠近關節、比較中間的 3 分之 1,比較薄、也同樣沒有血管,而比較周圍的外 3 分之 1 則是有血管的,骨科會稱它為「紅區」,沒血管的就叫「白區」,交界地帶的就稱為「紅白區」,只要是有血管的半月軟骨區域,就會從血管獲得養分、軟骨不全然都要靠滑液。傳言說「軟骨沒有血管」為錯誤說法。(二)關節液靠「擴散作用」給軟骨養分 即使關節不動、血液循環仍在
傳言提到「關節要節律性壓縮才能將滑液泵進軟骨裡」、「靜養休息會使泵的作用停止,軟骨的營養供應就瞬間斷裂」、「軟骨被活活餓死」。王瀅智指出,傳言說的滑液就是關節液(Synomian fluid),傳言說它是軟骨的雞精,只是想比喻是營養來源的意思,軟骨細胞的養分來源是靠「擴散作用」,利用細胞之間滲透壓的壓力差把營養擴散過去,滑液的養分就是透過這種方式提供給軟骨,但就像前面提到的,半月軟骨有分紅區、紅白區、白區,沒有血管的半月軟骨白區,以及骨頭上的軟骨,才得靠滑液供給養分,傳言說「關節不動、軟骨就餓死」,但其實即使關節不動,細胞之間的擴散作用還是存在,也許可能變少、變差,但不至於是傳言說得「餓死」,而且一般人即使關節受傷、靜養休息,也不太可能完全不動,還是要上廁所、吃飯睡覺,這些日常生活的基本動作都會讓正常的血液循環、生理作用繼續運作,即使植物人都要有看護幫忙定時翻身、做被動的關節活動,傳言「軟骨活活餓死」的說法過於誇張,為錯誤訊息。(三)48小時肌肉不會萎縮、只是肌力下降
傳言提到「超過 48 小時的絕對靜止幾乎等同主動鎖死關節,除了餓死軟骨,還會使周圍肌肉、股四頭肌驚人地萎縮」。王瀅智指出,肌肉 48 小時不動並不會嚴重萎縮,只是肌力會下降,臨床上外傷剛開完刀的病人,18 歲剛拿到駕照騎機車摔斷大腿骨的,躺床大概一周就會肌肉萎縮,兩腿的大腿圍就有差別、必須花幾周復健才能恢復,但其實全身最容易僵硬的關節是「肘關節」、而不是股四頭肌下方的膝關節,手肘關節大約兩、三天沒動,手肘關節就有可能會卡卡的、活動角度受限。
王瀅智強調,所以現在的臨床觀念都是骨折病患鋼板打好、固定好,在止痛控制良好的情況下都是鼓勵病人及早開始復健,就算是無法下床的下肢骨折病人,也會被鼓勵做一些水平活動,像是大腿左右活動、稍微抬高,而即便脊髓損傷的病人,也會被鼓勵要有意志地去抬動腳,這樣多多少少都是有幫助的。
由上述專家說法可知,傳言「超過 48 小時的絕對靜止幾乎等同主動鎖死關節」,並且提到股四頭肌、意指膝關節,但其實最容易僵硬的是肘關節,且 48 小時為錯誤說法,傳言為錯誤資訊。(四)急性期冰敷、緩解期熱敷 無法判斷就找醫師
傳言提到「若在膝蓋處於急性發炎期、紅腫熱痛時熱敷,反而會加劇發炎」。王瀅智表示,一般而言,在紅腫熱痛的急性期、也就是 24 到 48 小時內採用冰敷,這時候冰敷主要有兩個功能,消腫加上止痛,讓微血管收縮而達到消腫的效果,等急性期穩定下來,後續才會熱敷,這時熱敷是要增加血液循環、把發炎物質帶走,讓營養供給幫助復原,但上述的時間切點不是絕對的,有的急性期比較久、要 3 到 5 天,這段時間都是要間歇性冰敷,王瀅智指出,雖然多數民眾都已能知道冰敷、熱敷的時機和差別,但臨床上還是有些民眾不知道,這樣的話就還是給醫生看一下,讓醫生檢查患部的狀況、判斷該冰敷還是熱敷,以及敷多少天等各種照護的衛教。傳言說法雖然正確、但應為一般常識,雖然是衛教宣導、但前言後語不應是恐嚇語氣,傳言內容正確、但表達的方式易誤導。(五)鞋子只是退化性關節炎的原因之一 並非主因
傳言說「足弓是人體防震第一道防線」,「台灣有非常高比例的退化性關節炎患者,都是從內側軟骨開始磨損的,這跟穿錯鞋子有非常大的關係」。王瀅智指出,確實大多數的退化性關節炎都是從內側軟骨開始,但這樣的型態與人體的生物力學有關,內側磨損嚴重的病人會變得有點像 O 型腿,而會造成退化性關節炎的原因包括年紀、體重、姿勢、遺傳,以及工作、日常的經常性動作等等,比如經常負重等等很多原因,鞋子只是原因之一、不是主因,傳言將複雜的多因素所造成的退化性關節炎,簡化成單一個、並非主因的因素,為錯誤資訊。(六)又低又軟的沙發不易起身是日常經驗 傳言誤區的說法過於聳動
傳言說「在又低又軟的沙發中,骨盆後傾、腰椎失去正常弧度」、「起身會對膝蓋關節產生巨大的剪切力,一次次地磨損軟骨」。王瀅智指出,一般民眾的日常經驗中,應該也知道又軟又低的沙發或床並不好起身,因為膝蓋至少彎曲超過 90 度以上、施力不易,髖關節、膝關節深入沙發中,力臂、力矩都不好,起身容易受傷。傳言所說內容正確、但是應是一般民眾都知道的日常經驗,傳言五大誤區、甚至這一項是第一大誤區的說法,傳言易誤導。軟骨若磨光需換人工關節才能改善 症狀治療只能緩解
王瀅智提醒民眾,軟骨磨損所造成的退化性關節炎,民眾常會去做針灸、電療等各種療法,但這些都只是症狀舒緩,對於進行中的軟骨磨耗並沒有辦法抑制,也沒辦法逆轉 ,有些病人嚴重到軟骨都磨不見了,骨頭直接磨骨頭,這種情況還去做各種症狀舒緩的動作是沒有多大用處的,人工關節置換術已經是臨床非常成熟的技術、健保也有給付,除非已經是八、九十歲,不想積極治療,不然在越活越長壽的趨勢下,還是鼓勵民眾多方評估、改善生活品質。
資料來源:國健署 健康好「膝」力結論
總結而言,傳言為部分正確、部分錯誤的內容。正確的部分包括冰敷、熱敷,以及又低又矮的沙發傷膝蓋,但這些應算是一般民眾都已知的常識,傳言宣導給還不知道的人、但卻用恐嚇語氣,傳言敘述表達的手法易誤導。
傳言有關「軟骨沒有血管」、「軟骨要靠滑液供養養分、關節不動就餓死」、「48小時不動關節鎖死」、「臺灣人穿錯鞋害內側軟骨退化」則為錯誤訊息。
衛教資源:
國健署 - 健康好「膝」力
諮詢專家:
臺北市中山醫院骨科醫師 - 王瀅智
延伸閱讀:
【錯誤】網傳糖尿病竟是細菌感染?台北榮總革命療法?內容農場不實AI影片!醫師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