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先知道:
(1)傳言說「加鹽酸,二、三天就好了的醬油」,為食藥署定義四大類製程當中的「水解醬油」,水解醬油是合法的醬油。(2)水解醬油比較便宜、因市場因素所以常以塑膠瓶裝,但並非絕對,傳言「水解」等於「塑膠瓶裝」的說法易造成誤解。
(3)傳言說「水解醬油是超級加工食品」。顏宗海表示超級加工食品目前並沒有標準定義,但他認同這樣的個人觀點。
網傳「塑膠瓶醬油」影片,提到現在很多二、三天就好的醬油,加鹽酸強迫黃豆水解、加氫氧化鈉中和、加水降低鹹度、再加焦糖色素加深顏色。專家表示,上述都是合法的食品添加物,水解醬油是合法醬油,雖然比較不天然、但是也有便宜的優點,屬於市場機制,食藥署已於 2019 年強制標示,民眾與其相信傳言說的「塑膠瓶裝的醬油不要買」,還不如直接看產品標示是不是水解醬油,畢竟「買的是醬油、不是瓶子」。
塑膠瓶裝的醬油不要買?
原始謠傳版本:
不要買塑膠瓶裝的過度加工醬油
主要在 LINE 流傳這段影片
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
(一)只要是合法醬油 都是可以吃的醬油
傳言提到「現在很多醬油是二、三天就好了」、「加鹽酸強迫黃豆水解」、「中和就產生鹽巴、太鹹加水會使顏色變淡、所以放焦糖色素」。MyGoPen 曾於 2019 年 8 月提出「【易誤解】比水還要便宜的低價醬油?勿過度解讀檢驗比較訊息」查核報告,報告中提到:
(1)衛福部食藥署規定,「醬油」是指以大豆、脫脂大豆、黑豆及(或)穀類等含植物性蛋白質的原料,透過「水解」、「速成」、「混合(調合)」或「釀造」的加工方式,可添加食鹽、糖類、酒精、調味料等原料或食品添加物製成的產品。
(2)自 2019 年 1 月起,所有醬油都得在包裝上明確標示「製程」,規範如下圖。
(3)MyGoPen 查詢網路上相關的公開資料,四大類醬油的製造天數大約可以依序分為:
水解醬油(幾天)
速成醬油(幾周)
發酵醬油(幾個月)
調和醬油(不一定)
MyGoPen 致電諮詢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腎臟科醫師顏宗海,他表示當年因為民眾無所適從,衛福部食藥署積極管理,要求必須強制標示、讓民眾有足夠資訊可以判斷自己買到的是什麼醬油,這個標示透明化的政策很好,把選擇的權利交到民眾自己手上,只要是市面上合法上架販售的醬油、就都是符合規定的醬油,差別在於醬油生產的方式不同,成本、價格也不同。(二)其實還沒有標準定義 醫:水解醬油「算是」超級加工
傳言說指稱水解醬油「這樣子超級加工食品就出來了」。顏宗海指出,傳言說水解醬油「加鹽酸強迫黃豆水解、加氫氧化鈉中和、加水降低鹹度、加焦糖色素加深顏色」,傳言講的水解醬油製程都沒錯,傳言「超級加工食物」的說法,顏宗海指出,過去相關的研究已能證實常吃超級加工食物會增加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等等,而所謂的「超級加工食品」意思是指在製作過程中,加了很多種添加物,例如防腐劑、抗氧化劑,像泡麵、火腿、香腸、麵包、餅乾就是很常被提到的超級加工食物,但目前科學界、醫學界對於「超級加工食物」並沒有「標準定義」,例如什麼添加物超過幾項、超過多少比例就叫超級加工食物,這些都還還沒有定義,在沒有標準定義的情況下,傳言說「水解醬油」是超級加工食品,只能算是個人意見,但顏宗海也強調,以腎臟科、毒物科醫師的立場而言,他也認同水解醬油算是「超級加工食品」。
由上述(一)、(二)大項所述,傳言並沒有錯誤、只是省略很多重要背景、細節,片段的資訊可能會造成恐慌、誤解,傳言為不夠完整、不夠周全的表達,易造成誤導。(三)自家用醬油建議買好一點 珍惜用量、減少鈉攝取量
傳言提到「如果在家裡面的話,最好不要買水解醬油」。顏宗海指出,外食的小吃店或餐廳,消費者看不到廚房、不曉得用的哪種醬米油鹽,而自己煮比較能控制熱量、鈉攝取量,並且兼顧多元、均衡的飲食型態,既然是家裡要用的、就會建議盡量買好一點,而且醬油的用量也不大、買一瓶可以用很久,用比較貴的醬油也會珍惜用量、進而間接達到減少攝取鈉含量的目的。(四)水解醬油用塑膠瓶是「市場因素」
傳言提到「一個最簡單的話,不要買塑膠瓶裝的」。顏宗海表示,水解醬油因為製程快速、價格比較低,市價通常一個大塑膠桶 4、5 公升才一百多元,水解醬油比較便宜,而便宜的醬油用比較貴的玻璃瓶裝並不符合市場定位,所以水解醬油常用塑膠瓶裝填,「水解醬油+塑膠瓶」不是科學因素或醫學因素,只是因為「市場價格因素」而已,顏宗海強調,並沒有發酵醬油不能用塑膠瓶,或者水解醬油不能用玻璃瓶,「我想不出它有任何理論」。傳言將「水解」等於「塑膠瓶裝」,傳言為易誤導的說法。
顏宗海指出,市面上也有主打精緻風格的小包裝玻璃瓶裝的是調和醬油,而以超市貨架為例,不管玻璃瓶或塑膠瓶,幾乎全都是釀造醬油,在消費者實際購買的是醬油、並不是瓶子的前提下,認清楚產品上標示的是哪種醬油才是最重要的關鍵,而容器的部分只要是在臺灣公開上架銷售的所有食品,包裝容器都必須符合食藥署《食品器具容器包裝衛生標準》的規定,不管是金屬、金屬合金、鍍金屬、玻璃、陶瓷、施琺瑯的器具,或是合成樹脂塗層、塑膠、紙類、植物纖維、與食物接觸面為蠟質等等,甚至含有電極、修補用焊料等也有詳細規定。看清楚標示:四大類的哪一種、鈉含量 才是務實作法
顏宗海指出,發酵醬油都會標榜比較香、比較有風味等等,而售價也普遍比較昂貴,但從醫學觀點來看,有沒有哪些疾病不能吃水解醬油、有沒有哪些疾病不能吃釀造醬油,「我仔細想過,想不出任何疾病」,所以顏宗海強調,「我的答案是不管哪一種醬油其實都是高鈉」、「高血壓、心血管疾病風險的人都應該避免」,顏宗海提醒民眾,這不是水解醬油、發酵醬油兩者有什麼差別的問題,而是醬油這個食品本身就是太鹹、高鈉,四種食藥署定義的醬油都算是高鈉食品,發酵醬油雖然天然、但是有的也很鹹,水解醬油雖然比較不天然,但口味也可能被調整的比較淡,所以與其計較哪種材質瓶瓶罐罐的醬油不要買,還不如看清楚是四大類的哪一種醬油、鈉含量多少,這才是比較正確、比較務實的作法。結論
總結而言,傳言提到的「加鹽酸,二、三天就好了的醬油」,其實就是食藥署規定、強制標示四大類製程其中的「水解醬油」,水解醬油是合法的醬油,不管是「水解、速成、調和、釀造」都是合法醬油,不管是用塑膠瓶裝、或是其他材質的合法食品包裝容器都可以,只要符合強制標示是哪種製程即可,傳言將「水解」說成等於「塑膠瓶裝」,傳言為易誤導的說法。
衛教資源:
食藥署 食藥好文網 - 醬油該如何挑選?一樣的黑矸仔,不一樣製程的醬油
諮詢專家:
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腎臟科醫師 - 顏宗海
延伸閱讀:
【易誤解】比水還要便宜的低價醬油?勿過度解讀檢驗比較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