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先知道:
(1)臺大醫學院院長吳明賢並沒有發佈網傳內容。(2)「失智症」有定義、診斷標準,與傳言說鑰匙弄丟找得回來的是「老化健忘」不同,傳言混淆二者,為錯誤說法。
(3)有很多疾病都可能造成走路變慢、失眠,並非是能「鑑別診斷」的症狀,傳言卻只說成「肌肉退化」、「大腦在調節」,傳言說法錯誤。
(4)老化會讓神經傳導變差、痛感變弱,但傳言卻說成變強、「滿身痛是老人常見生理症狀」,傳言說法錯誤。
(5)醫界過去曾短暫認為老年人血壓標準可放寬,但後續的研究已改寫,目前老人的相關標準與一般人並無不同,傳言說法錯誤。
網傳「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送給中·高齢們的五句話」,網路上還有其他版本像是「北京一醫院院長送給老人的五句話」,但只有開頭不同、其餘內容都完全一樣。經查證,臺大醫學院院長吳明賢表示從未公開說過或撰寫過網路上流傳的內容。另外經醫師檢視,網傳描述的診斷標準與相關老年人的說法,為過於片面與簡化的不實內容。網傳訊息為冒名的錯誤內容。
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給中高齢的五句話?
原始謠傳版本:
🌿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送給中·高齢們的五句話:
很多「病」不算病,只是正常的老化罷了。
一、你這不是病,是老了。
二、很多你以為的病,其實不是病,而是身體老去的訊號。
1.「記性差」不一定就是阿茲海默症,是老年腦的自保機制, 別急著嚇自己,這是大腦在變老而不是病,如果你只是忘了鑰匙放哪,但還能找回來,那就不是癡呆。
2.「走路慢、腿腳不利索」不是癱,是肌肉在退化,解決方法不是吃藥,而是要「多動」。
3.「睡不著」不是失眠症,是大腦在調整節律。
但這不是病,是「睡眠結構」變了,別亂吃安眠藥, 長期靠安眠等藥物入睡,會增加跌倒、認知障礙等風險,老年人最好的安眠藥,是白天多曬太陽、保持規律作息。
4.「滿身痛」不是風濕,是神經老化的正常反應,很多老人說:「我這手臂腿哪哪都疼,是不是風濕、骨質增生啊?」骨質確實會變鬆、變薄,但99%的渾身疼,不是病,是神經傳導變慢,疼痛感放大了,這叫做中樞敏化,是老年人常見的生理變化。
止痛藥不是解決之道;
運動和物理治療,才是調節方式。
可以應用推薦泡腳 + 睡前熱敷 + 輕按摩”,比吃藥有效得多。
5.「體檢異常」不是生病,是指標標準沒更新。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老年人體檢指標要「寬鬆處理」。膽固醇也是一樣。
老年人膽固醇稍高,反而更長壽。
因為膽固醇是合成荷爾蒙和細胞膜的原料,太低反而容易免疫力下降。
高血壓防治指南,也明確指出:老年人降血壓目標是<150/90 mmHg,而不是年輕人的標準<140/90。
不要把老化當生病,不要把變化當病變,老化不是病,是人生必經之路。
💖應該對老人和子女說幾句話:
第一、記住:
不是所有的不舒服都是[病]。
第二、老人最怕“嚇”,不要被體檢報告嚇倒,也不要被廣告忽悠。
第三、子女最該做的事,不是帶父母跑醫院,而是陪他們散步、曬太陽、吃飯、說話,老化不是敵人,錯誤的認知才是。
主要在社群平台和通訊軟體流傳:
查證解釋:
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說過這些話嗎?
對此 MyGoPen 向目前為臺大醫學院院長的吳明賢查證,他表示「從未公開說過或撰寫過網路上流傳的內容或此類言論」、「希望避免錯誤訊息繼續擴散」。網傳訊息為冒名發布的內容。(一)「失智症」有定義、診斷標準 與「老化健忘」不同
傳言提到「記性差不一定就是阿茲海默症,是大腦變老不是病,忘了鑰匙放哪但還能找回來,那就不是癡呆」。MyGoPen 致電諮詢新光醫院健康管理部醫療副主任、家醫科醫師柳朋馳,他表示臨床上會區別什麼叫做「健忘」、什麼叫「失智」,如果經過提醒就可以找到的話,那就屬於健忘、不是失智,失智是屬於近期記憶的問題,病人已經很專心努力去記住了,但是還是隔沒多久就馬上忘記,這就算失智,而如果有這樣的疑似症狀出現,當然要去進一步診斷,依診斷流程進行量表的篩檢 、甚至是一些影像學的檢查,臨床上失智症分類大致分為「血管性失智」、「退化性失智」,例如小中風會造成血管性失智,而阿茲海默症只是退化性失智中的一種。
根據衛福部於 2024 年 3 月公布最新臺灣社區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全國社區 65 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調查結果為 7.99%,阿茲海默型失智症(Alzheimer's disease)占 56.88%最多,阿茲海默症雖然是所有失智類型中人數最多的一種,但傳言「阿茲海默症」與「失智症」劃上等號,失智症其實還有其他類型,說法缺乏疾病背景、分類脈絡,傳言說法錯誤。
MyGoPen 查詢具代表性的公開資料,台灣失智症協會衛教,提到「失智症」與「正常老化」的區別,
(1)老化:可能突然忘記某事,但事後會想起來。若做記憶測試,可能會無法完全記住測試中的物品。
(2)失智:對於自己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完全忘記。 無法記住記憶測試中的物品,甚至完全忘記自己做過測試。
由上述專家說法及專業機構的公開衛教可知,正常老化所造成的「健忘」與「失智症」並不同,而且根據衛福部醫事司出版的《失智症診療手冊》,在第二章「失智症的診斷」、第三章「失智症的評估」中對於各種失智症都有完整、複雜的定義及診斷標準,傳言卻簡化成以「找回鑰匙是老化、健忘」做區分,為錯誤說法。(二)太多疾病都可能造成走路變慢 非鑑別診斷的症狀
傳言提到「走路慢、腿腳不利索,不是癱、是肌肉退化,解決方法是要多動」。柳朋馳指出,走路變慢有可能是因為體能的問題、心肺功能變差、肌少症、神經肌肉病變等等因素,而最需要擔心的是像帕金森氏症也會以走路變慢來表現初始的臨床症狀,或是可能有一些潛在的小中風,這些都容易合併有跌倒的問題,甚至可能要小心會不會是常壓性腦水腫的問題,或是本體感覺變差、甚至是視力變差所導致的看不清楚而慢慢走,以上種種疾病都可能出現走路變慢的症狀、必須檢查認定,如果步速平均每公尺大於 1 秒的話,就是一個需要檢核的時點,但傳言不提這些複雜的各種老人會發生的常見情況,傳言為極度簡化的錯誤訊息。(三)很多問題都可能造成老人失眠 而非以「老了」輕忽
傳言提到「睡不著不是失眠症,是大腦在調整,別亂吃安眠藥,老年人最好的安眠藥是白天多曬太陽」。柳朋馳表示,雖然老化會造成整體的睡眠變得相對比較淺眠,淺眠的過程中睡眠的周期也會縮短,所以老人睡眠時間沒辦法像年輕時睡那麼長,但是老年人睡眠變差還是要去評估很多其他問題,包括情緒壓力、藥物副作用、睡眠呼吸中止症、其他疾病本身造成的,或是精神疾病像是憂鬱症、躁症,或是甲狀腺亢進的問題,這些都有可能造成失眠,所以臨床上會先評估是否有器質性的變化,才來確定失眠的型態,這樣才能知道怎樣介入治療。傳言將老年失眠說成「大腦在調整」,忽略其他疾病的風險,傳言為錯誤訊息。
傳言還提到「老人最好的安眠藥是白天多曬太陽」。柳朋馳指出,有些老人家平常可能白天都關在屋裡、電燈也捨不得打開,導致人體的日光周期混亂、日夜感變差,這種情況之下就有可能會導致失眠問題,例如加護病房的病人常常搞不清楚今天是哪天,就是因為缺乏日夜感而對時間、季節無感,但即使這樣的老人也不應該是「多曬太陽」,以臺灣的日照情況來說、過度曝曬對老年人可能並不適合,比較正確說法應該是「有適當的光照」。傳言不講這是特殊族群、不講曝曬警語,傳言易使人誤以為所有失眠老人都去曬太陽,為錯誤訊息。(四)老化會讓痛感變弱 而不是變強
傳言說「滿身痛不是風濕,是神經老化,老人骨質確實會變鬆,但 99%的渾身疼是神經傳導變慢,疼痛感放大了、中樞敏化」。柳朋馳強調,其實老人家反而因為老化而使神經傳導變差、使得痛感變低,所以常常有老人家或是糖尿病病人,發生心肌梗塞自己都沒有感覺,就是因為對痛感不敏感、辨識上會有錯誤,所以老化是讓痛感變弱、而不是變強,除非老人家可能放大疼痛來吸引家人的關心,這是心理上的問題,傳言說「老化會讓神經傳導變慢、放大疼痛感」為錯誤資訊。
傳言將老人的疼痛感集中討論於神經傳導問題,但柳朋馳提醒,老人家的痠痛與關節潤滑度變差、過度使用、姿勢錯誤、椎間盤突出等慢性問題都可能有關,或是因為年紀大,痠痛、受傷的復原都比年輕時差,傳言不講這些老人家常碰到的各種痠痛的原因,卻只講神經傳導的因素,為易誤導的說法。
此外,網傳「老人骨質確實會變鬆,但 99%的渾身疼是神經傳導變慢」,傳言說法將骨質疏鬆症與全身疼痛講在一起,但柳朋馳補充表示,骨質流失、骨質疏鬆症並不會有症狀、也不會痛,所以被稱為「沈默的疾病」,除非嚴重到壓迫性骨折才會造成疼痛,傳言說法易誤導。(五)老人標準曾短暫放寬 但因更新的大型研究而回到嚴格標準
傳言說「體檢異常不是生病,是指標標準沒更新。世界衛生組織建議,老年人體檢指標要寬鬆處理、膽固醇也一樣」、「老年人降血壓目標是<150 / 90」。柳朋馳指出,目前在老人的部分並沒有針對「血壓」跟「血脂」放寬標準,傳言所講的老人放寬應該是指過去有一段很短的時間,因為當時的研究認為 80 歲以上的老人血壓放寬到收縮壓 150 毫米汞柱比較好,但是後來大約在 2021、2022 年左右,又有更新更大型的研究證明,老人控制在 130 / 80 以內相對還是比較好,如果可以耐受、不會有頭暈等不適的話,甚至希望到 120 / 80 以下,跟控制在140 / 90 的人相比,對於心臟的危險因子都可以達到降低 4 分之 1 左右的風險,所以老人回到一般人的標準還是有幫助的。網傳說法為過去某個片段時間的舊聞、並非現況,傳言說法為錯誤訊息。疾病、老化大不同 傳言混淆、易忽略疾病徵兆
柳朋馳解釋,有一些疾病的確在老年人發生比例較高,這並不代表是一個正常的表現,而必須「介入減災」、或是「避免二次發生」,以腦中風、心肌梗塞、骨鬆為例,老年人的發生比例當然比年輕人高,因為「年齡」本來就是危險因子,這些疾病不能說成都是老化、所以沒關係,如果放任不處理,病人的病程會迅速發展,從行動不便、無法自理、臥床失能,然後肺炎去世;但是如果積極處理,病人就非常有機會控制住病情發展、將病程停留在當時的階段,即使後來病情隨著年齡慢慢惡化,但是慢性病控制的好,還是可以無損生活品質、甚至不影響平均餘命。
柳朋馳進一步表示,介入的時機不是問題、都應該要及早介入,要考慮的反而是治療的程度,如果老人家的預期壽命很短,例如都已經癌症第四期,或是已經 85、90歲,甚至已經開始器官衰竭的病人,這時候還要求糖化血色素要從 7.5 降到 7 以下就太不合理,所以疾病的診斷標準是客觀的,但是病人的條件是主觀的,每個醫師本來就會依據病人的個別情況去調整治療計畫、或甚至放寬治療目標,例如老人家肝、腎功能比較差,開藥用藥都要特別小心,這些都是老人醫療不同於一般人的地方,但是傳言將客觀的「疾病診斷標準」和「只是老化、退化」混為一談,將介於完全健康與明確疾病之間的「亞健康」說成不是問題、不用在意,反而可能錯失及早介入的時機,傳言說法錯誤。結論
總結而言,傳言將「疾病」與「老化」混為一談,臨床上常有「早期糖尿病」、「早期高血壓」等亞健康的階段,這時候雖然還沒有達到疾病診斷的標準,但是已經出現相關症狀,這時候趕快介入,從飲食、生活習慣各方面下手,不但有利控制病情、避免快速惡化,甚至還有可能逆轉,但傳言卻說成「很多病不算病,只是正常老化」、「不要把老化當生病」,傳言說法錯誤。
衛教資源:
國健署 銀髮保健手冊
諮詢專家:
新光醫院 健康管理部醫療副主任、家醫科醫師 - 柳朋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