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先知道:
(1)人工合成的類固醇,就類似於維持人體各種機能的「腎上腺皮質荷爾蒙」,過猶不及都不好,傳言只講類固醇過量的缺點、不講正常使用情況下的優點,傳言為片面的錯誤訊息。(2)傳言說「長期或高劑量」會導致中風,但臨床上急性期才會大劑量,慢性期為低劑量,醫師處方時會判斷「時間」、「劑量」,傳言說法錯誤。
(3)傳言說慢性阻塞性肺病病人自行購買原本醫師開給的急性發作期的類固醇服用,此為「行為問題」、傳言混淆成類固醇本身的問題,傳言說法錯誤。
網傳「退休醫師良心提醒」、「60 歲後這 4 種常見藥,能不吃就別吃,不然中風風險暴增 3 倍」的影片。其中第三種藥提到「類固醇」是美國仙丹,內容描述若是長期、大量使用會導致中風。但專家表示,包括類固醇在內的所有藥物,都有「適應症」範圍、常見「副作用」,所以才需要醫師診斷、處方,而不是自行購買服用、或是聽信來路不明的影片而不敢使用。傳言基於替老年人「減藥」的出發點,但是卻昧於用藥必須由專業人士基於《醫師法》、《藥師法》的法規,來路不明的影片、AI 假人醫師版的內容農場文,無法為民眾的身體健康「負責」,看似善意提醒、好心分享,但是對錯混雜的指引、模糊危險的暗示,如果民眾誤信、照做,反而將自己曝露於未知的風險中,提醒民眾千萬不要輕信、轉傳,以免害人害己。
網傳老人不要吃類固醇?
原始謠傳版本:
🚨退休醫師警告:60歲後這4種藥物能不吃就別吃,不然中風風險驚人暴增3倍,趕緊分享救家人!
主要在社群平台流傳這樣的 YouTube 影片:
查證解釋:
MyGoPen 致電諮詢新光醫院健康管理部醫療副主任、家醫科醫師柳朋馳,他表示傳言的篇幅中大約 8 成沒說錯,但其餘 2 成講得太過頭,而這 2 成的背後則有數不清的用藥專業知識、疾病背景脈絡,過去臺灣確實曾有濫用類固醇的問題,但經過多年的宣導,近年來臨床上反而是民眾矯枉過正、該用不敢用,傳言混淆「行為問題」為「藥品本身問題」。(一)人體「腎上腺皮質荷爾蒙」是天然類固醇 調節生理機能
傳言提到「可能會不知不覺讓人變成糖尿病患。還會造成血液中壞膽固醇、也就是低密度脂蛋白大幅升高」。柳朋馳指出,類固醇過去在臺灣曾被稱為「美國仙丹」,因為能抑制發炎、有效止痛,所以早年常被濫用,不只如此,也因為類固醇有增強運動表現的功效,而在運動場上被濫用、變成禁藥,濫用類固醇會有月亮臉、水牛肩等副作用,主管機關及相關單位多年來宣導、增加民眾對類固醇的認識,濫用問題已有明顯改善。
柳朋馳表示,類固醇藥物的成分,就類似於人體「腎上腺皮質荷爾蒙」,人體本身每天會分泌 7.5 毫克左右的腎上腺皮質荷爾蒙來調節醣類、脂肪及蛋白質代謝,以及免疫、心血管功能等等生理機能,從「腎上腺皮質荷爾蒙」、「類固醇」的比較就不難得知,「類固醇」的副作用包括第一是增加食慾、第二是會有「留水」的效果,所以血壓可能因此上升,第三則可能影響脂肪的代謝,因為類固醇它就是一個「固醇類」的東西,但這些都算是相對慢性的表現,傳言雖然沒有說錯,但是缺乏藥理知識、人體功能的基本背景及脈絡,為易誤導的說法。(二)「長期或高劑量」為錯誤說法 急性期才會大劑量
傳言提到「長期或高劑量的類固醇使用,會讓身體滯留鈉和水,導致血壓升高」。柳朋馳指出,當病人有自體免疫疾病 、急性氣喘發作等情況時,類固醇就需要以脈衝式、大劑量投藥,這種用藥型態就會抓 1 到 2 個禮拜內,把病況壓下來之後再轉成一般的口服劑量,傳言說「長期或高劑量」的類固醇,傳言語意並不清楚,因為類固醇使用的二大關鍵就是「時間」、「劑量」的拿捏,臨床上急性期會大量、但短時間,慢性期會小劑量、長時間,傳言「長期或高劑量」說法錯誤。(三)每天一點點劑量控制住病情 好過大發作、大投藥
傳言說「氣喘、過敏性鼻炎等疾病,如果情況許可,建議優先考慮吸入劑或鼻噴劑這類的局部劑型,而非口服藥物」。柳朋馳補充表示,上述提到使用類固醇的關鍵是「時間」、「劑量」,所以如果可以把精準的劑量、局部作用在患部,那就是最好、最有效率的投藥,也能避免口服類固醇所帶來的全身性副作用,因此如果像是傳言所講的氣喘、過敏性鼻炎,或是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等的慢性控制期,當然可以用局部投藥,像是噴劑、吸入劑當作日常的保養,用一點點的劑量把每天的病情控制好,而不要保養不好、導致急性發作只好用大量類固醇壓制病情。
柳朋馳表示,過去臺灣濫用類固醇、但近年來反而很多民眾對類固醇聞之色變,柳朋馳強調,矯枉過正都是不好的,只要正確、適當使用,任何藥物成分都能發揮效用,反之,如果濫用、亂用,則再好的藥物成分也會出問題,柳朋馳以類固醇口服藥通常一顆 5 毫克為例,過敏鼻噴劑一年 365 天噴下來的劑量差不多是 1 到 2 顆藥的劑量,但如果急性發作需要使用口服的話,每一天使用的毫克量就差不多是體重的至少一半以上,也就是說 70 公斤的人要用到 35 毫克劑量,等於一天就要吃至少 7 顆以上,那還不如每天乖乖噴一點、不要發作比較好,這樣總體劑量還比較少。(四)濫用是「行為問題」 不是類固醇本身的問題
傳言說「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病人,發作時醫師開給短期口服類固醇」、「後來自行到藥局購買」。柳朋馳強調,傳言所講的病例是「行為問題」,不管是急性期劑量或是慢性期劑量,上述疾病的口服類固醇是「處分藥」、須由醫師處方開出,病人未經處方就私自購藥服用,下次急性發作時就這樣自己診斷、自己買藥,或是買來平常當慢性期保養用,都是濫用藥物的錯誤行為,傳言不講清楚這是「行為問題」,卻混雜成像是類固醇本身的問題,為錯誤說法。
柳朋馳再以類固醇皮膚藥膏為例,溫和的類固醇藥膏是「指示藥」、強效的類固醇藥膏是「處方藥」,這些外用藥膏治療期間通常也就一、兩個禮拜,頂多十幾天,並不至於有濫用、過量的問題,但是有些家長即使小孩都被蚊子咬的亂七八糟了、濕疹抓破皮流湯流膿了,醫師要開類固醇藥膏都還會被家長制止,強調不想給小孩碰到類固醇,柳朋馳認為這很像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一樣,重點是也沒有真的被蛇咬過、卻還是跟著怕草繩,這反而是臨床上民眾過度恐懼類固醇的實際情況,傳言只講濫用、卻沒提有另外一大族群該用不敢用,易造成誤導。
資料來源:食藥署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仙丹還是毒藥?正確認識類固醇(五)長期吃類固醇的人不可自行停藥 以免「戒斷症候群」
傳言標題說「60 歲後這 4 種常見藥,能不吃就別吃」,第三種提到「類固醇」,但根據衛福部食藥署的衛教宣導,類固醇「不可自行停藥」,「長期服用類固醇者,切勿自行停藥,以免引發『戒斷症候群』,嚴重時可能出現全身無力、低血壓、甚至昏迷等狀況,因此應遵循醫囑按時服藥,由醫師評估是否逐步調整藥量」。傳言不提醒民眾不可自行停藥、想要減藥也應該先與醫師討論,傳言直接說「能不吃就別吃」,易造成民眾誤會,因恐懼而可能自行停藥、減藥,傳言為錯誤資訊。
資料來源:食藥署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類固醇安全使用 7 大守則結論
總結而言,傳言說老人不要吃四種藥、增加中風的風險,其中第三種提到「類固醇」。但專家表示,類固醇可以緩解紅、腫、熱、痛的發炎現象,「適應症」包括用來治療關節炎、嚴重過敏、氣喘及某些免疫失調疾病等,但凡是藥物都有「副作用」,只要是醫師開出的口服、外用「處方藥」,或是到藥局向藥師購買的類固醇「指示藥」藥膏,都是經過專業把關、不用擔心濫用問題,但若是自行向地下電台、或來路不明的偏方,購買偽摻不明成分的藥品、保健食品,就有可能吃下類固醇、甚至是過量的類固醇,傳言不講合法用藥才是關鍵,卻只講類固醇的副作用,傳言為錯誤資訊。
衛教資源:
衛福部 食藥署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仙丹還是毒藥?正確認識類固醇
類固醇安全使用 7 大守則
食藥闢謠專區 - 有人說類固醇傷胃傷肝傷腎,最好不要用,這是真的嗎?
衛福部 國衛院 - 長期服用口服類固醇會有嚴重副作用 如果只吃短期呢?
諮詢專家:
新光醫院 健康管理部醫療副主任、家醫科醫師 - 柳朋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