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先知道:
(1)傳言提到老人不要吃布洛芬類(ibuprofen)的止痛藥、因為會傷腎,但專家表示,原本就腎功能差的才要注意,正常人短期吃不受影響,傳言說法錯誤。(2)傳言說布洛芬會導致「腎源性高血壓」、中風風險暴增 3 倍,但專家表示,傳言忽略疾病有一定的病程發展過程,傳言「污名化布洛芬」、傳言錯誤。
網傳「退休醫師良心提醒!60 歲後這 4 種常見藥,能不吃就別吃,不然中風風險暴增 3倍!」提到的第一種藥就是止痛藥布洛芬,理由是會增加腎臟負擔、導致高血壓,提高腦中風風險。但專家表示,常見的止痛藥分類很多種,民眾也未必搞得清楚其中的細節和差別,但只要是醫師開的「處方藥」、在藥局向藥師買的「指示藥」,就不需要擔心,反而通常最容易出問題的是跟地下電台買藥而不自知吃下相關成份,或是自行重複領藥、買藥而導致藥物過量(Overdose)。
很多老人因為慢性病等諸多疾病,每天都要吃很多顆藥,傳言基於替老年人「減藥」的出發點,但是卻昧於用藥必須由專業人士基於《醫師法》、《藥師法》的法規,來路不明的影片、AI 假人醫師版的內容農場文,無法為民眾的身體健康「負責」,看似善意提醒、好心分享,但是對錯混雜的指引、模糊危險的暗示,如果民眾誤信、照做,反而將自己曝露於未知的風險中,提醒民眾千萬不要輕信、轉傳,以免害人害己。
很多老人因為慢性病等諸多疾病,每天都要吃很多顆藥,傳言基於替老年人「減藥」的出發點,但是卻昧於用藥必須由專業人士基於《醫師法》、《藥師法》的法規,來路不明的影片、AI 假人醫師版的內容農場文,無法為民眾的身體健康「負責」,看似善意提醒、好心分享,但是對錯混雜的指引、模糊危險的暗示,如果民眾誤信、照做,反而將自己曝露於未知的風險中,提醒民眾千萬不要輕信、轉傳,以免害人害己。
老人不要吃止痛藥?60 歲後這 4 種藥不要吃?
原始謠傳版本:
退休醫師良心提醒!60歲後這4種常見藥,能不吃就別吃,不然中風風險暴增3倍!
主要在社群平台流傳這段 YouTube 影片:
查證解釋:
MyGoPen 致電諮詢新光醫院健康管理部醫療副主任、家醫科醫師柳朋馳,他表示傳言的篇幅中大約 8 成沒說錯,但其餘 2 成講得太過頭,而這 2 成的背後則有數不清的用藥專業知識、疾病背景脈絡、病人條件差異,傳言錯誤資訊。(一)原本就腎功能差的才要注意 正常人短期吃不受影響
傳言提到「台灣幾乎家家戶戶的藥箱裡都有布洛芬」、「會影響腎功能」「老人能不吃就別吃」。柳朋馳指出,布洛芬(ibuprofen)是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的一種,布洛芬的副作用的確包括傷腎,因為布洛芬是第一代、會作用於 COX-1 類的 NSAID,這樣的機轉本來就有傷腎的疑慮,但是這裡講的傷腎是指病人本來的腎功能就已經很低下的,例如腎絲球過濾率只剩下3、40%的人,但如果在正常健康的人,就不太會因為短期吃了布洛芬、腎功能就損傷了,不會說吃了幾次布洛芬腎就傷了、壞了。傳言說法錯誤。(二)心血管病程發展需要時間 醫學是無數的複雜選擇
傳言說「布洛芬會影響腎功能,身體會留住更多的鈉和水,不知不覺讓血壓緩慢升高」,「可能會讓中風機率提高整整三倍」。柳朋馳指出,傳言所敘述的是「腎源性高血壓」,意思是滯留體內的水分會造成水腫、引發腎原性高血壓,再進展到傷害血管、然後再「中風風險暴增 3 倍」,傳言所說的過程「跳太快」、「污名化布洛芬」,忽略疾病有一定的病程發展過程和所需的時間。
柳朋馳補充表示,傳言主要是針對老人家,而腎絲球過濾率本來就有年齡的不利因素,所以傳言不能說全錯、但也沒辦法說它都對,醫學在對錯之間還有很多病人的條件、其他共病共變項目、時間壓力、外在環境條件等,不是輕易幾句話就能說盡的,傳言標題「60 歲後這 4 種常見藥,能不吃就別吃」有關布洛芬的部分為過度簡化,缺乏用藥、疾病整體觀念的片段內容,傳言為錯誤說法。(三)若是醫師處方就不用擔心 亂買、亂吃才會出問題
傳言提到「有病人因未退化性膝關節炎,持續吃了三年多的雙氯芬酸,最後竟然害他中風」。柳朋馳表示,雙氯芬酸(diclofenac)和布洛芬(ibuprofen)都是非選擇性的非類固醇消炎藥,也就是說會抑制 COX-1 及 COX-2 的活性,由於會抑制 COX-1 而有較高的胃部不良反應風險,這些藥物確實常用於退化性關節炎的病患,在食藥署的藥政管理類別上,布洛芬是指示藥(Over-the-counter,OTC)、能在藥局買到,而雙氯芬酸有分皮膚外用劑型、口服劑型,口服劑型的雙氯芬酸是處方藥(prescription medicine)、必須要由醫師開立處方。
柳朋馳指出,傳言提到「退化性關節炎病患一天吃二顆」,口服的雙氯芬酸是處方藥,只要是醫師開的雙氯芬酸,醫生就必須評估肝、腎、血壓等各種風險,醫師必須對診斷、處方負責,所以如果是醫師開的就不用擔心,但臺灣最常見的情況是老人家聽信地下電台賣的藥,或是呷好倒相報、親友之間互相贈藥,或是利用健保雲端藥歷還沒同步更新的時間差重複在不同院所領藥,導致過量的劑量提高了副作用風險。傳言沒有交代病人藥物的來源、是否濫用,就將不良反應歸因於藥物本身,忽略病人是否正確用藥的問題,傳言為錯誤資訊。(四)乙醯胺酚的止痛效果較差、傷肝
傳言還提到「可考慮使用普拿疼乙醯胺酚,對血壓影響較小的藥物」,但柳朋馳表示,乙醯胺酚傷肝,臺灣人常見肝病、脂肪肝,不想傷腎、影響血壓,難道傷肝是比較好的選擇,這就回到上述所說,醫學在對錯之間有各種複雜性。
此外,柳朋馳也補充表示,乙醯胺酚的止痛效果較差,病人已經很痛的時候,吃乙醯胺酚可能沒效,而疼痛是除「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四大生命徵象外,已經被稱為「第五生命徵象」的重要指標,如果疼痛壓不下來,痛起來血壓也會上升、增加血管出血的風險,這就又回到不想傷腎、不想影響血壓,而不吃布洛芬,但改吃乙醯胺酚、繞了一大圈還是回到腎、血壓連動的原點,柳朋馳表示,這就是醫學困難之所在、也是價值之所在,病人的條件各個不同、病情千變萬化,傳言的說法卻是幾句話就說完,講的像是「通則」、適用每個人、每種情況,傳言將複雜的醫學知識、彈性的臨床應變極度簡化,傳言為錯誤訊息。結論
總結而言,傳言說 60 歲老人最好不要吃四種藥,第一種就是止痛藥,傳言提到「布洛芬」(ibuprofen)、「雙氯芬酸」(diclofenac),二者都是第一代的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的,因為不具有選擇性、會同時抑制 COX-1 和 COX-2,而抑制COX-1 的副作用就包括腸胃道出血、腎損傷,所以傳言建議使用另一大類「中樞止痛藥」、也就是民眾口語常以普拿疼代稱的「乙烯胺酚」。但專家表示,「乙烯胺酚」的止痛效果比較差、且不具「消炎」作用,傳言後面提到的「退化性關節炎」病例就無法靠乙醯胺酚止痛,如果有腎、消化道的考量,則可考慮第二代 NSAIDs,選擇性作用、只抑制 COX-2 的藥,專家強調,不同成分之間的差異、代換並不是簡單的事,更何況不同病人的條件不同、同一個病人也有前後病況不同,傳言說法一概而論、污名化布洛芬,傳言說法錯誤。
衛教資源:
藥害救濟基金會 - 止痛藥不是吃越多好越快 小心肝腎衰竭
台中榮總 - 不可不知的止痛藥
諮詢專家:
新光醫院 健康管理部醫療副主任、家醫科醫師 - 柳朋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