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先知道:
(1)美國 CDC 的 ACIP 委員會確實於 9月 19 日建議新冠疫苗應基於「個人決策」。(2)但臺灣 CDC 隨即澄清,強調是「成人高風險對象」仍建議接種,只是新增醫病臨床共同決策,「並非是不建議接種」。傳言說法缺乏臺灣的政策說明。
(3)美國衛生部長小羅勃甘迺迪(Robert F. Kennedy Jr.)於今年六月解聘 ACIP 委員會原本的所有專家共 17 名,並重新任命 12 名專家。傳言缺乏背景及脈絡,易造成誤導。
網傳「美國疾控中心 CDC 的 ACIP 會議正式承認:新冠 mRNA 疫苗長期存在安全不確定性」貼文,提到 ACIP 委員會近期以壓倒性的票數通過,終止對新冠疫苗的普遍接種建議,因為有 4 個不確定性的風險。但臺灣衛福部疾管署當天立刻發出新聞稿澄清,強調是「成人高風險對象」仍建議接種新冠疫苗,僅是新增共同臨床決策,即民眾與醫護人員討論依風險評估決策接種,而非不建議接種。網傳訊息混搭誤導內容,缺乏相關背景脈絡。
美國 CDC 建議不要打新冠疫苗?
原始謠傳版本:
2025.9.19,美國疾控中心 CDC 免疫實踐諮詢委員會(ACIP),正式承認:《 新冠 mRNA疫苗長期存在安全不確定性 》。 最終以12票贊成、0票反對、0棄權,壓倒性的無異議,徹底終止對於新冠疫苗的普遍接種建議。 疾病管制預防中心(ACIP)旨在為民眾有效控制疫苗可預防疾病提供建議指導。 其制定針對兒童和成人常規疫苗接種的書面建議,以及關於接種時間、劑量和禁忌症的接種計劃。 經美國官方所承認mRNA疫苗存在的不確定性風險,至少顯現在4個關鍵領域。 1. 免疫混亂:注射2-3針後,觸發IgG4增生,這種變化,最終將完全改變人體免疫系統。 IgG4一旦過量,免疫系統變得過度活躍,進而錯誤地攻擊體內健康組織,影響器官包括 : 胰臟、唾液腺、膽管、腎臟和淋巴結。 同時間,體內將不再產生 - 對抗病毒和監測細胞癌變的IgG1和IgG3,會更容易感染各種疾病。 (IgG4 是免疫球蛋白的一種,由免疫系統產生,其透過識別與攻擊細菌、病毒,和其他外來入侵者,來幫助您的身體抵抗感染。) 2. 不僅手臂,mRNA會擴散到肝臟、心臟、大腦、睾丸,甚至穿透血腦屏障,到處都有刺突蛋白 ... 3. 移碼突變 (基因突變):mRNA將導致基因突變率大幅增加。 4. DNA汙染:其所造成的DNA被汙染程度,無論是輝瑞或莫德納,均超過FDA限制。
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
網傳資訊來源與實際狀況為何?
傳言提到「美國疾控中心 CDC 的 ACIP正式承認: 新冠 mRNA 疫苗長期存在安全不確定性 」、「最終以 12 票對 0 票、0 棄權,壓倒性終止對於新冠疫苗的普遍接種建議」。MyGoPen 查詢傳言出處,應是指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HHS)於官網發布的新聞「ACIP 建議根據個人決策進行 COVID-19 免疫接種」,提到的重點包括:
(1)ACIP 一致建議,COVID-19 疫苗接種應由「個人決策」。ACIP 的建議適用於所有 6 個月及以上的人。
(2)根據風險列表,65 歲以下人群接種疫苗的風險效益,對新冠重症風險較高的人群最為有利,而對風險不高的人則最低。
(3)所謂的「個人決策」(Individual Decision-making)包括醫生、護理師和藥劑師在內的提供者。允許透過所有支付機制提供接種,包括兒童疫苗接種計劃、兒童健康保險計劃、醫療補助(Medicaid)和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等福利計劃,以及透過聯邦健康保險市場(Health Insurance Marketplace)提供的保險計劃。
(4)因熱痙攣(Febrile seizure)的風險因素,ACIP 建議幼兒應接種 MMR 疫苗和單獨接種水痘疫苗,而不是麻疹、腮腺炎、風疹和水痘(MMRV)的混合疫苗。
該事件在美國引起爭議,包括媒體、學術界都有相關討論,而臺灣的主管機關、衛福部疾管署隨即於 2025 年 9 月 20 日發布「疾管署澄清有關美國疫苗諮詢委員會(ACIP)最新會議結論,仍建議成人應於評估感染後併發重症之風險接受新冠疫苗接種,而非不再建議成年人接種」新聞稿,提到:
(1)部分媒體報導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ACIP)不再建議成年人接種新冠疫苗,此與美國官方發布的新聞稿內容有所出入。
(2)為避免造成民眾誤解,疾管署特別澄清,美國 CDC 所屬 ACIP 於 9 月19 日最新公布的《2025-2026年新冠疫苗接種建議》,對於「成人高風險對象」仍建議接種新冠疫苗,僅是新增共同臨床決策,即民眾與醫護人員討論依風險評估決策接種,而非不建議接種。
(3)而美國 ACIP 雖建議增加「共同決策」,美國多個州政府與相關醫學會,包括美國兒科醫學會、美國婦產科醫學會、美國傳染病學會及美國家庭醫學會等,仍維持積極立場,建議「幼童、孕婦及成人高風險對象」等接種新冠疫苗,是防範重症與死亡的重要措施。
(4)疾管署說明,臺灣的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也已於今年 6 月 12 日會議,參酌包括:
a.世界衛生組織(WHO)針對不同年齡層與風險族群接種建議。
b.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於期刊發表建議從普遍接種轉為風險導向。
c.美國 CDC、英國、德國、法國及日本等多數國家建議以長者、高風險對象、機構住民及醫事工作者等為主要接種對象。
d.同時考量國內接種情形、疾病傳播風險、幼兒抵抗力較弱且仍有重症個案發生等因素。
臺灣 ACIP 最後仍是建議今年秋冬新冠疫苗接種對象調整為 10 類對象。
(5)疾管署自 10 月 1 日起如期推動「左流右新」,新冠疫苗仍如期與流感疫苗同步分 2 階段開打,新冠疫苗的 9 類公費接種對象都於第 1 階段就開打,而 50 到 64 歲無高風險成人則於第 2 階段、11 月 1 日起開打,希望提升接種率、有效降低重症及死亡發生風險。
傳言缺乏美國公衛政策形成的背景及脈絡,也缺乏臺灣 CDC 的說法,網傳訊息為片段缺乏脈絡的誤導資訊。
另外關於訊息後段描述 mRNA 疫苗造成基因突變等傷害說法,過去 MyGoPen 也有相關查核報告解釋,為錯誤說法。結論
總結而言,傳言所指稱的內容確實發生,美國在川普任命長期反疫苗的小羅勃甘迺迪(Robert F. Kennedy Jr.)擔任衛生部長、小甘迺迪重新任命 ACIP 專家成員後,美國 ACIP 於 9 月 19 日會議中確實提出這樣的建議,但臺灣 CDC 隨即澄清,是「成人高風險對象」仍建議接種新冠疫苗,只是新增共同臨床決策,而不是「不建議接種」。
各國的內政複雜、國情也不同,醫療體系、保險體系也不同,單一國家的公衛建議並非準則,仍應以多數國家地區的做法為最主要考量,民眾可持續關注美國的疫苗政策走向,但臺灣的衛福部疾管署是主管機關、必須為疫情負責,疾管署盱衡情勢之後,所做的官方建議及修正才是臺灣施行的作法。
衛教資源:
中央社 - 美國CDC委員會質疑新冠疫苗 引發醫界人士憂心
ABC - CDC 放棄 COVID 常規疫苗建議,建議分開接種 MMRV 疫苗(10月7日)
延伸閱讀:
【錯誤】mRNA疫苗增強了疾病?使接種者變成轉基因生物體的影片?誤導內容
【錯誤】美國最高法院已取消普遍接種疫苗?mRNA疫苗會改變遺傳基因?無根據說法!
【錯誤】疫情後出現渦輪癌?許多癌症一診斷就末期?感染科醫師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