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先知道:
(1)生物鹼可以是藥物、也可以是毒品,傳言不講生物鹼的中毒問題,傳言說法錯誤。(2)民眾最熟悉的生物鹼食物來源為「發芽馬鈴薯」的茄鹼,木瓜鹼並非常見、常被討論的成分,傳言卻叫民眾去吃一種雖然天然、卻少有人吃的東西,傳言說法錯誤。
(3)「全植物」飲食的愛好者應小心果皮、水果種籽的不明成分所隱藏的風險。
網傳「吃了30年木瓜,才知道籽才是寶」的影片,內容提到木瓜籽含有「木瓜鹼」,洗淨、烘乾、磨粉後每天一小匙,可以殺菌、抗發炎,渾身無力、濕毒纏身的人吃了有效。但專家指出,人類常吃的食物皆有其演化與安全上的道理,,不吃、不常吃的東西一定有原因,「絕不是萬物皆可吃」。傳言卻鼓吹民眾去吃一種缺乏研究、治療與中毒劑量皆不明的東西,容易使民眾誤信傳言,食用木瓜籽粉後可能未蒙其利,反而先受其害。
吃木瓜籽粉養生的影片?
原始謠傳版本:
吃了30年木瓜,才知道籽才是寶!退休醫生:每天把它當垃圾丟掉,難怪濕毒纏身、老人斑暴增!
主要在社群平台流傳這樣的 YouTube 影片:
查證解釋:
(一)食物中的生物鹼主要是馬鈴薯 木瓜鹼不嚴重
傳言說「現代科學研究發現,木瓜鹼具有強大殺菌能力,能對抗引起消化不良的壞菌和寄生蟲 。」MyGoPen 致電諮詢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理事、前臺安醫院體重管理中心營養師組長劉怡里,她表示生物鹼是植物代謝、由胺基酸衍生出來的化合物,用來對抗外面的侵害,比如蟲咬,或是病毒、細菌這些微生物的傷害,通常存在於植物的各個部位裡,是植物本身自我保護的一種機制,所以可能會有苦味、酸味、澀味或不好的氣味,其他動物就會不喜歡吃、不想吃,生物鹼種類很多,包括咖啡因、茶鹼、尼古丁、古柯鹼、嗎啡也是生物鹼,用的好是藥物、用不好變毒品。
而日常生活中最耳熟能詳的生物鹼來自馬鈴薯,發芽的馬鈴薯含有 2 種主要生物鹼,包括龍葵鹼(α-Solanine)和卡茄鹼(α-Chaconine),兩者統稱為「茄鹼」,除了發芽的馬鈴薯以外,番茄、茄子等其他茄科植物也有茄鹼,茄鹼耐高溫、裂解約要攝氏190 度以上,所以食藥署、農業部一直都向民眾宣導,發芽的馬鈴薯不要吃,吃了會有神經毒性、嚴重的甚至會有幻覺,還有消化道症狀像是嘔心、嘔吐,一旦懷疑中毒要趕快送醫、並且保留檢體,就是把吃的食物保留下來一起帶去醫院;此外,過去很多老人家常說茄子有毒、也是基於茄鹼的想法,而番茄雖然有番茄鹼、有些人吃了會覺得不舒服,但是通常也不是太大的問題。
劉怡里指出,食物中含有生物鹼的問題,都集中在講馬鈴薯,以馬鈴薯為例,馬鈴薯的茄鹼總曝露劑量為每公斤體重 2 毫克,也就是說 50 公斤體重的人,一天的曝露量不可以超過 100 毫克,傳言所說的「木瓜鹼」本身也是一種生物鹼,但是基本上來講並不嚴重,木瓜籽也有一些微量的生物鹼,但是無法跟馬鈴薯比,而且木瓜鹼比較不耐熱,也只在一些小型的動物實驗中發現有一些抗氧化的效果,可能具有作為藥物的候選成分的可能性。傳言不講生物鹼的背景知識、成分的相關脈絡,只講好處、不提壞處,傳言說法錯誤。(二)有益的成分很多其他食物都有
傳言說「木瓜籽抗氧化,富含酚類和類黃酮等抗氧化物,有助於對抗身體老化和發炎」。劉怡里指出,第一個要強調的是,一般人不會去吃木瓜籽,木瓜籽並不在一般人正常飲食的範圍,傳言說的好處目前並沒有很具規模的研究,很多水果的水果皮、水果籽常被拿來講說有各種好處,但其實根本是強人所難、而且也不安全的方法。
其次則是傳言提到木瓜籽有黃酮類、維生素A、β-胡蘿蔔素,有非常多食物都含有這些營養成分,但是傳言說的木瓜籽還要洗、還要烤、還要碎,劉怡里強調,即使木瓜有抗氧化功效也不是這樣吃的,一定是要從萃取的技術、生化的實驗,再到臨床的醫學藥物實證,這一路的細胞實驗、動物實驗、人體實驗,才能確認有效成分是哪個、有效濃度、有效劑量,以及毒性等等,絕不是土法煉鋼打成粉末拿來吃這麼簡單。影片講木瓜籽的好處,卻不提很多其他常見的食物也有同樣營養成分,傳言說法錯誤。(三)劑量是關鍵 每公斤體重訂有生物鹼上限
傳言說「每日攝取量為約咖啡小湯匙的1/4至1/3,記得,一定要從很少量開始嘗試,讓身體慢慢適應」。劉怡里強調,有些藥物的有效劑量和中毒劑量相近,中毒劑量只比有效劑量稍高一點,因此用藥必須非常精準,連用藥都可能很難拿捏的情況下,傳言教民眾這樣不科學地吃木瓜籽粉,是一件很危險的事,傳言說的木瓜籽的抗氧化成分,其實木瓜果肉都很多,根本不需要為了這些去吃木瓜籽,木瓜果肉本身的營養價值就不錯,像是維生素 A、B 群、高鉀等等,對三高病人也很好、屬於低 GI 的水果。
劉怡里提醒,木瓜籽本來就不是建議的飲食範圍,更遑論生物鹼中毒、過敏問題,而不管是木瓜或是馬鈴薯、茄子,只要是正常方式、正常份量飲食,都不用擔心生物鹼的問題,例如茄子算是蔬菜、一份就是飯碗的八分滿,吃茄子也不會生吃、即使涼拌也都是蒸煮過了才涼拌;而馬鈴薯發芽不是挖掉發芽的地方,而是應該整顆丟掉,生物鹼有一個上限劑量,雖然每公斤體重限量 2 毫克,但不是無上限一直乘上去,不是說一百公斤的人吃下 200 毫克也沒關係,而是有一個中毒的天花板,所以提醒民眾,千萬不要亂吃、誤吃,以免將自己的健康曝露在不明的風險中。傳言不提中毒劑量的問題,為錯誤說法。(四)「全食物飲食」連皮、連籽都吃 風險不明
劉怡里表示,有些民眾喜歡打精力湯、綠拿鐵之類的用破壁機打蔬果汁,但主打「全植物」的話就要小心,一是這些蔬果的農殘、微生物是否能夠真的能洗乾淨,二是這些皮、籽的成分過去並不是人類演化過程中的正常一般食物,例如有人標榜香蕉皮的色胺酸比香蕉果肉還多,這些比較偏激的作法可能不好吃、即使打得很細的成分也未必好消化,這些可能造成消化道刺激的成分對身體而言可能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傳言鼓勵「非正常」飲食,傳言說法錯誤。(五)中醫的木瓜與水果木瓜不同 並無特殊用途
傳言提到「木瓜籽帶有微辛辣味、像黑胡椒,『辛』在中醫藥能散能行,行氣活血、排濕排毒」,有助於推動身體停滯的濕氣和毒素」。MyGoPen 致電諮詢中醫師張家蓓,她表示一般民眾吃的水果木瓜是「番木瓜」,但是中醫藥的木瓜另有其人、分類上是不同「科」,大小相當於土芭樂而已,這樣的小木瓜其實果肉並不多、木瓜籽更是幾乎沒有,張家蓓強調,木瓜果肉在中醫藥當中有生津解渴、消食、軟筋治痠痛、對眼睛好等功效,但並不常拿來入藥,即使典籍中提到也沒有什麼特殊療效,而木瓜籽更是不見於中醫藥當中,張家蓓強調,「中醫藥並不是什麼東西都能吃」、「中醫藥並不是萬物皆可吃」,傳言說法錯誤。
資料來源:食藥署臉書 食用玩家 《想吃新鮮木瓜!挑選方法這邊看》結論
總結而言,食物中較需要特別注意的「生物鹼」是發芽的馬鈴薯,木瓜鹼並不嚴重、也不常被提起,此外,木瓜籽根本不是一般飲食的範圍,傳言卻叫民眾去吃一種很少被研究、相關資料不多的東西,卻又不提出所說內容的具體研究出處,為錯誤訊息。
衛教資源:
台灣癌症基金會 - 木瓜的營養成分--養顏珍品
食藥署 易誤用中藥材 - 木瓜
諮詢專家:
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理事 營養師 - 劉怡里
康華中醫診所院長 - 張家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