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先知道:
營養師表示,人體內的酸鹼值範圍會維持在 pH 7.35 至 7.45 間,身體也會一直平衡自己的電解質,並不會因為吃了什麼食物就造成體內的 pH 值改變。因此,傳言所稱酸鹼性食物的說法,屬無稽之談。網傳「活在鹼性 死於酸性」的文章。MyGoPen 實際詢問營養師。營養師表示,食物的酸鹼性通常會稱作酸灰性、鹼灰性,或中性食物。如蔬果在身體代謝後,會變成含有較多的陽離子,因此蔬果多屬鹼灰性;蛋白質食物如肉、魚、蛋、豆類等,在身體代謝到最後的產物會含硫、磷等陰離子,因此多屬於酸灰性食物。營養師也說,人體內血液的酸鹼值範圍是在 pH 7.35 至 7.45 間,身體會一直平衡自己的電解質,不會因為吃了什麼食物就造成體內的 pH 值改變,因此傳言稱攝取酸鹼性食物的說法,並不會對身體造成影響,也不會因此造成癌症,屬無稽之談。
活在鹼性、死於酸性?
原始謠傳版本:
活在鹼性
死於酸性
非常棒的文章:
花兩分鐘看一下,
讓您多活二十年。
https://www.evernote.com/....../a4f41c2256a9762b704a59......
柑橘類是強鹼性食品!
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
流傳內容也將食物以「酸鹼性」進行分類,如蛋黃、乳酪屬於強酸性食物;柑橘、葡萄屬於強鹼性食物。食物的酸鹼性應如何區分?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營養室主任吳月盈表示,食物經過身體消化、吸收、代謝之後的產物,通常會另外稱作酸灰性、鹼灰性,或中性食物,不會直接說它是酸性或鹼性食物。比方說水果吃起來是酸的,但事實上經過身體消化、吸收、代謝以後,有機酸被代謝掉,就變成水跟二氧化碳會被身體排出去,不會再呈現酸性。
吳月盈解釋,比方說蔬菜、水果,進入身體代謝之後,會變成含有較多的鉀、鈣、鎂等陽離子,這些東西在身體裡面就會形成鹼性的物質,所以它最後的產物屬於鹼性。
不過,像梅子或李子等水果,因為含有身體裡面無法代謝的酸性物質,所以呈現的產物還是酸性。而除了梅子和李子是例外,其他蔬果基本上多屬於鹼灰性。
吳月盈說,如果是蛋白質食物,如肉、魚、蛋、豆類等,這些東西在身體代謝到最後的產物會含硫、磷等陰離子,在身體裡面就會呈現酸性。但牛奶因為具有酸灰和鹼灰性的產物,鈣會比磷更多,所以基本上牛奶會偏向鹼性,跟一般蛋白質食物比較不一樣。
另外,如糖、油、醋、咖啡、茶等,因為它們較沒有過多礦物質,所以在身體裡面代謝的結果,最後會呈現中性。流傳內容稱「熬夜、不吃消夜等行為會讓身體變成酸性」、「改善酸性體質是吃鹼性食物,避免得癌症……」這些說法是否有根據?
吳月盈解釋,正常來說,人體內血液的酸鹼值範圍是在 pH 7.35 至 7.45 間,因此人體會維持在弱鹼性的環境。而身體會利用呼吸系統、腎臟系統等很多功能彼此互相協調,一直平衡自己的電解質,使 pH 值呈現在弱鹼性,所以不會因為吃了什麼食物就造成體內的 pH 值有劇烈變化。
吳月盈說明,若人體內血液的 pH 值大於 7.45 就稱為「鹼中毒」,小於 7.35 就是「酸中毒」,超越這些範圍身體就會有生命危險。而會有這種酸中毒或鹼中毒的原因,大多是因為疾病的關係,比如患有肺部或腎臟疾病,這個時候才會產生這樣的問題,因此跟吃的食物沒有關係。
吳月盈說,由於我們的身體會不斷去平衡酸鹼度,不會讓它脫離正常值太遠,所以坊間或網路流傳說吃酸性、鹼性食物等說法,並不會對身體造成影響,也不會因此造成癌症,屬於無稽之談。
吳月盈也表示,癌症和食物的酸鹼性並沒有直接相關性。因此,攝取食物時應從六大類食物中平衡攝取。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在 2016 年的闢謠公告中曾指出,攝取的食物種類並不會影響人體內血液的酸鹼值。由於正常人體內血液通常呈弱鹼性,腎臟會嚴格地自動調節血液的酸鹼值,所以吃進過酸或過鹼的食物都會經尿液排出,經由此機制維持血液酸鹼平衡。而目前也沒有任何有力證據能證明飲食能改變身體的 pH 值。
衛福部也提到,癌細胞附近的微環境確實會變成酸性,因腫瘤產生能量和耗氧的方式有別於一般的健康組織。但若想透過飲食來調整體內酸鹼值,並控制癌細胞是行不通的。因此仍建議應攝取六大類食物:全穀根莖類、蔬菜類、豆魚肉蛋類、低脂乳品類、水果類,以及油脂與堅果種子類,均衡的飲食才是良策。
專家諮詢:高雄市立大同醫院營養室主任 - 吳月盈
資料來源: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 - 血液偏酸身體就容易罹癌,多吃鹼性食物可以『鹼』回一條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