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先知道:
醫師指出,流傳影片的做法非常不建議,因為可能會延誤治療時間。新冠肺炎患者如果有「快樂缺氧」,應是由專業醫療判斷。確診者若待在家中,可以「三大呼吸變化」的症狀進行自我健康偵測;如果出現呼吸困難、明顯不舒服等症狀,應即刻撥打 1922 尋求幫助。網傳「拒絕“快樂缺氧症” 正確的強氧呼吸」的影片。醫師指出,流傳影片的做法非常不建議,因為可能會延誤治療時間。新冠肺炎患者如果真的有「快樂缺氧」,應由專業醫療判斷,而一般民眾若沒有經過專業訓練,不太會診斷、誤判,恐會面臨瀕死也不知道,甚至來不及急救的狀況。醫師建議,待在家中的確診者可以「三大呼吸變化」進行自我健康偵測,包括呼吸次數、呼吸症狀、呼吸走路等;若為高危險族群,可加一項「偵測呼吸氧氣」,當氧氣濃度小於 95% 時就要注意。如果確診患者有呼吸困難、明顯不舒服,應即刻撥打 1922 尋求幫助。
拒絕“快樂缺氧症” 正確的強氧呼吸的影片?
原始謠傳版本:
拒絕“快樂缺氧症”😱
正確的強氧呼吸~治百病
1.深層的呼吸~是平衡自律神經的最好方法🙏
2. 腹式深呼吸能讓血壓下降,並預防動脈硬化。光是調整呼吸,就能變得健康💪
3.深層吸氣時.促進交感神經~啟動.與平衡。
4.深層吐氣時.促進副交感神經~放鬆.與平衡,讓自己不躁動.不憂鬱.不失眠🤗
5.深層呼吸~讓思緒清楚.神清.氣爽.年輕.不老化。
6.深層呼吸~讓自己在無形中.很自然的享《瘦》身形結實.小一號。
7.深層的呼吸~讓體內《有氧》溶化壞細胞、壞組織、修護受損的細胞。
8.ㄧ般胸式呼吸、只用到肺功能的30%左右!所以為什麼多數人.都含氧量不足.頻頻打哈欠了😩
9.肺活量+殘餘容積=全肺容積!
所以“氣吐盡”很重要👌將體內濁氣吐盡.便是增加肺活量!換新鮮的氧氣.以喚醒細胞.自癒健康。
10.體內含氧量.決定健康的“質與量”💪
自律神經失調、是百病之根😱
身體缺氧、是病變之首🥶
筋脈緊縮、是萬病之源😩
十次深呼吸為一個回合:用鼻子吸氣3秒鐘、嘴巴吐氣6秒鐘。
懂了明白🙏健康人生就不遠了 yes
學會呼吸👌美麗人生就近了🤗
大家傳出去🙏一起功德無量 yes
https://youtu.be/oIwwmEVYjOg
主要流傳這段影片
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
什麼是「快樂缺氧」?
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表示,新冠病毒會慢慢讓身體缺氧,病患初期並不會感到呼吸困難,但部分患者會逐漸覺得「難以呼吸」或「感到胸悶」。而這兩者都是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列為緊急危險徵兆的症狀。
黃軒說明,當新冠病毒感染者出現這兩大症狀,隱形缺氧(Silent Hypoxia)可能已經在進行,病情也已變得相當危急。而這個症狀在去年就曾於國外發生,國外媒體把它稱做「快樂缺氧」(Happy Hypoxia),是重症患者呼吸衰竭前常出現的症狀之一。
黃軒表示,很多無症狀或輕症感染者若合併隱形缺氧,症狀往往讓許多醫師感到驚訝,即有些重症患者血氧濃度已經很低,而臨床上認為這些缺氧的人應該已經語無倫次或處於休克狀態,但他們卻意識清楚、情緒平穩,而且還能正常應答,也可和醫師聊天、滑手機。
黃軒也說,隱形缺氧有時會逐漸發生,有時很快;病患早上沒症狀,晚上就心跳停止,使一般人難以察覺,所以被稱為「隱形殺手」。流傳影片稱「確診者、居家隔離者在家透過腹式深層呼吸,以“鼻子吸氣3秒、嘴巴吐氣6秒”的方式,可提高血氧、增加高壓氧……」,這個說法正確嗎?
黃軒指出,流傳影片的做法非常不建議,因為可能會延誤治療時間。
黃軒強調,患者如果真的有「快樂缺氧」,應由專業醫療判斷,而一般民眾若沒有經過專業訓練,不太會診斷、誤判,恐怕會面臨已瀕死也不知道,甚至來不及急救的狀況,因此臨床上不太會以流傳影片中的方法教育病人。
黃軒也說,一般健康民衆不會有快樂缺氧,只有約三成的重症患者,才有可能面臨快樂缺氧。所以一般健康民眾不太需要血氧濃度偵測器,也不用高氧治療。若確診者還待在家中,要避免快樂缺氧應該怎麼做?
黃軒表示,確診者若待在家中,可以「三大呼吸變化」的症狀,進行自我健康偵測:
1. 呼吸次數:每分鐘大於 30 下
2. 呼吸症狀:胸悶、吸不到氣、胸痛
3. 呼吸走路:在家走路 6 分鐘,臉、唇變黑或有上呼吸道變化
黃軒說明,高風險族群如 60 歲以上、有慢性病史者等,可加一項「偵測呼吸氧氣」,以血氧偵測儀器偵測,當氧氣濃度小於 95% 時就要注意。
黃軒表示,確診者待在家中,應透過早晚量體溫、血壓、血氧濃度偵測等方式注意身體健康。如果確診患者有呼吸困難、明顯不舒服,應即刻撥打 1922;如果不是確診者,明顯感覺到呼吸困難,應打 119。
黃軒強調,是不是「快樂缺氧」,應由醫護人員去診斷;民眾只要看自己是否有吸不到氣、胸悶等症狀,如果有的話應提早告知。
衛福部在〈我該如何照顧家中的 COVID19 確診病患〉的公告中指出,若確診者在家中出現喘、呼吸困難、持續胸痛、胸悶、意識不清,或是皮膚、嘴唇、指甲床發青等症狀,應立即聯繫 119、衛生局,或撥打 1922 專線。
專家諮詢: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 - 黃軒
資料來源:衛福部 - 我該如何照顧家中的 COVID19 確診病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