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先知道:
專家指出,AZ 和 BNT 疫苗中的腺病毒載體或是奈米的脂肪顆粒體積都非常小,不會因為揉了之後造成破裂,進而導致血栓。「打疫苗後不要揉打針處」是因為揉了可能會造成局部副作用加強,導致紅腫熱痛等狀況加劇,並不是會增加發生血栓的風險。網傳「打疫苗打針處千萬不能揉,如果揉了疫苗薄膜破裂,極為容易產生血栓」的訊息。專家指出,AZ 和 BNT 新冠疫苗中的腺病毒載體或是奈米的脂肪顆粒體積都非常小,不會因為揉了之後造成破裂,進而導致血栓。「打疫苗後不要揉打針處」是因為揉了可能會造成局部副作用加強,導致紅腫熱痛狀況加劇。專家也說,AZ 或嬌生疫苗較容易產生血栓的原因尚未清楚,目前看到有極少部分罕見體質的人,可能會在施打 AZ 和嬌生疫苗這兩支腺病毒載體疫苗後,產生「血小板第四因子」的抗體,因此發生血栓的問題,而這可能和「載體」有關,並非揉打針處或把疫苗載體揉破造成。
打疫苗不能揉是因為怕薄膜破裂造成腺病毒跑出來造成血栓?
原始謠傳版本:
打疫苗要很注意一點,打針處千萬不能揉,如果你揉了,極為容易產生血栓。因為疫苗內腺病毒或mRNA是被設計包裹在一層薄膜內,如果一揉,造成這一層薄膜破裂,就會造成腺病毒或mRNA跑出來刺激血液內的有連串凝血反應,出現血栓。
血栓跑到心臟、肺臟造成肺栓篩,都會猝死。
為什麼AZ和嬌生比較容易出現血栓?這是因為他們打入的體積劑量是BNT或Moderna的五倍,受肌肉本身壓力大,容易造成腺病毒薄膜破裂。
(*)很多人打完針會去揉,這對新冠疫苗是大忌。千萬不要揉!(*)
醫生朋友的建議
並在社群平台和通訊軟體流傳這張圖片:
對此大愛電視台後續有發佈更正說明:
查證解釋:
為什麼打完疫苗後不要搓揉打針處?
MyGoPen 曾在查核報告中,引述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南昌的說法指出,不建議揉搓施打疫苗的地方,因為揉搓反而可能會使接種部位的反應加劇,所以建議民眾在施打完疫苗的當下以紗布貼著、壓住施打部位即可。
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副研究員齊嘉鈺表示,1995 年時曾有研究發現,有一群嬰兒施打以肌肉注射的三合一疫苗後,打完有揉打針處的小嬰兒和沒有揉的小嬰兒比起來,前者的局部副作用會變得比較強,輕微發燒的副作用也比較多。
齊嘉鈺指出,如果在接種疫苗後去揉打針處的話,可能會讓打進去的疫苗成分刺激的範圍擴大,反而使副作用變得較為明顯,所以才會強調打完針之後不需要揉。網傳「打疫苗打針處千萬不能揉,如果揉了極為容易產生血栓。因為疫苗內腺病毒或 mRNA 是被設計包裹在一層薄膜內,如果一揉造成薄膜破裂,腺病毒或 mRNA 跑出來會刺激血液內連串凝血反應,出現血栓。」這個說法正確嗎?
齊嘉鈺指出,「打疫苗後揉打針處會導致血栓」的說法沒有根據,「揉打針處會造成打進去的疫苗薄膜破裂,容易血栓」的說法也並非事實,因為無論是 AZ 還是 BNT 的新冠疫苗,它們是藉由腺病毒載體或是奈米的脂肪顆粒,把要表現抗原的訊息(DNA 或 mRNA)帶到人體細胞裡。
而奈米脂肪顆粒或病毒載體的體積都非常小,不太可能疫苗打到肌肉之後,透過外面的壓力去揉就會把它揉破。
齊嘉鈺強調,「不要揉打針處」最主要是因為「揉」可能會造成疫苗的局部副作用加強,導致比較不舒服,如紅腫、痛等,並非因為導致薄膜破裂,甚至產生血栓。
邱南昌表示,會說打完針不要揉,是因為揉會讓局部反應增加,導致發生紅腫熱痛的狀況加劇,並不是因為揉了會增加發生血栓的風險。
邱南昌也說,疫苗中包裹腺病毒或 mRNA 的載體或脂肪顆粒是奈米單位的大小,那麼小的東西並不會被揉破。網傳「AZ 和嬌生比較容易出現血栓是因為他們打入的體積劑量是 BNT 或 Moderna 的五倍,受肌肉本身壓力大,容易造成腺病毒薄膜破裂。」這個說法屬實嗎?
齊嘉鈺表示,AZ 或嬌生疫苗比較容易產生血栓的原因,目前在機制上仍沒有很清楚,只知道這兩個腺病毒載體的疫苗打進去人體後,可能會產生一種抗體,會去對抗「血小板第四因子」;這個抗體可能會造成血小板數目偏低,也可能會形成「免疫複合體」,就容易造成血栓。
齊嘉鈺指出,上述機制並不是因為去揉打針處,或是把疫苗的載體揉破而造成血栓的問題。
齊嘉鈺也說,嬌生疫苗在進行臨床試驗時,即有看到幾位施打疫苗的受試者產生血栓的副作用;到 AZ 疫苗先上市、開始大規模施打後,就看到有血栓的個案出現,而施打嬌生之後,美國也有出現案例。由於這兩支疫苗屬腺病毒載體疫苗,因此懷疑這可能與血栓產生的機制有關。
齊嘉鈺補充,目前從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的報告看來,在施打 AZ 和嬌生這兩支腺病毒載體疫苗的人當中,確實看到血栓的發生率比較高;而相對而言,mRNA 的疫苗則沒有看到有血栓的副作用產生,但後續會不會發生、是否屬罕見情況,都還要持續追蹤。
邱南昌表示,目前看到有極少部分罕見體質的人,可能會在打了 AZ 和嬌生疫苗後,產生一種「血小板第四因子」的抗體,因此發生血栓的問題。而這種血栓和其他原因導致的血栓並不相同。
邱南昌指出,如果有人擔心是由疫苗所引起的血栓,會要求他先去檢驗血小板、D-dimer、PT、PTT,以及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等,看是否有這樣的傾向。另外,如果還是強烈懷疑的話,在台灣 CDC 網站上通報「疫苗不良反應事件」的系統中,也可以在通報單上填寫要檢驗「血小板第四因子」抗體。
邱南昌進一步指出,現在有理論指出,AZ 和嬌生疫苗是腺病毒載體,因此血栓的發生可能和「載體」有關,而 BNT 和莫德納屬 mRNA 疫苗,沒有這個載體,所以在學理上就和血栓比較沒有關係。
不過,邱南昌也強調,現實中,仍有施打 mRNA 疫苗的人產生血栓的狀況發生,因為血栓發生的原因很多,不一定是由疫苗引起。
在「血栓」的問題上,AZ 或嬌生疫苗會特別受到關注是因為在施打這種病毒載體疫苗之後,發生這類罕見血栓的人比原先的預期值高,所以才需要特別注意。而打 mRNA 疫苗的人一樣有人產生血栓,但是發生率沒有比預期值高。
專家諮詢:
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副研究員 - 齊嘉鈺
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 - 邱南昌
延伸閱讀:【部分錯誤】打疫苗前後一定要注意這5點的影片?要早睡不要熬夜?不要吃海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