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先知道:
氣象局表示無嚴謹科學論述與資料校驗,不具防救災意義,民眾勿因此恐慌。近日,網傳一段 YouTube 影片宣稱「8 月 15 日台灣將會發生大地震」。隨著該影片流傳,社群網站和通訊軟體也開始出現「俄羅斯人預測花蓮地區 8 月 15 日會有 7.7 級地震」、「國外地震專家預測台灣地區將有較大地震發生」等訊息,引發民眾熱議。
國外地震專家預測台灣將有大地震的訊息
原始謠傳版本:
國外地震專家預測台灣地區將有較大地震發生,國內預言家也發布相同警告8/10~8/27台灣將有大地震,最近地震頻頻,預測8/13、8/15、8/19、8/21、8/23、8/27,這6天大家要提高警覺噢!希望不發生,大家都平安!
搭上這樣比較短的連結版本:
很重要的訊息! 寧可相信,早做準備! https://youtu.be/1awgXQcLlP0
主要流傳這段影片(畫面擷取):
並在 LINE 和社群平台上流傳:
查證解釋:
中央氣象局怎麼說?
針對該則網傳訊息,中央氣象局在 2021 年 8 月 10 日於臉書粉絲專頁「報地震 - 中央氣象局」表示,該流傳影片造成社會大眾不安,「地震預測」如無嚴謹的科學論述與資料校驗,即不具備防救災意義,民眾勿需恐慌。
氣象局提醒,民眾應隨時做好防震與臨震應變準備。若遇網路發表地震言論,建議不要為其傳播、炒作,避免引發社會關注,造成社會大眾不安。
中央氣象局在文中進一步說明,台灣位於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碰撞處,地震發生頻繁。以近十年統計資料來看,每天平均約發生 100 次地震,其中規模 4.0 至 5.0 的地震發生頻率約每 2 天多就會發生 1 次,而規模 5.0 至 6.0 的地震約 2 個星期多就可能出現。
至於規模 7 以上地震的部分,可供統計分析的樣本較少,自 1900 年以來至 2020 年為止的 121 年期間共計 39 次,但幾乎都於 1978 年以前發生,之後僅 3 次,包括 1999 年 9 月 21 日 921 大地震;惟最近一次花東陸地上規模 7 以上的歷史地震活動要追溯到 1951 年,自該年 10 月 22 日至 11 月 25 日於花蓮北部近海與花蓮南部接連發生 4 次規模 7 以上地震(2 次 7.3、2 次 7.1),鑒於樣本數不足,較難進行統計分析。
氣象局表示,對於地震預測的研究,全世界各國與地球科學家,皆投入大量人力與經費進行各項地震預測的研究,但至今仍未有成熟的理論根據與實際驗證可供實際作業運用。
氣象局指出,地震預測雖非短期內可以達成,氣象局也積極進行數種相關之地球物理觀測作業,包括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NSS)及地殼形變、電離層電子濃度、地磁變化、地震波速度與地震活動度等,並與學研界合作進行地震前兆研究。囿於科學界現階段對於地震預測技術仍未臻成熟,無法準確預測地震發生的確切時間、地點、範圍及強度。
氣象局強調,為減少災害發生,氣象局目前正積極推廣「地震速報」系統,也就是在地震發生後,速迅對位於震央附近以外區域發出預警,以爭取數秒到數十秒時間供各界採取應變處置作為。「地震預測」會觸法嗎?
過去,坊間或是網路上出現「地震預測」的訊息時有所聞,而隨著這些消息大量轉傳,容易引起民眾恐慌和不安。2018 年 2 月,網路曾流傳「嘉南地區可能會發生 7.2 規模地震」的訊息。當時 MyGoPen 即曾提醒,該說法並沒有科學依據。
氣象局在 2016 年時也曾針對「媒體或網路上發表的疑似地震預測言論,是否違反氣象法」的疑問進行說明。氣象局指出,據氣象法相關條文,「地震預測」是以「觀測」結果為基礎,發布包括地震發生的確切時間、地點、強度及範圍的預測。
「觀測」的方式則須透過嚴謹的自然科學方法為之。而未獲目前科學界或相關應用研究所普遍承認或採用的「觀測」方式或技術、耳鳴或動物遷徙等生物感應或行為、占卜或神明指示等,皆非符合氣象法定義之「觀測」。
氣象局在另一則公告指出,「違法發布『地震預測』」要件包括「發布者非中央氣象局」、「使用地球科學相關知觀測資料」、「對大眾公開發布」、「發布內容非屬學術討論用途」。需以上 4 個要件都符合,才會違反氣象法。
氣象局指出,也就是說,以不符合氣象法對「觀測」之定義所發表之地震預測言論,即不涉及違反「氣象法」,「但仍恐涉違反社會秩序相關法令之虞。」
資料來源:
有關近期網路流傳花蓮將發生規模7.7地震之預測相關說明
什麼是「地震預測」?
氣象法
「地震預測」一定違反氣象法嗎?
延伸閱讀:【無責任】聊牛說地震:嘉南地區可能會發生7.2規模地震?氣象局:無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