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先知道:
(1)脂肪和糖是相輔相成的關係,都會造成血管堵塞。(2)專家表示癌症是多因子的疾病,有可能是遺傳、環境等多方面引起,所以「血糖」可能只是危險因子,不一定是主因。
網傳「關於心血管疾病,很多人應該會先想到元凶是肥肉,但是肥肉真的會堵塞血管嗎......」影片,其說法來自於日本糖尿病專家牧田善二所著的〈最高飲食法:經專業醫師臨床實證,給商務人士的教養書,飲食習慣決定了你人生的格差〉。MyGoPen 尋求專家解析網傳影片中的說法,專家表示,所有外來的脂肪攝入身體之後,還是會變成膽固醇跟三酸甘油酯;而脂肪和精緻糖、澱粉有相輔相成的關係,都會造成血管堵塞。至於攝取過多的糖會使身體發炎,進而導致癌症的說法,專家指出,癌症的原因有很多,和遺傳、環境、習慣等都有關,血糖可能只是危險因子,不一定是主因。
吃肥肉不會堵塞血管的影片?
原始謠傳版本:
关于心血管疾病,很多人应该会先想到元凶是肥肉,但是肥肉真的会堵塞血管吗🧐
虽然有研究显示,肥肉🥓当中90%都是由脂肪组成的,当脂肪进入身体后会导致血液的粘稠度增加,造成血管堵塞。但是现在,很少有人会吃那么多的肥肉,所以说肥肉并不是堵塞血管的真正“元凶”。
真正的元凶是 - 糖❗️
我们身体的疾病90%都和我们的血糖值有关。当血糖含量超高,身体就会开始出现各种状况。糖果、冰淇凌甚至水果都是糖分的来源,所以应该控制糖分摄取,身体才会健康💪
主要流傳這段影片
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
根據網傳影片,其說法來自於日本糖尿病專家牧田善二所著的書〈飲食術〉,該書在台灣譯為〈最高飲食法:經專業醫師臨床實證,給商務人士的教養書,飲食習慣決定了你人生的格差〉。
為釐清傳言可能產生的疑問, MyGoPen 訪問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準主治醫師郭志東及三樹金鶯診所體重管理主治醫師蕭捷健,針對以下問題進行解析:一、網傳影片稱「吃進人體的肥肉留不住,直接排泄掉,不會變成脂肪留在體內」,這個說法正確嗎?
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準主治醫師郭志東表示,所有外來的脂肪攝入身體之後,還是會變成膽固醇跟三酸甘油酯。
郭志東進一步指出,人體在運動、維持生活作息或進行其他活動時需要能量,而脂肪即為來源之一。在身體消耗掉糖分後,即會開始消耗脂肪在身體裡合成的東西,如膽固醇。不過,如果沒有足夠的代謝、運動,或年紀大的人其代謝率可能不夠高,脂肪還是會囤積在身體裡。
三樹金鶯診所體重管理主治醫師蕭捷健則表示,除非吸收不好,不然不太可能吃下去就排掉,並直言「那排出去不就都變成油便?」
蕭捷健解釋,以前會認為蛋有很多膽固醇,所以不要吃太多蛋,但現在認為是沒問題的;吃下去的肥肉、膽固醇當然是會吸收,肥肉也還是會堵塞血管。
但是,蕭捷健指出,精緻糖跟澱粉的破壞性會比飽和脂肪還要高,它們是相輔相成、狼狽為奸的關係,都會阻塞血管。二、影片稱「吃進人體的糖幾乎 100% 都跑不掉,身體疾病 9 成以上與血糖值有關;攝取過多的糖也會使身體部位發炎,進而導致癌症,因此控制血糖是關鍵」,這些說法有根據嗎?
郭志東表示,一般來說,無論人體攝取多少糖分,若我們身體的胰臟功能是正常的話,胰島都會分泌胰島素將糖分代謝掉,讓血糖維持正常的範圍。但如果有人是單攝取糖分後血糖就升高,代表有血糖不耐的狀況,有可能屬於糖尿病前期的病人。
郭志東指出,產生胰島素抗性會導致腎上腺分泌皮質醇,會讓身體發炎,因此,血糖不穩定的病人就較容易產生發炎反應。舉例來說,熬夜時身體也易產生發炎,就是因為熬夜會產生壓力,會進而刺激皮質醇分泌,導致發炎反應。而發炎時產生的一些副產物,就可能導致血管阻塞。
不過,郭志東表示,「因為血糖導致發炎,進而產生癌症」的說法,目前的醫學證據沒有顯示兩者有非常強的關聯。因為癌症是多因子的疾病,有可能是遺傳、環境等多方面引起,所以「血糖」可能只是危險因子,不一定是主因。
郭志東強調,當身體裡的血糖偏高,確實較容易產生各項發炎反應,但因發炎導致癌症的說法則過於誇大。
蕭捷健表示,網傳說法在邏輯上還是有漏洞。糖吃下去之後都會被吸收,然後人體就會分泌胰島素,胰島素會把血液中的葡萄糖轉換成能量儲存起來,大部分都是轉換成肝醣。但肝醣的儲存空間是有限的,大概就是5、600克左右,約2000多卡,如果不停的在攝取糖分,肝醣儲存空間不夠之後,就只好變成脂肪儲存起來。
蕭捷健進一步指出,而有一些人沒辦法吸收這些糖份,那是因為胰島素已經產生阻抗,這個時候血液中的葡萄糖就沒有辦法儲存起來,就變成高血糖甚至糖尿病,所以有一些沒有接受治療的二型糖尿病病人體型看起來偏瘦,就是因為他們的身體沒辦法吸收能量,吃下去的澱粉、糖,那些能量都在血管裡面。
一型糖尿病的病人則是因為天生沒有辦法製造胰島素,外表看起來就是營養不良的樣子。血液中含有這麼多的糖分時,就會破壞血管,尤其是微血管,例如視網膜或是腎臟的微血管。久了之後就會影響到每個身體器官組織,包含免疫力也會下降,的確會導致很多疾病上治療的困難或是併發症。
蕭捷健也強調,造成慢性發炎的因素很多,不能說糖和癌症有直接相關,因為會導致某一種器官的癌症還是跟一些特殊的生活習慣或遺傳變異有關,比如抽菸、廢氣會導致肺癌,或是重金屬會導致其他器官的癌變。但可能可以說,糖是會間接造成癌症發展較快或治療困難。
另外,蕭捷健指出,慢性發炎的確是會加速這些過程,或是讓這些過程比較容易產生變化;雖然吃太多精緻糖會造成身體慢性發炎,但是不只是精緻糖,像是不好的植物油,比如大豆油、葵花油,或反式脂肪都會造成身體慢性發炎。
此外,蕭捷健補充說,對一些特殊體質的人而言,他們吃麵也會造成身體發炎,就是所謂的麩質過敏,他們會對麵裡面的蛋白質過敏,先是腸道發炎,然後從腸道滲到血管裡,導致全身發炎。三、網傳影片稱「果糖是特別適合被儲存起來的糖,進到體內後就會被留下來」,這個說法屬實嗎?是否應注意水果的攝取量?
蕭捷健表示,其實任何的糖都會吸收,但是果糖比較特別,只能被肝臟處理跟代謝,所以它如果直接儲存起來就會變成脂肪肝,導致肝臟發炎或無法執行它的功能,久了之後也是會造成胰島素的阻抗,慢慢就變成糖尿病。
至於水果的攝取,蕭捷健指出,水果裡面的確是含有果糖,台灣的水果又特別甜,果糖含量特別高,但是果糖也是自然的物質,只是如果吃太多會對人體不好,所以假如是熱帶水果,比如榴槤、香蕉、鳳梨的確是不建議吃太多,一天最好不要超過 2 個拳頭的份量;或是吃一些果糖含量比較低的水果,比如莓果、蘋果、芭樂。影片稱「堵塞血管、使我們變胖、脂肪肝沈澱的並非攝入的脂肪,而是攝入過多的糖」,這個說法正確嗎?
郭志東指出,以前多認為冠狀動脈疾病,即血管阻塞,主要是因為膽固醇斑塊,即脂肪、膽固醇堆積較多所致;後來,罹患糖尿病的人越來越多,發現有糖尿病的人得到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和有血管阻塞的人其實是相似的。
研究人員開始探討原因後發現,這主要是因為當我們攝取太多糖分時,胰島素會一直分泌出來,久而久之,產生「胰島素抗性」的現象導致。其概念為,假如過去分泌十個單位的胰島素,可以代謝掉十個單位的糖分,但一直刺激、攝取太多澱粉,又沒有消耗,可能變成需用到十五單位的胰島素,才可以消耗十個單位的糖分。而胰島素阻抗久了之後,就會變成血糖不耐,可能導致糖尿病。
郭志東表示,當身體產生過多胰島素時,會影響很多層面,包括脂肪代謝、膽固醇代謝,以及血壓等問題,確實會導致血管阻塞,也會因此產生脂肪肝。
不過,郭志東也說,不用擔心短時間攝取很多糖就會導致心血管疾病,這應為積年累月的糖分累積到後來產生胰島素抗性後,讓血壓、血糖、血脂三方面都產生問題,才會導致。如果是說單單一、兩餐或是短期攝取很多糖分就會產生血管阻塞,就有點過於誇大。
蕭捷健則表示,如同前面所提到的,脂肪和糖是相輔相成的關係,缺一不可。糖會誘發其產生連結,吃下去的飽和脂肪會提高我們身體的壞膽固醇 LDL , LDL 中密度較高的 sdLDL 遇到血小板之後會產生凝結,就會堆積到血管壁上。
蕭捷健舉例,就像是頭髮卡在馬桶一樣,而精緻糖會誘發這個過程,讓 sdLDL 和血小板形成血栓,卡在血管壁上。四、在飲食上,民眾應如何攝取才能預防血管阻塞等心血管疾病呢?
郭志東指出,現在大部分產生心血管方面問題的人多不是單吃肥肉導致,而是多重的原因引起,如以三高為主。這些人在飲食上反而常吃炸物,且炸物的外皮都是澱粉做的,所以澱粉和脂肪會攝取較多。
郭志東說,如果有人每天每餐都吃控肉飯、白飯淋上滷肉,確實會導致血液裡面的三酸甘油酯和膽固醇升高。另外,這也會主要體現在體脂的部分,即導致變胖、肚子變大等現象。
郭志東建議,現在多會希望食用「全穀食物」,且不要喝含糖飲料。從國際營養學會的角度來看,其實不建議食用含糖飲料,就算要喝,一星期頂多喝一次,一次一、兩口,嚐嚐味道即可。如果真的想吃甜的,可以高纖維的水果代替。
郭志東說,以國際營養學會的建議來說,食用肉類時,應以魚肉優先,接下來是雞胸肉這種不可見脂肪的白肉,最後才是豬、牛等紅肉。
專家諮詢:
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準主治醫師 - 郭志東
三樹金鶯診所體重管理主治醫師 - 蕭捷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