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先知道:
(1)根據台灣和中國媒體報導,中國福建省一名女子在使用保溫瓶泡「枸杞紅棗茶」,欲轉開瓶蓋時,瓶蓋突然彈起砸向眼睛,導致一隻眼睛受傷。(2)物理教授表示,依據影片描述,應是氣壓增大造成瓶蓋的「噴飛」而非「爆炸」。而氣壓增大的原因的確可能是因為發酵產生。
(3)建議民眾如果在旋開保溫瓶瓶蓋時,發現瓶蓋跟瓶子間變得很緊,應盡可能將保溫瓶遠離人體,再慢慢旋開;若為壓力問題,應待氣體洩出後,已沒有氣體洩出再完整旋開杯蓋。
網傳「保溫杯突然爆炸,致 23 歲女孩眼球破裂」的影片訊息。檢視台灣和中國媒體的相關報導,中國福建省一名女子在使用保溫瓶泡「枸杞紅棗茶」,欲轉開瓶蓋時,瓶蓋突然彈起砸向眼睛,導致眼睛受傷。物理教授表示,依據影片描述,應是氣壓增大造成瓶蓋的「噴飛」而非「爆炸」。而氣壓增大的原因的確可能是因為發酵產生;至於是否為真菌或是其他菌類,則需知道當時沖泡的環境、溫度等條件。建議民眾,如果在旋開保溫瓶瓶蓋時,發現瓶蓋跟瓶子間變得很緊,應盡可能將保溫瓶遠離人體,再慢慢旋開;若為壓力問題,應待氣體洩出後,已沒有氣體洩出再完整旋開杯蓋。
保溫杯爆炸的影片訊息?
原始謠傳版本:
保溫杯突然爆炸。致23歲女孩眼球破裂
主要流傳這段影片
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
網傳影片描述的事件有根據嗎?
透過關鍵字搜尋,可以檢索到台灣《三立新聞網》、《中時新聞網》,中國《長沙晚報》、《中國江蘇網》的報導。報導指出,中國福建省一名 23 歲的女子使用保溫瓶泡「枸杞紅棗茶」,欲轉開瓶蓋時,瓶蓋突然彈起砸向眼睛,導致一隻眼睛受傷,眼球破裂。
報導提及,根據專家說法,保溫瓶蓋彈起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瓶內食物發酵產生氣體,加上保溫瓶封閉性好,氣體無法溢散,導致壓強變大所引起。網傳影片指出,「在保溫瓶裡泡『紅棗養生茶』,因為容易使『真菌』繁殖進而產生氣體,導致保溫瓶氣壓增大,造成爆炸」,保溫瓶確實會因為上述狀況導致爆炸嗎?是什麼原理導致?
MyGoPen 諮詢中原大學物理學系教授楊仲準。楊仲準指出,依據影片描述,應是氣壓增大造成杯蓋的「噴飛」而非「爆炸」。氣壓增大的原因,的確可能是因為發酵產生;至於是否是真菌或是其他的菌類,則需知道當時沖泡時的環境、溫度是否適合真菌存活,甚至可以存活到後來的繁殖與產生發酵作用。
楊仲準進一步說明,就影片所言,其實保溫瓶並非爆炸,而是因為瓶內氣壓較大,所以導致瓶蓋衝出,撞到使用者的眼睛。由於沒有更多實際物品與使用狀況的描述,茲就常見的情境作以下推測:
如果該名女性使用的是常見的 300 ml 的保溫瓶,據影片中所述,她是把紅棗養生茶倒入後忘了喝。假設她裝了約 9 分滿,約為 270 ml,表示有 30 ml 的空氣在瓶內。根據描述,後來想要打開時,發現杯子很緊。這狀況應該已經是裡面的氣壓很大,導致瓶蓋受力向外,讓瓶蓋內的螺紋與瓶子上的螺紋間有很大的正向力,造成很大的摩擦力,才使得她覺得杯蓋不容易擰開。
透過比較科學化的估算,假設瓶蓋噴發的威力約是 2 個大氣壓的話,用簡化的條件估算一下:
1. 利用理想氣體方程式 PV=nRT,如果要達到 2 個大氣壓則相當於將 60 ml 的氣體壓縮成 30 ml:
60 ml 扣掉本來有的 30 ml 空氣等於 30 ml,這樣的氣體相當於紅棗養氣茶需要發酵出 30 ml 的氣體。
2. 假設發酵過程類似酵母菌分解葡萄糖產生酒精,這樣的化學式為:
3. 假設 30 ml 的氣體是 CO2(二氧化碳),也先假設她的行為類似理想氣體,在室溫 15 度 C 的狀況下應該是 0.00127 mole。
4. 依據 2 的化學式,要產生 0.00127mole 的 CO2,需要 0.000635 mole 的葡萄糖,大約是 0.11 g 的葡萄糖。
5. 網路上查到各大賣場常見的紅棗養氣茶,一包大概是 5g,裡面的營養成分,糖也大約都是 0.1 g。
楊仲準說,以上估算都是假設性的狀況,也許實際上是其他種菌類與產生不同的氣體化學反應。由於影片中沒有描述開蓋的氣味,因此先以無味的 CO2 做假設。不過,如果是一般的紅棗養氣茶茶包,透過發酵的方式,再裝 9 分滿的 300 ml 保溫杯中,產生兩個大氣壓的氣體是有可能的。民眾使用保溫瓶時,需要注意什麼事情,以避免爆炸?
楊仲準建議,如果民眾發現要旋開保溫瓶瓶蓋時,瓶蓋跟瓶子間變得很緊,則就要注意是不是壓力的問題。這時應該盡可能將保溫瓶遠離人體,再慢慢旋開。當轉到快要開時應該等一下,如果是壓力問題應該會有氣體洩出,稍待一會後,待已經沒有氣體洩出再完整旋開杯蓋。
資料來源:
三立新聞網 - 保溫杯泡枸杞茶!下秒爆炸「轟穿天花板」她嚇壞 醫曝原因
中時新聞網 - 保溫杯泡紅棗打開瞬間炸傷眼球 網友:我的奶茶也曾爆炸過
長沙晚報 - 专家提醒:保温杯里加这些,小心养生变养毒!
中國江蘇網 - 保温杯里泡枸杞真的能养生吗?这样养生可能不适合你
專家諮詢:中原大學物理學系教授 - 楊仲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