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先知道:
(1)「心跳加快會增加細胞分裂、老化速度」、「人的一輩子心跳次數是有限的,達到一定次數的心跳生命也就到頭」等說法沒有根據。(2)正常人的心跳速率為每分鐘 60 至 100 下;有三高共病症,像高血壓、糖尿病、膽固醇,或者是冠狀動脈阻塞、心衰竭等病人心跳速率則不宜過快。
(3)適度運動可以幫助維持健康和心肺功能的訓練,並不會因為運動而加速老化。適度運動也可以幫助延緩肌力、關節退化的狀況。
(4)建議在飯後兩小時以內不要做激烈運動。不過,有些長輩習慣吃完飯後去散散步、走一走則沒有關係,因為比較緩和的走路散步不會有影響。
網傳「運動不能使人長壽,唯有靜養才是長壽之道」的影片,描述「心跳加快會增加細胞分裂、老化速度」、「人的一輩子心跳次數是有限的,達到一定次數的心跳,生命也就到頭」等說法。醫師表示多為錯誤描述,正常人的心跳速率為每分鐘 60 至 100 下,而有三高共病症,像高血壓、糖尿病、膽固醇,或者是冠狀動脈阻塞、心衰竭等病人心跳速率則不宜過快。此外,適度運動可以幫助維持健康和心肺功能的訓練,並不會因為運動而加速老化。專家也建議,飯後兩小時以內不要做激烈運動。不過,吃完飯後去散散步、走一走則沒有關係,因為比較緩和的走路散步不會有影響。
描述長壽與心率的影片?
原始謠傳版本:
專家說:長壽不在於運動,而在於靜養。
主要流傳這段影片
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
網傳「運動不等於長壽,因為長壽和心率是成反比的;運動導致心跳加快、新陳代謝加大,細胞分裂和老化也必然加快」,這個說法有根據嗎?
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陳玠宇指出,心跳的快慢主要和身體的新陳代謝和當時身體狀況有關,所以在運動或是從事負荷工作時,心跳就會加速;或是情緒等因素也會影響心跳。
陳玠宇表示,主要是看個人本身負荷的頻率和心跳是否吻合。假設他平常在休息的狀況沒有做什麼事情,但是心莫名其妙跳很快,可能就要去檢查是什麼原因所導致。貧血、心律不整、甲狀腺亢進、電解質失衡,或心衰竭等都可能會導致心跳加速。
陳玠宇進一步指出,並沒有「心跳加快會增加細胞分裂、老化速度」,這是完全沒有根據的說法。
陳玠宇也說,過去有研究發現,有些物種的壽命愈長,心跳速度相對比較慢。像烏龜很長壽,心跳比較慢;鯨魚是長壽的,心跳也比較偏慢。所以這個誤解說法可能是從這邊衍伸過來的,但其實有點過度解讀。
陳玠宇表示,以人類來說,正常的心跳速率為每分鐘 60 至 100 下,而在某些特定狀況下,會建議心跳速率不宜過快,如有三高共病症,像高血壓、糖尿病、膽固醇,或者是冠狀動脈阻塞、心衰竭的病人。之前也有研究發現,在心臟無力、衰竭,或心臟缺血時,當心跳越快,其實會增加心臟負荷,可能進而導致更不好的結果。
陳玠宇指出,目前會建議有三高共病症或心衰竭、冠狀動脈阻塞的病人,其靜止心率大概是介在 50 至 70 下左右,心跳不宜過快。此外,其他族群的病人若出現心跳過快,可能就必須檢查背後的原因,如女性最常見的原因是和貧血有關,再來就是電解質失常、甲狀腺亢進等都會有一定程度的關聯。網傳「生命在於靜養,太極拳、快走皆可,但千萬別奔跑⋯⋯;也些人不適合運動,如體質虛弱者,應該靜養。若參與運動,將會耗損更多元氣。再比如肝病、腎病患者,參與運動必將加重病情,這類病人就適合靜養」,這個說法正確嗎?
陳玠宇表示,如果身體已經生病且處於非常虛弱的狀態,當然就沒辦法從事比較劇烈、激烈的運動,因為會增加身體的負荷,而且身體還未康復時進行激烈運動,也可能增加身體過多的負擔。
陳玠宇說,當病患還在生病急性期、控制不佳,或有較嚴重的心衰竭狀況的患者,心臟已無力再去過度負荷,所以會不建議上述病人過度運動。再來,有些人因為本身有骨關節病變或是骨折,就不可能去運動。所以還是要依身體狀況而定。但這並不適用於所有人。
陳玠宇指出,目前醫界認為,適度運動其實有助於維持身體健康。因此,會建議青壯年都應適度的運動。以前都是說「333 運動法」原則,即每周至少運動三次、每次至少三十分鐘,和心跳速率達到每分鐘一百三十次以上。不過,現在會建議應該要把運動的時數跟天數拉長,即一個星期四天,每次至少四十分鐘以上。
陳玠宇說,適度運動可以幫助維持健康和心肺功能的訓練,延緩老化,並不會因為運動而加速老化,有運動的人其實看起來身體會比較健康、年輕有活力。此外,適度運動也可以幫助延緩肌力、關節退化的狀況。所以,也會發現現在有很多運動中心或健身房有越來越多中老年族群。
陳玠宇也說,不太建議長者做「跑步」的動作,因為跑步會增加關節磨損;反而建議長者可以從事阻力或是負重訓練,像在健身房或運動中心拉單槓、深蹲等,可以幫助肌肉穩定,並減少肌少症發生。網傳「人的一輩子心跳次數是有限的,達到一定次數的心跳,生命也就到頭」,這個說法有根據嗎?
陳玠宇指出,沒有這種說法。目前,沒有文獻統計一個人一生的心率超過多少就會怎麼樣。這主要和生理機能、身體有沒有其他疾病、慢性病等有關係。有些人心跳很慢,但如果身體有共病症,像糖尿病控制不好、心血管疾病等,有可能還是會有壽命縮短的現象。所以這個說法是完全錯誤。
陳玠宇表示,壽命主要還是看個人體質等狀況,這部分和基因遺傳也有關係,有些人就是會有那種長壽基因。網傳「飯後在自我調節功能下,全身大部分血液掉到胃部幫助消化,人體其他器官處於低度缺血的狀態,因此在飯後走路運動的話,大腦供血不足會導致出現頭昏眼花、四肢疲軟,也會加重器官缺血的狀態」,這個說法正確嗎?
陳玠宇說,當我們進食之後胃部進行消化,大部的血流的確會往胃部集中,這時候如果從事其他劇烈運動,如重訓、跑步等,其他的血流就會被分散到四肢,接著當血流供應不足時,可能到腦部的血流量就會開始減少。所以,吃飽飯後去做劇烈運動,確實可能會比較容易導致頭昏等狀況。
陳玠宇指出,基本上會建議在飯後兩小時以內不要做激烈運動,先讓胃部有足夠的消化,之後再去做運動比較合適。不過,有些長輩習慣吃完飯後去散散步、走一走則沒有關係,因為這屬於比較緩和的走路散步,就不會有影響。
陳玠宇也補充,不建議運動完馬上進食,因為運動後血流會充血至全身肌肉,這時候如果進食,可能會導致沒有食慾,也可能會影響消化。所以建議在飯前半個小時至一個小時內,應盡量避免做過多的運動,以免影響到後續的進食和消化。
專家諮詢: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內科主治醫師 - 陳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