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先知道:
(1)傳言說「真蜂蜜加水搖晃會出現六角形狀態」,但其實假蜜也會,傳言為錯誤訊息。(2)市售蜂蜜有可能在後段加工時將原蜜加糖漿,致使真假辨識的方法變得更困難;也有可能是前段生產時餵蜜蜂喝糖水催出來的蜂蜜、檢驗數值未必符合標準但有天然蜂蜜的形式。
網傳「純蜂蜜加低溫水搖晃會出現小蜂巢」影片,提到真蜂蜜加一點點水搖晃之後,會在容器底部晃出六角形的幾何圖案,但假蜜不會,這種方法可以在家用來鑑別真蜜假蜜。但該傳言影片不到遭到中國媒體闢謠、實驗證明真假蜂蜜都會出現六角形狀態,也有專家實驗顯示洗碗精也有同樣效果。此外,根據農業部衛教的判斷蜂蜜真偽方法中,也並沒有上述方法,傳言為錯誤資訊。
食藥署已訂定「包裝蜂蜜及其糖漿類產品標示規定」,100%才能標示為「蜂蜜」、「純蜂蜜」、「100%蜂蜜」。大於等於60%則必須標示為「加糖蜂蜜」、「調製蜂蜜」。低於60%必須標示為「蜂蜜口味」、「蜂蜜風味」,但蜂蜜雖已有科學檢驗方法、但實務上仍有但書,且雖能「定性」驗出含有糖蜜、仍無法「定量」確認添加比例。
食藥署已訂定「包裝蜂蜜及其糖漿類產品標示規定」,100%才能標示為「蜂蜜」、「純蜂蜜」、「100%蜂蜜」。大於等於60%則必須標示為「加糖蜂蜜」、「調製蜂蜜」。低於60%必須標示為「蜂蜜口味」、「蜂蜜風味」,但蜂蜜雖已有科學檢驗方法、但實務上仍有但書,且雖能「定性」驗出含有糖蜜、仍無法「定量」確認添加比例。
真蜂蜜加水會有六角形泡泡?
原始謠傳版本:
純蜂蜜加低溫水搖晃會出現小蜂巢
主要流傳這段影片
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
六角形為錯誤方式 真假蜜都有此現象
傳言提到「真蜂蜜加水、搖晃會出現蜂巢,六邊形的小蜂巢」。由於傳言影片為簡體字字幕,MyGoPen 上網查詢相關的訊息,根據中國《新浪網》於 2020 年 8 月登載的「真蜂蜜加水摇晃会呈现蜂巢状?假蜂蜜也会!」,提到「多次實驗證明,無論是真、假蜂蜜,國產、進口蜂蜜,在加水比例、搖動次數等條件一致的情況下,容器底部的蜂蜜都會出現六邊形的幾何圖形,誤差只是真蜂蜜所需的時間較假蜂蜜少一些而已」。
而 2020 年 8 月 18 日發表於YT的「蜂蜜能做出6角形就是真蜜?」影片,片中的專家除了用蜂蜜實驗,也在 3 分 20 秒處示範用洗碗精做出同樣的效果,證明傳言說法錯誤。臺灣專家:真蜜混假蜜 真偽更難辨
根據《食力》於 2015 年的「市面真假蜂蜜充斥,鑑定方法有用嗎?」衛教內容,跟文引述當時的台灣蜜蜂與蜂產品學會理事長、同時也是宜蘭大學生物科技與動物科學學系教授陳裕文,他表示:
(1)山區常有蜂箱現搖蜂蜜,但造假的蜂農會事先把蜂蜜、調和蜜倒入蜜槽中,再賣給當場的消費者,且現場搖的蜂蜜,脫水程序不夠完整,容易發酵泛酸。
(2)天然的蜂蜜容易混雜花粉,造成些微的混濁,但是有心造假的廠商,事後加入花粉或澱粉顆粒,也可以做出不透明的效果。
(3)民間也有傳言說「螞蟻不吃的才是真蜂蜜」,但螞蟻不吃是因為蜜太過黏稠、無法吸食,無關真假,真蜜富含葡萄糖和果糖,稀釋了螞蟻還是非常喜歡。
(4)民間傳言「真蜂蜜不會結晶」,但蜂蜜會不會結晶,跟不同蜂蜜內的成份差異以及環境狀態有關。葡萄糖比較多的蜂蜜類型,如:紅柴蜜、荔枝蜜、油菜蜜,就很容易產生結晶,因此正好跟謠傳相反,「會結晶的蜜通常是真蜜」。
(5)要驗蜂蜜真偽,會參考國際分析化學家協會(AOAC)的「碳同位素檢驗法」以及經濟部國家檢驗標準的 CNS1305 一起比對。因為幾乎所有的蜜源植物屬 C3 植物,碳13 C值大約在 -28‰ 到 -22%之間,而玉米糖漿的植物屬 C4 植物,數值範圍為-20‰ 到 -10‰。所以用儀器檢驗的話,小於 23.5‰ 時是真蜜,大於21.5‰的話假蜜的機率為 99.996%。而灰色地帶的 -23.5‰到 -21.5‰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
(6)市面上有的高果糖糖漿原料來源是 C3 植物的樹薯,因此不能單以「碳同位素」這個指標來驗蜂蜜真偽。
(7)業者通常是購買一桶原蜜,以10 到 50%不等的比例,調和高果糖糖漿、香料、焦糖色素來調配。但在非開花季節,蜂農也會餵食蜜蜂糖水當做過渡期的食物,也有可能檢驗出糖蜜殘留過高的情形。農業部宣導辨識方法 食藥署訂有標示規定
MyGoPen 也查詢相關主管機關的公開資訊,農業部提供的分辨真蜂蜜方法如下:
有鑒於是蜂蜜真假、純度混亂,主管機關食藥署於 2023 年 7月起實施「包裝蜂蜜及其糖漿類產品標示規定」,只有僅含蜂蜜成分的產品,品名才可標示為「蜂蜜」、「純蜂蜜」、「100%蜂蜜」,但食藥署也在公開的檢驗方法中,都會附註但書,強調「蜂蜜可能受產地、蜜源、氣候及環境等因素影響,其結果仍需併稽查所見綜合研判」。《食力》也後續採訪陳裕文,他表示檢驗方法只能做到「定性」分析,依現有技術無法達到「定量」分析,也就是説檢驗只能說明蜂蜜有無摻混糖漿,但無法計算出蜂蜜與糖漿的比例。這個問題也在 2024 年 3 月遭監察院糾正,「食藥署以『蜂蜜含量是否達 60%』作為蜂蜜類產品 品名標示之依據,不但較 Codex『100%方能稱為蜂蜜』之標準寬鬆,更因無法檢驗蜂蜜含量,無從確認蜂蜜產品是否確實符合規定,致該規定徒具形式, 難以執行,反而混淆消費者知情權」。結論
總結而言,傳言說真蜜加水搖晃,真蜜會產生六角形的幾何形狀、假蜜就沒有,但已有多個媒體、專家表明這個方法錯誤,不但假蜜也有六角形、甚至洗碗精也有同樣效果,傳言說法錯誤。
從 2006 年起,歐洲和北美洲發生蜂群大量迷航、死亡事件起,全球飽受蜂群減少、蜂蜜減產影響,2017 年科學家證實是「類尼古丁殺蟲劑」殘留所導致,後續並引發各國禁用。但蜂蜜數十年來價格狂飆,上述專家陳裕文自陳從 2000 年到 2015 年的15年間、批發價漲了 10 倍;而 MyGoPen 查詢近年來也常有產量因氣候問題減少而價格攀升的新聞,這些都顯示了蜂蜜價格的驚人趨勢,所以雖然目前已有科學檢驗方法,但實際情況是科學檢驗法仍有諸多但書,而食藥署也訂有標示的管理辦法等配套,但管理上也有其限制及窒礙難行之處,再加上以糖水餵蜜蜂、催出來的蜂蜜是否符合消費者心中所謂的真蜂蜜,也仍有爭議,因此在市場情況仍不夠消費者價格友善、真實資訊友善的情況下,民眾購買、食用時仍應多加小心謹慎。
衛教資源:
農業部 - 真假蜂蜜如何辨識
農業部苗栗區農業改良場 - 如何辨別蜂蜜的真假好壞
食力 - 「市面真假蜂蜜充斥,鑑定方法有用嗎?」
【難驗摻混】蜂蜜檢驗方法信效度失準?真蜜有可能會驗成假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