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先知道:
(1)傳言說中風超過 6 小時健保不給付、補助金額為 0 。但在「醫療方面」,健保署對院所叫「支付」、對民眾叫「給付」,健保的醫療方面對民眾並沒有「補助」,傳言「0 補助」為錯誤資訊。(2)除上述「醫療方面」,在民眾的「財務方面」,健保署對經濟弱勢民眾,提供包括「健保費」、「部分負擔」的「補助」。
(3)醫療院所收據上的「補助金額」項目,應是指醫院設有社福協助,或其他社會福利機構、制度的「自費醫療的補助」,傳言卻說成健保不補助、傳言說法錯誤。
網傳「中風超過6小時送醫,健保不給付」貼文及醫院收據照片,提到親人半夜中風,早上發現時已經超過 6 小時,健保就完全沒有給付,醫院開出的收據上「補助金額 0」手術和病房費付了 17 萬多元。但健保署澄清表示,梗塞型腦中風的「取栓手術」自 2018 年 2 月 1 日起納入給付,2023 年將原本的取栓給付條件,由 8 小時內延長至 24 小時內,傳言所提供的收據時間是 2021 年,但那時也不是傳言所說的 6 小時,為錯誤說法。
中風六小時健保不補助?
原始謠傳版本:
中風超過6小時送醫,健保不給付
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
(一)傳言貼文說「健保不給付」 但明明收據上有「健保點數」
傳言提到「中風超過 6 小時送醫,健保不給付」,但傳言翻拍的臺大醫院收據中,不但有「健保點數」欄位、並且都寫有數字。MyGoPen 致電詢問衛福部健保署醫務管理組專委陳依婕,她表示:
(1)傳言所說得收據寫有「費用項目」、「健保點數」、「自付金額」,且健保點數欄位下,分別有幾千、幾萬的數字,可見該次治療,應該是有健保給付的,傳言為錯誤說法。
(2)根據《健保法》規定,保險對象、也就是民眾,在保險有效期間,發生疾病、傷害、生育就醫時,健保給予保險「給付」。
(3)如果民眾接受健保「未收載」的醫、藥項目,除民眾同意自費的項目外,其餘當次就醫屬健保已收載的給付項目,健保仍會給付。至於各項治療的妥適性,自費醫、藥的必要性,應由臨床專業判斷及專業審查認定。(二)給付 ≠ 補助 傳言混淆二者、傳言錯誤
傳言貼文提到「中風超過 6 小時送醫,健保不給付」,「所以底下秀出來的補助金額是*0*」,傳言附上的翻拍收據也將「補助金額 0」以紅框圈出來。傳言一下子說「不給付」、一下子說「補助 0」,二者並不一致。陳依婕指出,《健保法》訂有「保險醫事服務機構應依據醫療服務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向保險人申報其所提供之醫療服務之點數及藥物費用」,也就是說,相關的勞務點數、藥物費用,健保署對醫療院所叫「支付標準」,健保署對民眾叫「給付項目」,陳依婕強調,與醫療相關的部分,「健保對民眾是『給付』、並非『補助』」。傳言混淆給付、補助,誤將「給付」當做「補助」,為錯誤說法。(三)榮民、罕病有醫療「補助」 各屬不同單位
傳言提到臺大醫院的收據顯示「補助金額為 0 」。陳依婕指出,每一家醫院收據呈現方式不太一樣,但這個項目「不是」健保的費用,以她所能夠理解的情況是,可能不同的醫院各自設有愛心捐款,設些捐助的收入來幫助付不出「自費醫療」那一塊的經濟弱勢民眾,而這些「自費醫療補助」通常都具有特殊身份,例如退出役官兵委員會針對榮民設有補助制度,而國健署也針對罕病設有醫療補助,這些是「特定單位」針對「特定族群」設有的「特定補助」,這個部分跟健保並沒有關係,傳言錯誤連結、為錯誤說法。
MyGoPen 查詢上述單位的官網, 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宣導「榮民的就醫優惠有哪些呢?」,提到:輔導會現行醫療補助分為「健保一般保險費」、「部分負擔自付額」及「健保不給付費用(醫療必須)」三部分。其中針對「健保不給付、但醫療必須的費用」有以下規定:
(1)限於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所屬醫療機構就醫。
(2)優免項目的費用於榮民就醫時直接扣除,再由各級榮院向本會申請,並無針對榮民個人補助。
(3)「無職榮民」有掛號費、榮總二人病房費差額等優惠,而「有職榮民」於榮民醫療體系則免繳掛號費。
此外,國健署也於官網宣導,依據《罕見疾病醫療補助辦法》規定,「補助」依《健保法》未能給付的藥物與醫療項目,採逐案審查方式,由區域醫院以上的醫療機構提出申請、醫師開立證明,送交審議會審查後決議補助金額。(四)健保的「補助」是「補助保費」 其他單位則有補助部分負擔
陳依婕補充表示,為避免民眾搞不清楚健保署是不是也有「補助」,特別針對健保署及相關單位有關「補助」的部分說明:
(1)部分負擔
為了落實分級醫療、使用者付費,民眾就醫時也有可能會付到一筆「部分負擔」的費用:
(A)健保署公告、法定的「免除所有部分負擔者」,包括:
a.重大傷病、分娩及於山地離島地區就醫。
b.經離島地區院所轉診至臺灣本島當次的門診或急診。
c.健保卡上註記「榮」字的榮民、榮民遺眷的家戶代表。
d.健保卡上註記「福」字的低收入戶。
e.百歲人瑞。
(B)其他單位「補助部分負擔」者,包括:
a.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補助 3 歲以下兒童。
b.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登記列管的結核病患至指定特約醫院就醫。
c.勞動部勞工保險局補助勞保被保險人因職業傷病就醫。
d.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補助持「油症患者就診卡」或健保卡上註記「油症」身分的多氯聯苯中毒者;第一代油症患者的門、急診及住院;第二代油症患者的門、急診就醫。
e.內政部役政署補助服役期間持有役男身分證的替代役役男,含一般替代役役男及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研發替代役役男。
(2)健保費、部分負擔
而為了幫助經濟困難的民眾能有妥適的醫療照護,健保署也會協助辦理「投保、健保費紓困、轉介、分期繳納」等,相關規範或措施如下:
a.未能一次繳納「健保費、滯納金或應自行負擔」的費用,民眾可向健保署申請「分期繳納」,或依《健保法》的規定申請「貸款或補助」。
b.主管機關得編列預算設置紓困基金,供無力繳納「健保費」的民眾,「無息申貸」或「補助」健保費及應自行負擔的費用。
c.符合社會救助法規定的低收入戶成員就醫時,應自行負擔的費用由中央社政主管機關編列預算「補助」。但不經轉診於各級醫院門診就醫者,除情況特殊者外,不予補助。
d.有重大傷病、分娩、山地離島地區就醫等情形之一,免自行負擔費用。(五)健保延長取栓手術限時 傳言 6 小時說法錯誤
傳言提到「中風超過 6 小時送醫,健保不給付」、「今天先付開刀及加護病房的費用」、「血管阻塞、淤積的髒東西跑到腦部就會造成中風」。由傳言的敘述可推測該病例應是梗塞型、也就是缺血型腦中風的相關手術,而非出血型腦中風。
陳依婕表示,有關「急性缺血性腦中風」的治療,可以參考健保署官網的「支付標準查詢」,健保署為了爭取病人搶救的關鍵時機,於 2023 年 11 月 1 日放寬「急性缺血性腦中風機械取栓術」的執行時間,考量因睡眠、獨居及偏鄉等原因未能及時送醫,為避免錯過治療時機,且參考國際實證和臨床指引建議,由原先的「限前循環在發作後 8 小時內執行」,延長至「24 小時內」。傳言「超過 6 小時健保就不付」為錯誤說法,而且即使傳言收據日期的 2021 年 11 月,當時條件也是 8 小時,並非內容所說的 6 小時,為不實說法。結論
總結而言,傳言誤將健保制度的「健保醫療給付」,與社福單位的「自費醫療補助」混淆,但實際上對民眾而言,正確的情況是:
(1)健保給付:有「納入健保」制度的醫療、藥物。
(2)健保署補助:補助「健保費」及「部分負擔」,或免除部分負擔。
(3)社福補助:社福單位或社福制度針對弱勢或特殊「身份」,提供「健保費」、「部分負擔」、「自費醫療」的補助。
網傳貼文描述為誤導訊息。
衛教資源:
衛福部 健保署 -
再爭取搶救生命黃金時間 健保自112年11月1日 放寬急性缺血性腦中風取栓術執行時間
掌握腦中風治療先機-健保署自112年10月1日起放寬血栓溶解劑及處置之執行時間 1年約1,600人受惠
諮詢專家:
衛福部 全民健保署 醫務管理組 專委 - 陳依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