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先知道:
(1)此網傳訊息至少在 2019 年就已經在中國大陸流傳,有多個改編版本。(2)營養師表示,老人家會有營養不良的問題並不是吃得太清淡,主要是吃的食物份量不夠,可能因為牙口不好及備餐困難等等。
(4)至於動物油脂攝取太少會導致情緒障礙、智能反應低下的說法,精神科醫師表示,其實大部分目前的狀況看起來都是因為脂肪太多。
(5)關於罹癌,老人醫學科醫師表示,年紀並不是最重要的原因,環境、飲食、運動量、職場環境等等才是。
(6)太少油會導致膽結石的說法完全錯誤,消化內科醫師解釋,膽固醇攝取量若過高才會導致膽結石。
網傳「深圳兒童醫院創院院長馮雷教授寄語」的訊息,內容聲稱高膽固醇食物代表高營養值,對老人特別有益等等。經查證,此訊息至少在 2019 年就已經在中國網路上流傳,有多個改編版本。MyGoPen 實際詢問營養師與各科醫師,營養師建議長輩可按照「三好一巧」、「我的餐盤」等飲食原則來攝取食物;心臟血管科醫師表示,1990 年開始就有許多膽固醇的相關研究,傳言稱膽固醇檢驗標準值並無科學根據是錯誤說法;而精神科醫師也指出,動物油脂攝取太少會導致情緒障礙的說法並不正確;關於老人家是不是比較容易罹癌,老人醫學科醫師說,癌症最重要的原因是環境、飲食、運動量、職場環境等等,越老是不是越容易得癌症,這沒有一個絕對的關係;傳言還宣稱太少油會導致膽結石更完全錯誤,消化內科醫師解釋,膽固醇攝取量若過高才會導致膽結石。
高膽固醇食物代表高營養值?
原始謠傳版本:
大陸首批赴美留學免疫學專家,深圳兒童醫院創院院長馮雷教授寄語:請大家在做大健康時,一定要註意大健康事業中的辯證法。隨著人類壽命增長,科學界對"高壽"研究漸多,其建議有別於傳統概念。重點如下:
1⃣ 老人腸胃消化分解機能減退,加上牙齒殘缺,不能有效咀嚼切碎食物,所以即使與年輕人吃相同份量、內容的食物,其營養值的獲取會遠少於年輕人,因此老人不但不應少食,清淡,更要有豐富的魚、肉、蛋等品質優良、容易吸收的蛋白質!
2⃣ 所有的素食在消化道分解後全轉變成糖質,縱然有少許植物蛋白質,但皆為"不完全蛋白質,"身體利用率低,無法形成肌肉,導致老人苦於"肌少症",動作虛浮無力、不穩,只能小碎步行走,動輒跌倒,骨折意外必多,危及生命!
3⃣ 活的久,體細胞分裂次數就多,突變成腫瘤的幾率跟著拉高,所以越老越易罹癌 ; 事實上,老齡化是目前全世界癌症指數偏高的主要因素。少葷、茹素,必然的結果是這種高升糖的飲食導致體內"類胰島素生長因數"(IGF-1)高量分泌,促使身體細胞快速分裂!更加深了體細胞突變成癌症腫瘤的幾率!
4⃣ 吃的清淡,飲食內容全是穀物、豆類、根莖 (如地瓜),這種高糖負荷,高升糖飲食內容,使血液長期處於高糖血狀態,胰島素長期高量分泌,晚年胰島素抗性必拉高,成人型糖尿病會發生,三高,一大推糖尿病並發症跑不掉!
5⃣ 太少油,膽汁分泌不暢,易在膽囊中結晶成石,少膽汁,腸道蠕動跟著呆滯緩慢,大便滯留,乾硬,造成便秘、痔瘡!動物天然油脂攝取太少,神經傳導無良好介質,也易產生精神情緒障礙,智能反應低下!
6⃣ 刻意吃低膽固醇食物,使身體脆弱,目前的膽固醇檢驗標準值並無科學根據,只能為醫藥界增加服藥者與藥物銷量 ; 許多大規模科研皆顯示,低膽固醇老人死亡率較高,健康不佳。高膽固醇食物代表高營養值,對老人特別有益!若長期攝取清淡、高糖、少油、低膽固醇這些低營養值食物,老人必多病,流連於各醫療院所,一大堆藥害把老人整得生不如死,再多孝順的兒女也照顧不了! 老了,請善待身體,好肉、好魚、好菜、好油侍候,避開高升糖的澱粉食物,身體必硬朗很多,這是智者、強健者的 "高壽方略"!(轉發給我最好的朋友)
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
網傳訊息來源出自哪裡?
網傳訊息中提到「深圳兒童醫院創院院長馮雷教授」,以關鍵字在中國搜尋引擎百度上進行檢索,找到福建省官方闢謠平台於 2021 年 8 月 23 日時就曾對此傳言發布闢謠文章。
文章指出,此網傳訊息早在 2019 年就已在中國網路上流傳,當時是用「美國紐約楊偉林醫師」名義,2021 年則冠上「深圳兒童醫院創院院長馮雷教授」名義,內容基本相同。網傳訊息內容是否正確?
為釐清傳言的真實性與可能產生的疑問,MyGoPen 訪問衛福部台中醫院邱鈴岑營養師、安南醫院副院長許秉毅,以及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醫師簡韶甫、精神科醫師楊琇雯、老人醫學中心主任黃柏堯。
(一)衛福部台中醫院邱鈴岑營養師指出,在 2016 年的時候,國健署有一個全國 22 個高齡友善城市調查,他們發現說,老人家可能是因為咀嚼吞嚥的能力變差,或者是腸胃能力變差,甚至是獨居沒有能力備餐,所以才有營養不良的問題。
傳言說老人家代謝變差所以要比年輕人吃得多?這沒有很絕對的研究說是這麼一回事,他們只是因為上述提到的這些問題所以會營養不夠,所以政府有推所謂的「三好一巧」:吃得下、吃得夠、吃得對、吃得巧。
因為咀嚼吞嚥的問題,要讓老人家吃得下的話要先改變食物質地,讓食物的軟硬度適合老人家,甚至還要把食物切碎、打成泥狀,如果經濟能力比較優渥的話,像國外甚至還有塑形,就是把魚打成泥狀之後還可以塑成魚的樣子,不會一坨一坨的,一般我們沒有這麼講究,但要讓他們吃得下一定要改變質地,有的老人家缺牙、假牙裝置問題,所以幾乎給老人家的食物都是軟質細碎或泥狀物。
吃得下之後還要吃得夠,有的老人家會覺得「我就老了,不用吃這麼多,消化不好不需要這麼多營養」,有的還會說只喝湯就好;有的甚至會說要養生,要少鹽少油少糖,什麼都要少,其實不是這樣,我們還是要均衡飲食,就算是老人家也一樣。
所以營養師會根據體重來算,比如說 60 公斤會乘以 30,給他 1800 大卡,然後就會設計成可以吃得下、吞得下,補充六大類食物,均衡飲食;那如果臥床了就會少一點,可能乘以 25,這是根據活動量決定,因為他臥床的話活動量沒那高。
那如果是針對肥胖的,他就已經胃口很好,不會再比年輕人吃更多了,可能要他減個 300、500 大卡,但營養師不會隨便幫老人家減重,除非這個老人家真的是有肥胖的狀況,才會幫他去做體重控制這塊。
所以傳言說要攝取豐富的蛋白質是需要的,就照這個 3 好 1 巧走,要六大類均衡,並且份量要夠,最主要是老人家都不敢吃,覺得「我老了,不需要這麼多營養」,可是在 2013 年到 2014 年的時候有去調查老人的營養,不夠的有 42%,幾乎快一半都是吃不夠。
然後是吃得對,老人家常常說要養生、或者說有什麼病不能吃什麼,所以他們就會什麼菜都用燙的,或者是覺得不能吃太多肉,所以很多老人家有肌少症;至於傳言說植物性蛋白質是不完全蛋白質,它確實是缺了一個胺基酸:甲硫胺酸,可是我們會吃穀物,其實麵粉或米飯它都富含甲硫胺酸,所以搭配著吃是不會缺少這個部分的營養。
此外,像黃豆蛋白、碗豆蛋白都是優質蛋白質,研究指出它的蛋白質利用率很高,很多運動員都吃素,所以說這樣會沒有肌肉、沒有力氣?其實並不會。而且我們 2018 年有一個新的扇形每日飲食指南圖,以前都是把肉擺在前面,「肉魚蛋豆類」,但現在是「豆魚蛋肉類」,它是有一個順序的,你吃植物性蛋白優於魚類、蛋類、肉類,肉類有很多飽和脂肪酸的問題,而且大豆蛋白質有很多肉類蛋白質沒有的抗氧化物質,是很好的蛋白質。
最後,邱鈴岑認為老人家不是吃得太清淡,是吃得太簡單,第一個可能是牙口不好,他們就會覺得飯或粥這種吃得下的吃一吃就好;第二個就是備餐上的問題,還有一點就是老人家太節儉,才會想說只吃穀類這種便宜的,不要說高糖問題了,這樣就營養不均衡,所以政府也有在推「我的餐盤」六大口訣:「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讓老人家知道自己應該要怎麼吃。
(二)國泰綜合醫院心臟血管科醫師簡韶甫表示,傳言宣稱「目前的膽固醇檢驗標準值並無科學根據」是錯誤的,在 1990 年開始就有針對膽固醇做研究,1990 年的時候還不確定膽固醇和心血管疾病有什麼關係,從那個時候開始做研究發現,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尤其是膽固醇有分好的跟壞的,那我們降低總膽固醇跟壞的膽固醇都可以明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所以降低膽固醇對於心血管疾病是有幫助的。
傳言說吃低膽固醇食物會導致身體脆弱,第一個要先看對身體脆弱的定義是什麼,可以用一些方式去做評估,有時候老人家體內蛋白質流失非常多,第一個原因是年紀大,或者可能是有心臟衰竭、癌症等等,導致體內蛋白質流失得比較多,那這種狀況下應該是去補充蛋白質,但是如果刻意去吃膽固醇比較高的食物,會造成體內游離的脂肪酸、膽固醇堆積在我們的血管壁上,導致血管硬化,如果堆積在腦部就會造成腦血管硬化,堆積在心臟就可能有冠狀動脈疾病或心肌梗塞,也會堆積在其他地方的血管,比如說像是腳部,造成有一些動脈硬化的斑塊,那也會讓周邊循環阻塞。
所以刻意去吃高膽固醇食物是百害而無一利,自從 2010 年左右,降膽固醇的新藥開始陸續推出之後,把這些膽固醇降得很低,也都有研究證實能減少動脈硬化的斑塊,甚至是可逆的,能讓斑塊縮小,這都是有實驗證實,讓心臟病人吃降膽固醇的藥物,我們再用血管超音波去檢查斑塊的大小,發現是可以減少的。
所以說吃低膽固醇食物會導致身體脆弱,這目前是沒有證據的,「低膽固醇老人死亡率較高」的說法也錯誤;目前對於壞的膽固醇的研究,是降越低越好,正常數字是小於 130,現在有一些藥物可以把壞的膽固醇降得非常非常低,甚至到個位數,過去是認為降得這麼低會不會造成容易失智或是腦出血,但後來研究證實也都不會。
(三)針對「動物天然油脂攝取太少,神經傳導無良好介質,也易產生精神情緒障礙,智能反應低下」的說法,國泰綜合醫院精神科醫師楊琇雯表示,大部分目前的狀況看起來是脂肪太多,造成肥胖以後會產生一些失智的風險,很少看到說油脂攝取太少會導致這些問題。
楊琇雯進一步指出,臨床上看到的比如說是一些厭食症的患者,由於營養缺乏比較容易造成情緒上的障礙,或是反應不好,或者是說憂鬱症比較嚴重的患者,因為憂鬱症會合併吃不下東西、體重掉比較多,造成反應比較慢之類的,但這不是缺乏單一的動物油脂,是所有營養素都缺乏的狀況。
至於動物脂肪這方面,目前有一個 omega-3,大部分是從魚類、海鮮類來的,有一些研究說 omega-3 可能是可以幫忙神經傳導、抑制發炎反應,有可能會減少憂鬱的症狀或是讓智力反應、專注度好一點,不過目前證據力還沒有到非常的強,通常還是需要抗憂鬱的藥物治療。
一般來講,如果動物脂肪攝取過多,可能是會造成腦部發炎反應,進而影響到專注力、甚至是憂鬱的情緒;雖然動物脂肪中的 omega-3 對於憂鬱、失智等症狀可能是有幫助,但不能直接解釋成動物天然油脂攝取太少就會造成情緒障礙、智能低下。
(四)關於老人容易罹癌的說法,國泰綜合醫院老人醫學科醫師黃柏堯表示,細胞分裂本身就會有耗損跟增加突變機率,但這跟傳言中提到的「類胰島素生長因數(IGF-1)」並沒有關係,它本身會有一些促進身體慢性發炎的效果,所以它確實跟身體老化有關,但跟癌症本身是沒有關係的。
而「老齡化是目前全世界癌症指數偏高的主要因素」這個說法是否正確?黃柏堯指出,其實應該是環境的因素比較大,生活型態、營養、活動量、職業環境、情緒等等,年紀本身並不是最重要的,應該反過來說,年紀大的人得癌症的比例確實是比較高,但越老是不是越容易得癌症,這沒有一個絕對的關係。
(五)針對「太少油,膽汁分泌不暢,易在膽囊中結晶成石,少膽汁,腸道蠕動跟著呆滯緩慢,大便滯留,乾硬,造成便秘、痔瘡」的說法,安南醫院副院長、消化內科醫師許秉毅表示這是錯誤的,應該是攝取適量的脂肪,不要過量也不要都不攝取。
如果攝取的膽固醇量過高,反而才會容易形成膽囊結石,因為膽結石的主要成分就是膽固醇,除此之外還有肥胖、胃食道逆流這些問題,對老人家是不好的;至於油如果吃太少的話會營養不夠,以及有些人如果都是吃川燙食物,完全不攝取油的話也的確會造成便秘的問題,但這是非常極端的狀況。總而言之,油脂的攝取應該適量。
綜合以上,經查證,此網傳訊息為冠名謠言,絕大多數內容也並不正確。
專家諮詢:
衛福部臺中醫院 - 邱鈴岑營養師
安南醫院副院長 - 許秉毅
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醫師簡韶甫、精神科醫師楊琇雯、老人醫學中心主任黃柏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