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先知道:
(1)COVID-19 輕症轉重症的主要原因和免疫力、年紀、慢性病等有關,營養並非絕對因素。(2)雖然營養不好的話免疫力就不會太好,但在台灣也不太會有營養不良的問題,除非是在一些未開發國家。
(3)醫師提醒,輕症患者不太會有呼吸上的問題,如果有出現呼吸會喘等症狀就要盡快就醫。
網傳「萬一台灣過幾天疫情大爆發,下面的視頻就很重要」的影片,內容描述醫師對於 COVID-19 輕、重症的說法。關於這樣的內容,感染科醫師表示,COVID-19 輕症轉重症的主要原因和免疫力、年紀、慢性病等有關,營養只是一個輔助因素,並非主因,在台灣較不太會有營養不良的問題;而抗體本身就是蛋白質,若本身蛋白質缺乏,抗體確實就可能不足,但蛋白質跟醣類、脂肪這些在營養素在體內是會互相轉換的,而我們吃的食物也含也各種營養素,不會因為單一的蛋白質攝取不足就導致抗體不足。
營養條件是輕症轉重症的原因?
原始謠傳版本:
萬一台灣過幾天疫情大爆發,下面的視頻就很重要,建議你務必看一下,也許因此保命:
https://mp.weixin.qq.com/s/Psw7iWHoSQ1xxDeSg9I3eg
主要流傳這段影片
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
該影片最早可以追溯到 2021 年,是中國醫師張文宏對於 COVID-19 輕、重症的一些說法,近期由於台灣本土疫情升溫,許多民眾轉傳,為釐清傳言的真實性與可能產生的疑問,MyGoPen 針對以下問題訪問國泰綜合醫院感染科崔可忠主治醫師:營養條件差是輕症轉重症的主要原因?要產生抗體全靠蛋白質?
(一)崔可忠表示,輕症轉重症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免疫力不好,所以特別是一些老人家還有慢性病患者比起一般健康的人,他們轉重症的機會就越大,老人家要特別注意,有症狀的時候就要送醫,就算本來是輕症,會擔心有變成重症的可能。
營養不好的話確實免疫力就不會太好,雖然是這麼說,但是營養不好並不是輕症轉重症的絕對因素,它只是一個輔助的因素,因為像台灣或是其他很多地方,重症的人都不是營養不好。
最重要的因素還是年紀和心血管疾病、肝腎等慢性病,或者是本身免疫力不太好的問題,就可能比較容易從輕症轉重症,營養只是免疫力其中的一個條件,一般以目前來講,營養不好的機會很低,除非是在一些未開發國家有營養不良的狀況,但在台灣這機會很小。
(二)關於網傳影片裡說要產生抗體全靠蛋白質,崔可忠解釋,簡單來說,抗體本身就是蛋白質,如果本身蛋白質缺乏,抗體確實就可能不足,但抗體的產生不完全是營養的問題。
另外一點,蛋白質跟醣類、脂肪這些在我們體內的營養素是會互相轉換的,所以基本上不會你吃的東西裡面什麼都沒有、缺乏蛋白質,這不太可能,就算你吃素也一樣,豆類、豆漿也都有蛋白質,或比如說你吃一些澱粉類,這些營養素也會轉換成蛋白質,所以很難說蛋白質攝取不足造成免疫不好,不會因為單一的蛋白質攝取不足就導致抗體不足。
還有就是,我們吃東西不會只吃蛋白質,通常食物裡面會含有脂肪、蛋白質、醣等等,所以如果真的蛋白質不足就代表你其它營養也不足,就回到前面所說的,營養不良的狀況在未開發國家或第三世界國家才比較有可能發生。輕症跟重症最大的差別是呼吸困難?
崔可忠指出,臨床上看到的呼吸困難比如說是嘴巴有點紫、缺氧的感覺,現在的重症定義是每分鐘呼吸超過 30 次,或者是在一般正常的空氣狀況下,你的血氧濃度小於 90 %,這就是所謂的重症,基本上這都要插管。
如果今天沒有驗氧氣飽和度,要怎麼判斷是不是很嚴重?第一個就是呼氣很累、很喘,喘的時候可能用到輔助的肌肉,一般在呼吸的時候不會有感覺,但如果很用力呼吸的時候,你的肋骨會收縮,脖子兩側的肌肉也會很緊繃,因為會想辦法把胸擴大,擴大的時候肌肉就會用力,脖子旁邊的肩胛骨肌肉都會很緊,還有前面提到嘴唇顏色和指甲顏色變紫,或是臉色很不好,這種情況就是缺氧了。
至於輕症的話,崔可忠表示,不一定會有喘的症狀,全身肌肉不舒服、發燒、喉嚨痛、咳嗽、拉肚子、疲倦等等都是輕症,過去可能味、嗅覺會改變,現在的症狀跟感冒比較像,基本上比較不會有呼吸的問題,不會說喘不過氣來,重症的時候有人呼吸還會胸痛、胸悶,一般輕症的人不會看到這種情形。居家隔離或治療的輕症患者該如何判斷自己什麼時候應緊急就醫?
(一)簡單來說,沒有呼吸症狀、只是發燒,一般成人都還好,但老年人,大約 75 歲以上的人有出現症狀的話都建議住院,到醫院觀察會比較好,因為不知道會不會轉重症,還有一些男性如果有抽菸的話也是危險因子。
一般人除非有像剛剛提到的呼吸會喘,那就應該要住院,或者至少去醫院照 X 光讓醫師評估是否需要住院;年齡輕的話都屬於比較安全,因為免疫力好再加上有打疫苗,大部分都是輕症居家隔離或到防疫旅館,需要到醫院的話就是開始有呼吸道症狀;小孩子的話,6 個月以上發燒 39°C、6 個月以下只要有發燒就建議盡快就醫。
(二)針對 COVID-19 兒童病例需要就醫的狀況,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於 2022 年 4 月 21 日做出說明,在確診者分流收治原則的部分也有調整,詳細資訊如下圖:
資料來源:
衛生福利部 Facebook
專家諮詢:
國泰綜合醫院 - 感染科主治醫師崔可忠